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产业集聚增辉山水舞钢——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综述
阳春三月,万物勃发。在第八届河南国际贸易洽谈会开幕之际,笔者在舞钢产业集聚区,感受集聚区发展给舞钢带来的巨变。
驱车行驶在集聚区宽阔的大道上,路边坐落着整齐有序的企业,据随行人员介绍,2013年以来,集聚区引进了投资20亿元的舞钢冶金工业园、投资10亿元的金马钢铁加工物流项目、投资6.4亿元的昱鑫重工桥梁波形钢项目、投资8.3亿元的鑫海精纺项目、投资5.7亿元的中昌纺织物流园项目、投资5亿元的宏太鞋业项目……呈现着蓬勃的发展势头,给人的感觉不只是振奋,更多的是震撼。
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截至2013年底,舞钢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46亿元,累计落地项目46个,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27.6亿元,实现利税27.8亿元。
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装备制造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集聚区主导产业的招商引资要紧密围绕这一要求,延链补链,注重科技含量,这是实现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的根本保证。”舞钢市委书记高永华在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暨开放招商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
近年来,舞钢市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一刚一柔”(刚,即特钢生产及机械制造;柔,即纺织服装)产业定位,突出龙头带动效应,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初步形成了特钢生产及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两大产业集群。
在特钢生产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方面,舞钢市集聚区充分发挥当地的特钢生产优势,承接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转移,发展机械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产业,延伸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因势利导实现产业集群的水平和垂直整合,打造舞钢特色的产业集聚、形成区域增长极。为做强“钢板→复合板→机械加工→装备制造”这一产业链,市产业集聚区以不锈钢复合板园区为龙头,着力壮大机械加工、装备制造项目。引进了金马钢铁公司、腾舞钢加公司、华泰钢加公司、神州重工金属复合材料等8个项目,现已建成投产;一期投资35亿元的国能新材料科技公司、万泉河重工公司、昱鑫重工公司、国能中泰重工公司等7个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经过数年持续努力,目前,特钢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已入驻项目2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形成了完整的钢铁产业链。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方面,新建成鑫海精纺、东海科纺、易源科纺、龙山纺织等项目10个,朕翔服装等6个项目正在建设,紧密纺产能达到110万锭,宇龙牌、瑞龙牌、柏都牌棉纺享誉江浙,2013年11月,被中国服装协会正式授予“中国最大的紧密纺生产基地”,逐步完善了“纺纱→织布→染整→提花→服装加工→鞋帽生产→配套产品生产”等产业链。
产城一体互动发展
舞钢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李建国上任之初就提出,“要超前谋划,使集聚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产城互动局面。”现在产城互动是舞钢市集聚区发展的主要特色和亮点,即通过集聚区和城区新型社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人口向城镇和社区转移,全面加速城镇化。目前,舞钢市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已达15.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6.52平方公里,为城镇化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过去在外地打工爬高上低,力没少出,钱没挣到,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方便不说,工资也高。”谈起自己的工作,产业集聚区中加公司的职工刘东辉有说不出的高兴。2009年3月,他参加了该市阳光培训工程,学会了电焊等技术,拿到技术等级证书,成了中加公司的一名电焊工,月薪3000多元。
“不出家门就务工,顾住孩子和家庭”!随着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增多、经济效益提高,增强了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的能力。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集聚区强大的吸附效应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成为加快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截至目前,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达46家,从业人员达3.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51.2%。
舞钢市集聚区不断创新思路,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速产城融合发展。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亿元,建成一期、二期、三期路网32公里;建成变电站2座,升级改造变电站1座,架设线路20公里,拆改线路18公里;建成日供水能力6000吨的生活供水厂和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工业供水厂,铺设供水管网33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12公里、通讯线路18公里;一期2万吨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建成试运行,实现了集聚区内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按照集中安置、功能配套的原则,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强力推进六合苑、九龙山社区等集聚区村庄迁并工程,建设职工公租房、职工公寓、幼儿园等辅助工程,有效推动金融、邮政、公交等市政服务加快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覆盖,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
如今的舞钢产业集聚区已经崛起为一座产城共荣,风景优美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打造最优投资环境
舞钢市秉承“讲信誉、高效率、优服务”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和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高效有力的运作、体贴周到的服务、创新完善的机制,汇成了推动产业集聚区项目推进的滚滚春潮。
坚持“四个三”推进工作法。通过采取“三优先、三超前、三加大、三考评”工作措施(资源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人才优先向产业集聚区调配,资金优先向产业集聚区倾斜;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超前报批建设用地,超前安置被占地农民;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建设进度进行评比、建设环境进行评议、建设质量进行评优),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
坚持项目建设周调度会点评制度。雷打不动地坚持开好由指挥长参加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每周一项目建设周调度会,现场、面对面解决项目建设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项目分包责任制。实施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管委会从班子成员到每个工作人员全员分包项目,从手续办理到厂群关系协调全程负责,跟踪服务,一包到底。真正落实两个“零接触”。开展入驻项目联审联批工作,切实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服务环境。
坚持专项效能督察问效制度:把每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审批手续细化分解到每周,按时间节点督察落实,真正让项目单位放心、安心、舒心。
贴心的服务、高效的节奏有力地推动了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一大批项目负责人就是冲着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不比优惠比环境、不比政策比服务”的用心服务理念让项目成功落地舞钢。仅2013年,全市新开工招商选资项目36个,合同投资106.5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21亿元、外资2520万美元。
“相约长风冲巨浪,敢立潮头唱大风”,短短几年时间,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重点突破到带动全局,成为舞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综合载体和重要平台。展望未来,一个“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品牌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一个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正在崛起。不远的将来,随着区内两大产业集群的契合、互动,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