【非遗剪影】焦作虎舞:两人合作 一人举虎头 一人撑虎尾
“祖祖辈辈耍老虎耍了这么多年,终于耍出名堂了。”7月30日,焦作市中站区东冯封村村民常和平高兴地对街坊邻居说道。常和平是常家武虎第二十七代传人,也是常家武虎的市级传承人。
原来,今年7月中旬,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咱焦作的耍老虎传统舞蹈位列其中。焦作耍老虎传统舞蹈在焦作辖区广为流传,其中中站区常家武虎、中站区小尚虎舞、温县西周村虎舞和沁阳言状老虎最为典型。各个地方耍虎各具特色,每年春节前后都会为乡亲们献上一份文化大餐和视觉盛宴。
【现场】耍老虎表演精彩纷呈
7月30日一大早,焦作市中站区东冯封村常家祠堂内外聚集了上百名村民,祠堂院子里五张方桌和两把椅子搭成了一座“山”,其中两把椅子在最高处。围观村民告诉记者,这就是常家武虎搭建的“山”,村民扮演的老虎要在“山”上表演。
9时许,常家武虎表演正式开始。常家武虎第三十代传承人赵祥扮演“虎头”,常海涛作为“虎尾”扮演的老虎在山下小憩,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巨响。老虎惊醒,向四周张,只见一个打虎将手拿手柄从远处而来。老虎见势头不对,起身山上。打虎将离去。
在攀山时,威武凛凛的老虎不时伸伸懒腰,还不时与跟随它的狗熊搭讪。老虎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父老乡亲的阵阵掌声。
五分钟后,老虎突然看到山腰中有一对父子正在农田里干活,趁父亲不留意,老虎一个猛扑来到孩子身边。说时迟那时快,老虎紧步上前张口咬住了孩子的腰部。这时,打虎将闻讯赶来与猛虎搏斗。最终,孩子被救出,老虎狼狈而逃。
东冯封村村民、常家武虎第二十七代传承人常和平对记者说,听说记者要来村里采访常家武虎表演,在外打工的三十代传人特意回来。
【渊源】
耍老虎是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老虎本是凶猛的野生动物,它雄伟健壮,一向有王者风范。素有“河朔名邦”之称的山阳大地,传承发扬了我国的虎文化。
传说孙思邈曾在山阳大地行医多年,一天,路遇一只斑斓猛虎挡住去路,原来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里。孙思邈顺手摸出身边一只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把骨头拔了出来。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常陪伴孙思邈,还让孙思邈骑在它的身上。
更为重要的是,耍老虎传统舞蹈已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虎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钢鞭制成,头也用竹、铁丝做骨架,纸糊彩绘而成。
老虎的表演主要以两人合作为主,一人举虎头,一人撑虎尾,伴随着锣鼓表演各种动作,有扑、跌、甩等,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或嬉戏打闹,神气活现,观众掌声不断。
武术融入虎舞之中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办主任韩丽介绍说,焦作地区耍老虎的地方很多,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四家,即中站区东冯封村的常家武虎、中站小尚虎舞、温县西周村虎舞和沁阳言状老虎。 那么,这四家耍老虎各有什么历史渊源和特点呢?
东冯封村民间“社火”内容丰富,武虎、盘架、高跷、推火车、霸王鞭等多种民舞,数百年来世代传承,武虎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常和平说,常家武虎是明朝万历年间,常家第九世祖常一显、常一贵等,在练武期间,有感于生活的单调、习武的枯燥和局限性,从老虎的习性中受到启发,取出家中藤笼、床单,加以美化,结合常家武术,模仿家猫的腾、跳、扑、卧等动作,独创常家武虎。
数百年来,常家武虎代代相传,世传30余代,经久不衰。常家武虎由武虎和仪仗两部分组成,演出人员多达百人,仪仗、武虎交相呼应,极具民间舞蹈纯朴、热烈的特性。
【小尚虎舞】
经典民间舞蹈项目
小尚虎舞诞生于焦作市中站区小尚村,该村是本地著名的武术之乡。小尚村村民、小尚虎舞第九代传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祥朝说,张氏第十九世人张书庭是清朝道光年间小尚村人,自幼习武,拳艺精湛。约1850年,其集多年武艺之大成,将武术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融为一体,创编了“耍老虎”民间舞蹈。
“从1850年至今160年来,经10代传承,逐渐提炼成了由刀、枪、钗6路虎架,平地虎、丘陵虎、高山虎三种表演形式组成的经典民间舞蹈项目。”张祥朝接着说,虎舞表演由仪仗打击乐队和虎架两部分组成。
7月30日上午,小尚村几十名村民冒着高温,在该村村委会表演了精彩的耍老虎表演。张祥朝向记者介绍中,之前的表演,一般程序是在鼓乐声、火铳声中,各路武术演员呐喊助威、打场,而后,手执枪械的耍虎者先行进场,以武术套路逗虎入场,随着激越的节奏,震耳的火铳声,舞虎在场内或高台做出扑、咬、腾、挪、跃等各种惊险动作,并绕场表演,或急速奔跑、跳跃,或缓步腾挪,其表演场面宏大、热烈,场内场外遥相呼应,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看到小尚虎,浑身抖一抖;手拿虎头转一转,不是一般都能干。”形象说明了小尚虎舞的技艺和功夫之深,影响之广。
【温县西周村虎舞】
被拍成录像片传播到海外
温县北冷乡西周村的斗虎是焦作地区非常有影响的民间艺术,自清朝年间开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村民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西周村人在前辈斗虎表演的基础上不断加工演练,开拓创新,由传统的单虎表演变为群虎表演,表演节目有平地斗虎、单桌盘虎、群虎盘桌、虎盘单桌、虎盘单椅、虎盘双椅、虎跃龙门、虎上高塔等十几个,不同形式的表演可达两个多小时。
西周村的斗虎表演多次参加市、县和其他重大会议庆典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的庆祝活动,在太极拳年会上的表演还被外国友人拍成录像片传播海外。
【沁阳言状老虎】
惊险性和观赏性极强
言状老虎是沁阳市王召乡言状村虎舞。据村里虎舞表演艺人讲,每年二仙奶奶的祭拜仪式上王召乡许多村庄都会有言状村的舞虎表演。
据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及宣传手册中得知,言状虎舞表演,首先是开场白“疾三鞭”,由拜四方和参神等动作组成。主要器具具有老虎、锣鼓、有直径1米的羊皮鼓一个,直径70厘米大锣一个,二锣直径50厘米,三锣直径50厘米,大钹致敬40厘米两面,小钹30厘米两面,还有单桌、方桌、古式大柳圆椅、梅花桩、铁丝绳以及两架5.6米高梯等搭成的天桥。
传统的虎舞表演套路是老虎蹦方桌、蹬大椅、上3米梯,表演的老虎只有一只。现在的言状老虎在表演形式上增加了上梅花桩、上高桥、高空踩钢丝绳,高度和难度都大大增加,惊险性和观赏性极强。
破茧
培养非遗传承人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艺人的口传心授。因此那些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核心与纽带。但是,在东方今报记者采访中,对焦作耍老虎传统表演的继承发展有点担忧。
东冯封村常家武虎的第二十七代传承人常和平,已年过六旬,由于耍老虎表演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已几十年没有再耍老虎表演了。而第三十代传人赵祥、常海涛虽二十来岁,身体强壮有力,但面临着现实生活的压力,长期在外务工,只有春节前后才会耍上几天。这种情况在中站小尚村、温县西周村以及沁阳言状村,均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的窘状。
韩丽认为,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边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为此,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
同时,大力提升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学习,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