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强化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管理、服务、育人”为宗旨,努力探讨新常态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创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抓“常”:坚持学生工作例会和考评制度,做到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日常管理人人尽责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学生工作例会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在会前征集会议议题,会上各院(系)汇报近期学生工作情况,学工部对有关工作作出安排,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发放给全体学工人员,做到学生工作重点和要点人人知晓、上下贯通。坚持学生工作月考评制度,就院(系)学生教育管理效果进行统一评价,并落实到学工人员的月度考核中。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鼓励院(系)学生工作不断创新,树立特色,适时在月度考核中加入特色考核项目,引导院(系)学生工作出亮点。院(系)层面的学生工作例会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结合各自实际贯彻落实学校工作部署,做好学生工作。
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和特定时期,重点开展人身财产、消防用电、交通出行、网络信息等常规专题教育,教育学生要事事讲安全、时时想安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防止出现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针对特殊时期常见情况提前对学生开展警示教育,做到未雨绸缪,每年定期邀请保卫处专业人员讲解防火、防盗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雨季汛期来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的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班级心理健康委员为依托,以朋辈心理辅导为抓手,以心理健康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抓“细”: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做到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发力
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制定出台了《学生志愿服务实施办法(暂行)》、《学生劳动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劳动教育,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充分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锻炼和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巩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先后在郑州火车站等地挂牌,开展了服务铁路春运、关爱留守儿童、公益义卖、“郑州地铁行,文明乘坐我先行”宣传等志愿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处理过程中,要求学工人员不但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更要从细微处着眼,留心观察学生日常消费和生活情况,调取拟认定学生在学生食堂消费记录,搜集听取周围学生的反馈意见,确定受助人选,真正发挥资助资金的帮扶作用,有效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学籍预警制度,针对后进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有效避免此类学生违纪、厌学等情况持续发生;针对心理障碍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自新生入校即开展全面的心理测评,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针对测评中发现的问题提前进行有效干预和心理疏导。
三、抓“长”:加强学生工作日常检查和落实,做到反复抓,多重抓,形成制度长期抓
建立学生宿舍走访制度,统一印制《学工人员走访宿舍记录本》,要求学工人员深入班级、教室、宿舍,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有效文字记录;针对目前学生分布于四个校区的实际情况,学工部牵头成立了以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负责人为主体的四个学生工作专项检查小组,每周开展例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依据工作实际,简化学生违纪处理程序,对于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从严从快处理,对其他学生起到有效警示作用。各院(系)学工人员积极落实学校要求,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确保了学生工作的安全稳定。
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经过深入了解和广泛征求意见,本着“保稳定、求创新、见长效”的工作思路,细化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修订了《勤工俭学岗位设置及贫困生帮扶办法》,完善了以日常考核为主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工作检查考核和学生工作年度考核相结合,将常规工作和特色创新活动相结合,健全了学生工作激励机制,形成了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