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的力量 产业的导向——打造商水经济升级版思考之一

23.06.2014  09:29

从2009年到2014年,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已经走过五个年头。经过2009-2011年的基础夯实、2012年的奋力追赶、2013年的争快创先,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自小及大、由弱至强,已经成为全县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周商一体的排头兵、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2010年至2013年,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5亿元,占全县的57.9%;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4亿元,占全县的54.2%;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07.5亿元,占全县的61.9%。在产业“聚变”的助推下,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历史性地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集聚区产业导向的作用凸显。

一、产业集聚区近三年的考评位次

为促进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办法。近三年产业集聚区在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名如下:2011年处在将被淘汰的第156位;2012年突飞猛进上升到第76位;2013年发展指数综合排名第58位、绝对量指数综合排名第88位。

1 、2011年主要指标总量过低,排名比较落后。

2011年集聚区考评指标体系由5项内容8项指标组成,从总量、效益、质量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综合评价集聚区发展水平。2011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3.3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6272人,实现税收收入3966万元。主要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年度综合排名全省第156位,全市倒数。

2 、2012年主要指标快速提高,排名突飞猛进。

2012年集聚区考评指标体系调整为6项内容16项指标,从总量、效益、协调性、环境等方面细化考评指标。针对全县产业集聚区落后局面,县委、县政府制定了“3+3”考评运行会议制度,县统计局特派两名同志入驻产业集聚区,协调指导统计工作。2012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0.3亿元,同比增长62.8%;主营业务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长62.8%;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2569人,同比增长48.1%。主要指标较2011年大幅提高,年度综合排名全省第76位,较2011年上升80个位次;位居全市第4位。

3 、2013年主要指标持续增长,排名好于去年。

2013年集聚区考评指标体系调整为3方面10项指标(豫政办[2014]2号),从经济总量、集群发展、节约集约等方面综合排序,新增发展指数,以绝对量指数和发展指数计算综合指数。2013年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指标在全省处于先进行列。年度综合排名好于去年,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全省第58位,全市第6位;绝对量指数综合排名全省第88位,全市第8位。根据考评体系计算方法,测算出产业集聚区年度综合排名应70位以内,较2012年的第76位有所提升。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与特点

1 、区位优势造就特色产业。 产业集聚区地处周商一体化核心地段,是周口市南大门的标志,北邻漯阜铁路和南洛、大广高速,西接京珠高速和国道107复线,省道213贯穿其中,地理位置优越。产业集聚区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商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 、政策优势推进集聚发展。 河南省县域经济考评把商水纳入组团发展县,有利于商水紧跟市区发展步伐,加速推进周商一体化进程。周口崛起方略的制订实施有利于把商水打造成周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南大门”。县委、县政府打造商水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部署,有利于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提高集聚发展速度。特色商业区的启动有利于服务业提速升级,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3 、资源优势打造自主品牌。 商水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了周家口牛肉、普爱饲料、佳利达纺织、鲁王面粉、阿尔本服饰、康伊特饮品等自主品牌,这些响当当的品牌已成为商水的名片。良好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强,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对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工业小而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群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产业集聚区4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亿元以上企业不到三分之一,市场竞争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纺织和农副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企业受行业、市场影响,产销波动较大。主导产业比重偏低,2012年为31.8%,2013年为54.6%,2014年一季度为61.8%,远低于75%的目标。纺织集群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足100亿元,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产业链条不完善,集群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2 、标准化厂房利用率低,企业建成投产少且开工不足,节约集约发展水平需提高。 标准化厂房内仅有成大鞋业、豫塑包装、林之凰鞋业、宇汇服饰等企业开工生产,标准化厂房利用率不足30%,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远高于增加值产出强度,投入产出不协调。土地闲置、用地粗放的现象存在,部分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建设周期长,拉低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水平。

3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优,主导产业投资比重偏低,招商引资任重道远。 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少且小,投资后劲不足,结构不优,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区提升支撑不力。招商引资是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的基础,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必须在招商引资上下大功夫,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产业集聚区今后的发展。

4 、服务业发展不足,特色商业区建设缓慢,对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撑较弱。 产业集聚区仅有4个重点服务业,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以漯周界高速、智能物联港为主体的重点服务业集群尚处雏形,特色商业区建设推进缓慢,对产业集聚区的支撑作用较弱。产城互动、工商互补、“两区”相接发展空间较大。

5 、税收收入偏低,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质量和水平。 税收收入是产业集聚区考核晋级标准之一,是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体系中经济总量指标的重要一项,税收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产业集聚区的星级管理和年度综合排名。2013年,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只有一个多亿,远低于一星级标准4亿元,拉低产业集聚区年度考核评价综合排名。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多是涉农企业,享受税收政策优惠,漯周界高速、万果园物流、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税收收入不在产业集聚区征收范围,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偏低。

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 、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周口崛起、组团发展为方向,以周商一体化建设为根本,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突破传统农区格局,统筹布局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纺织服饰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建议以振华肉食为依托,以邓城猪蹄为主导,打造“邓城猪蹄”品牌,让“邓城猪蹄”成为商水的“双汇”,壮大农副食品加工主导产业;以中原泛家居产业园为车头,以白寺、姚集、舒庄板材加工为载体,打造集聚区新的产业集群。

2 、突出龙头培育,提高集聚区竞争力、带动力。 把龙头带动作为集聚区今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瞄准行业龙头领军企业招大引强,积极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进一步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建议引进1-2个全国百强企业,提升集聚区“三上”水平。

3 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集聚区西扩。 招商引资侧重于招大引强,侧重于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侧重于主导产业,侧重于高增加值低耗能企业。下大力量引进更多税收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打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项目建设要抓进度、质量和效益,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实行企业入驻、建设、生产手续直通车一站式办理。

4 、大力发展服务业, 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充分发挥特色商业区的区位优势,坚持东扩北接发展规划,优化特色商业区产业布局,提升服务短板,打造精品亮点,积极培育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促进产城互动、工商互补、“两区”相接,切实增强特色商业区经济增长率和综合实力,把特色商业区建设成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载体,把特色商业区建成中关村式的产业园、京东式的商城、商水的“淘宝”。

5 、细化产业集聚区考评体系,抓在平常,贯穿全年。 省委、省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对产业集聚区考核晋级和年度考评进行明确规定(豫办[2014]2号),涉及到统计局、发改委、税务、商务、住建、环保等部门,建议加大对经济运行监测力度,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协调机制。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方案,查找问题、解决不足,相关数据信息及时反馈,及时掌握集聚区发展情况,全面做好集聚区考核工作。

6 、成立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统计分局,全面负责集聚区统计工作和经济运行监测。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要求,成立专门的统计机构,具体负责组织产业集聚区的统计工作,承担产业集聚区基层报表的收集、整理、审核和上报,统一管理集聚区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协调指导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统计,审核、评估、控制产业集聚区统计数据质量,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