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走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世界

22.09.2014  13:41

      9月21日是第14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说起阿尔茨海默病,人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称呼“老年痴呆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我们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

      宋门派出所民警王留锋和同事叶卉不久前就曾经帮一位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回家。那是8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迷路的老人被送到所里。这位老人看上去有六七十岁,身上没有任何能说明其身份的物品,自己的姓名和详细的家庭住址都说不清楚。当王留锋询问家里的情况时老人十分茫然,迷路的过程也记不得了,只是说自己住在厂尚村。熟悉东郊情况的王留锋知道顺河回族区土柏岗乡有个厂尚村,于是和叶卉一起带着老人前往土柏岗乡厂尚村,挨门挨户地寻找,直到天黑才辗转打听到老人的住址。据老人的亲属介绍,老人今年已年过七旬,患老年痴呆症多年,此前也走失过。王留锋说,经常接到市民报警寻找走失的老人,他也多次帮走失的老人找到家。其中,有不少走失的老人都患有老年痴呆症。

      家住禹王台区的刘文学(化名)这两年多一直为母亲的病苦恼。从2012年起,刘文学母亲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有时上街买菜会记不起回家的路,甚至说不出家人的名字。为此,刘文学在母亲衣服兜里放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有一次,原本是要去邻居家串门的母亲竟然糊里糊涂地走到了鼓楼广场,迷了路无法回家。最后,一位好心人发现了老人衣服兜里的纸条,才联系上了焦急万分的刘文学。后来,刘文学带母亲看病,确诊老人患的是阿尔茨海默病。

      我省著名神经内科专家, 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陈文武 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由于“痴呆”一词暗含歧视之意,因此医学界倾向于将“老年痴呆症”换称为国际上通用的“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最早由德国的一位精神病学家阿洛斯·阿尔茨海默发现的。该病是一种因大脑的神经细胞死亡而造成的神经变性疾病,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和思维功能异常,并且病人会出现日常生活能力、语言、社会交往和情感反应控制的异常。阿尔茨海默病是当今世界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5%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上升,至85岁,每3~4位老年人中就会有一名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陈文武 说,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悄悄发生、逐渐加重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疾病。很多时候,病人和家人说不清何时起病。具体而言,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可出现下述三个方面的症状:一、记忆障碍。患者早期以近记忆力受损为主,表现为对刚发生的事、刚说过的话不能记忆,忘记熟悉的人名,而对年代久远的事情记忆相对清楚。二、语言功能逐渐受损。患者出现找词、找名字困难的现象,也可出现计算力下降,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和执行功能下降等。患者会出现找不到回家的路、不会买东西、不会算账、不会像以往一样炒菜做饭等。三、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者出现性格方面的变化,比如以往比较外向的人开始变得内向,对配偶和子女或者邻居产生猜疑,藏匿钥匙、钱包或存折,但之后却忘记藏在何处。进一步,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不安、幻觉、妄想和失眠等症状。

      陈文武 说,一旦患者出现了可能的认知方面的问题,家人应该带患者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改善和控制,使疾病得到缓解。患者家属在进行家庭护理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护理。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走失,衣袋中最好放一张写有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或给患者戴上附有患者姓名和家人联系方式的黄手环,以便万一走失后易于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