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研究员作《洛阳学初论》主题报告

26.09.2017  12:43
  洛阳既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千年帝都、东方圣城,也是一个具有蓬勃生机的现代旅游城市。虽然在中国古代就有以“河图洛书”为主要特征的“河洛学”和以二程理学为主要特征的“洛学”,改革开放后又积极开展“河洛文化”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无论是“河洛学”“洛学”还是河洛文化都取代不了作为地方学的洛阳学。近年来,随着地方学的逐步兴起,洛阳学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至于什么是洛阳学、为什么要构建洛阳学以及如何构建洛阳学,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洛阳学的定义、洛阳学研究重点和学术属性进行探索,并在回顾和梳理构建洛阳学的条件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构建洛阳学提出对策建议。      一、洛阳学概念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地方学或城市学的分支,洛阳学研究有其独特性。      1.洛阳学的定义      我们认为,洛阳学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阳从产生到发展、变迁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问。它既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洛阳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也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洛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代洛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还可以从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洛阳的发展变化规律,共同为洛阳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与政策支撑。洛阳学不仅涵盖洛阳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而且涉及洛阳当前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个融贯古今、展望未来、多学科交叉、整体性很强的的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河洛文化则是指存在于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又称为洛阳盆地或洛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性古代文化。不仅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和洛水交汇地区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且是中原文化的内核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不仅是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而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      河洛学是盛行于东汉时期以河图洛书为核心的一种谶纬神学。为适应东汉封建统治需要,以古代河图、洛阳神话、阴阳五行说及天人感应说为基础,将神学迷信附会和解释儒家经典而带有政治预言性质的一种学说。涉及“灾异符命、天人感应、天文历法、地理神灵、史事文字、典章制度”等方面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当时一度被称为“内学”,甚至被尊为“秘经”。      洛学则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洛阳讲学时创立的被时人称为“伊洛之学”的“二程理学”,洛学以孔孟儒学为旗帜,援佛、道入儒,从而“创立了富有思辨特色的哲理化新儒学,将传统儒学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使传统儒学拥有了哲学性质的新形态”。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从现有的研究方向来看,一般来说,其注意力主要聚集在对二程理学思想的探讨上,而对于他们的理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却鲜有问津;至于程氏门人弟子,则关于其理学思想的研究尚且不足,更勿论其有关文学方面的研究。      可见,洛阳学既不同于作为地域文化的河洛文化,也不同于北宋时期的“二程理学”,更不同于东汉时期的“河洛学”。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性质,还是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等方面,这四者都存在明显的区别。若要说洛阳学与河洛文化、河洛学及洛学有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这四个概念中都与洛阳有关。      2.洛阳学的研究重点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洛阳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科技、历史、文学、思想、艺术、人文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遍及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一是洛阳人文地理环境变迁规律。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来自它作为千年帝都的长期持续积淀,更来自当地独有的各种自然条件与人文地理要素组合,正是因为当地特殊的环境,尤其是在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交融复杂、历史演绎特殊、传统文化中求和轴心明确的多种要素组合中,雄踞“天下之中”成为其最大优势。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占据着统治“中原”影响中国的最佳位置。“居中”本身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与人文要素,成就了包容文化形成与积淀的历史,而包容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决定千年帝都发展变化最为重要的影响要素,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延续至今的最为重要的支撑因素。要认识千年帝都发展变化与演进规律,就必须贯通洛阳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      二是洛阳古代历史文化演进及其影响。这是洛阳学研究的历史基础。可以说,不研究洛阳古代历史文化演进,洛阳学就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河洛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哲学和社会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如果说河洛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洛阳历史文化的回顾,而洛阳学则是要把洛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把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融为一体,具有更好的历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洛阳学的研究来源于河洛文化,但不同于河洛文化。从地域范围看,洛阳是河洛文化的核心,从而其文化现象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以翔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分析为依据,为我们提供洛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当代城市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而河洛学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洛学则主要侧重于儒家文化。      三是当前洛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既充分发挥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王牌,促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又要在发展现代产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方面发挥副中心作用。因此,洛阳既要保持古都历史风貌,又要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其系统研究涉及包括城市学、社会学、建筑学、旅游学、生态学以及与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诸多学科。这些都是河洛学、洛学乃至河洛文化所不能企及的领域。      四是洛阳未来发展战略研究。在鉴古知今的基础上,主要对洛阳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系统性、战略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属于未来学的范畴。通过制定这种战略性发展规划,描绘出洛阳城市中长期发展的蓝图,不仅可以激发洛阳人民奋勇向前的斗志,而且有助于洛阳城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这与河洛学、洛学以及河洛文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相差甚远,也是过去传统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无法胜任的。      3.洛阳学的学术属性      一是地方学。从理论上讲,洛阳学的具体研究对象为洛阳的自然环境、历史、地理、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社会、人口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不仅是一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而且是多学科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涉及的主要学科有城市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洛阳学,应以“立足洛阳,研究洛阳,服务洛阳”为宗旨,以侧重时间研究的洛阳文化研究与城市精神内涵挖掘、洛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和侧重空间研究的洛阳人文地理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这三个方向时空交叉,关系密切,有利于深化人们对洛阳城市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洛阳学研究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既包括应用理论研究,也包括应用实践研究,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领域城市的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服务。开展洛阳学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弄清洛阳历史发展变化规律,为洛阳当前和今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二是城市文化学。北京学的倡导者陈平原、王德威等人在《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一文中认为:“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词歌赋等,这些文字构建起来的北京城,至少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想象和文化记忆。”为此他希望将城市建筑的空间想象、地理的历史溯源,与文学创作或故事传说结合起来,藉以呈现更具灵性、更为错综复杂的城市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塑造城市精神形象”的城市文化学目标也应成为“洛阳学”研究的重要指向。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学主要是一种文学文化学,目标在于构建城市精神镜像。”“文学体验式镜像建构不是以客观的城市为对象,而是以文学中的城市或书写城市的文学为对象。”当然,一种作为文学文化学的洛阳学研究,并不排斥其他层面的研究,也不反对其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属性。其实作为文学文化学的洛阳学也是城市学与文学文化学的综合。      三是多学科综合性学科。即在对洛阳地方情况进行记述的基础上将洛阳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的综合性研究。通过研究其各种组成要素的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探究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洛阳历史、现实和未来等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洛阳的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设、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社会、环境保护、灾害、安全等研究,只不过是洛阳学赖以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真正意义上的洛阳学应当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升华形成的能够揭示有关洛阳各方面更深层次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洛阳学研究不在于泛泛地描述洛阳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或事实,而在于深刻地揭示这些现象和事实形成的内在原因、发展变化的机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反映问题的实质,以及对洛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产生的影响等。      二、构建洛阳学的必要性      开展洛阳学研究,不仅是传承创新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区域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将洛阳建设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现实需要。      1.古都洛阳丰厚文化的底蕴为洛阳学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都洛阳既是中华文明的圣地,也是我国建都、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影响特别大的历史古都。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先后建都于此,前后长达1500余年。夏代初年“太康居斟郇”、商都西亳、周都成周与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故城等遗址以及城址内外的无数珍宝,都见证着千年帝都洛阳的兴衰更替;邙山上下数量巨大的帝王将相陵墓、数量众多的文人墨客墓冢以及威武庄严的神道石刻,都记录着河洛大地的沧桑巨变。      洛阳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河图洛书的故乡和周易的发祥地。张骞、班超通西域,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伴随着胡商贩客的驼铃声远输欧洲,欧洲文化也伴随“丝绸之路”传递到中原大地并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的中华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和洛水交汇地区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结晶。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它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13朝古都的文化积淀为骨干,以影响中国甚至全球传统文明演进的无数精美传说与历史故事为纽带,具有传统性、开放性和先导性的鲜明特征,对中国古代政治、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至今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辉,河洛交汇处特殊水沙条件特殊时段形成的阴阳八卦原型图以及受其启发总结升华出来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补、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方法之一。      2.洛阳的现代化建设为洛阳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古都洛阳正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为依托,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目标迈进。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有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邙山陵墓群和白马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有风景秀美的嵩县白云山、宜阳花果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有著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库和名甲天下的“洛阳牡丹”。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全国四大节会之一,对于洛阳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招商引资均产生了重大作用。2004年,洛阳被评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201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2017年6月由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洛阳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城市地位和全国性交通枢纽地位。2017年9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洛阳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提升“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功能指明了方向。未来,洛阳如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建设高度智能化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如何充分发挥洛阳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洛阳真正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也都是洛阳城市发展战略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3.河洛文化的持续研究为洛阳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营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市有关高校、文博系统和考古工作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围绕着洛阳历史、洛阳考古发现和河洛文化等作了大量的研究,召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从1989年9月在洛阳召开的河洛文化研讨会开始,区域性的河洛文化研究已走过了将近30年的历程。河洛文化的研究形式逐步实现了由个人自发性研究向集体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研究的转变;实现了由地方学术团队组织向国家学术团体以及全国政协组织研讨的转变;实现了由主要在洛阳举办学术活动向省内其他地方、南方诸省甚至台湾举办学术活动的转变。然而,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局限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范畴,很少关注洛阳当前及今后洛阳城市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与洛阳市老百姓的现实需求有明显的距离。而洛阳学研究,既关注过去,系统研究洛阳历史演绎规律,又重视现在与未来,研究洛阳发展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将为洛阳市的未来发展提供高端智慧与精神食粮。      4.国内外地方学的兴起为洛阳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现代学科日益向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国际上的雅典学、伦敦学、首尔学等都已建成规模体系;国内的北京学、温州学、上海学、长安学等,也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有些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这些成果都为把洛阳的历史、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建立一门综合性的洛阳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最初以徽州档案和文书为研究对象的徽学,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逐渐将研究内容扩展至碑刻器物、口碑史料、风俗民情,突破了过去仅仅研究明清时期的徽州,进而对宋元及其以前的整个徽州地区进行整体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当前地方学显学中的显学。再比如,最初以研究敦煌莫高窟发现遗书入手的敦煌学,而后对莫高窟的全部艺术品进行研究之后,又对整个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使敦煌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问。北京学研究,为我们认识北京的历史文化变迁与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特殊的理论滋养,使我们对中国古都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未来建设路径有了更加重视历史感的重要价值取向。      5.“一带一路”倡议为洛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洛阳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开展洛阳学研究,在历史长河中感悟千年帝都的演进趋势,认识现代文明的创新方向,既是历史的呼唤,也是现实的需要。洛阳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夏商周时期,洛阳就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开通后,除关中和山西等地之外,全国其他地区的丝绸基本上都要经过洛阳才能输往长安和河西走廊,到达中亚、波斯和罗马帝国等。到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洛阳的经济地位更加重要,东南半壁河山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物资、财富,都经运河集中到洛阳,或转输长安,或就地贮藏。直到宋、元时期,由于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才开始衰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当代洛阳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享誉全国的现代工业城市、影响海内外的优秀旅游城市、传统文化资源特别丰厚的人文城市。已经奠基建设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将再次让洛阳展示出帝都风采,并让国内外观众以历史考古的大量实证认识“最早的中国”,领悟中国之“中”来自中原之“中”深刻文化内涵,认识“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的哲学思想渊源,体味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2014年在河南调研期间认识并明确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并因此指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科学道理,理解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曾经明确提出的河南是中国最典型的代表的科学涵义。      三、加快构建洛阳学的对策      为打造洛阳学研究交流平台和宣传平台,迅速扩大洛阳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尽快将洛阳学打造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龙头项目,近期建议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持续组织开好“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秉持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原则,定期邀请国内外爱好者和从事洛阳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洛阳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相互交流研究心得,充分展示新的研究成果等。研讨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洛阳市相关单位组织召开。每年分别与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秦汉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等国家一级学会联合主办,研讨会名称保持不变,每次确定一个交流研讨的主题。研讨会可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负责学术准备工作,洛阳市相关部门负责筹备工作。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与会,进一步扩大洛阳学研究与河洛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研讨会举办时间地点宜选择在国际河洛文化节期间的洛阳举办。通过持续召开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连续出版《洛阳学研究文库》,叫响洛阳学学科品牌,并使之成为洛阳学国际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2.筹备成立“洛阳学研究会”      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得到政府的充分重视,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资助,组建实体研究机构,有人员编制、固定经费、图书资料、研究场所,是确保地方学研究落到实处最直接、最基本的条件。在整合原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洛阳师范学院国际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洛阳文物局洛阳历史研究所、洛阳市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资源的基础上,由相关学术单位联合发起,由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统一协调,成立高规格的洛阳学研究会。该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提供学术指导,设立专门研究基金,引导国内外学者参与研究。研究会秘书处可设在洛阳市社会科学院。通过分工合作,加上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加盟支持,共同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深入开展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洛阳历史文化名称建设、洛阳与“一带一路”建设、洛阳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等应用对策研究,共同促进洛阳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3.有组织的加大洛阳学研究和宣传力度      为迅速扩大洛阳学的学术影响,应加强对洛阳学的研究和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洛阳学的关注和支持,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洛阳学研究中来。一是依托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以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市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分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研究,进而在相关高校开设洛阳学专业或成立洛阳学研究机构。这是是确保洛阳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在相关报刊上设立洛阳学研究专栏。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分别在《中州学刊》、《中原文化研究》和《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等杂志开辟“洛阳学”研究专栏。围绕洛阳学建构与内涵、洛阳历史文化、洛阳与长安关系、洛阳学与“丝绸之路”、洛阳学与河洛文化、洛阳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专题,每年刊发几组专题文章或组织一到两次专家笔谈,务实推进洛阳学研究每年都有重要进展。三是在高级别报刊上分期推出一批高档次洛阳学研究文章。组织省内外从事洛阳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日报》等国内高级别的报刊上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洛阳学研究方面的专题文章,在适当时候在国际著名报刊推出若干篇英文洛阳学研究文章,有效扩大洛阳学的影响力。      4.以项目带动洛阳学研究持续深化      适当的经费资助或者以项目带动研究,是有效开展专题研究的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河南省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在制定研究项目规划时应该对洛阳学研究给予充分重视。这样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把全社会分散的研究力量加以集中,形成科学研究的协同效应。一是组织编撰一批洛阳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建议洛阳市政府有关单位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编撰“洛阳学文献汇编”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数据库,洛阳师范学院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编撰“洛阳考古集成”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数据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洛阳学研究文库”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数据库,在洛其他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设立洛阳学研究机构或者专项,系统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并组织出版各有特色的系列性研究文献。二是以课题带动洛阳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每年由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设立一批洛阳学研究方面的重点攻关项目,采取自由申报和委托等形式,通过项目带动,汇聚从事洛阳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并不断推出一批新的学术成果。三是坚持以“地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研究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创新思路,扩大研究队伍,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咨询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古都、首都、世界知名城市的合作研究和比较研究,借鉴研究和发展经验。四是集中研究主题。洛阳学虽然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但要尽可能地避免学科范围泛化、研究重点淡化以及活力与特色的缺失等问题,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彰显洛阳地方特色,不断提升洛阳学在学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