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谈获卡夫卡文学奖:该干啥还是干啥

29.05.2014  18:05
  他是谁
  
  阎连科:被国内文学界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的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应征入伍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中国文学奖项。代表作品有《日光流年》《受活》《风雅颂》《四书》等,作品被译成法、英、德、日、韩、西班牙、挪威、丹麦、蒙古等20多种语言。2013年他入列“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
  
  他风格
  
  “神实主义”:由中国着名作家阎连科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概念,2011年他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个名词。即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神实主义疏远于通行的现实主义。它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的是仰仗于人的灵魂、精神(现实的精神和事物内部关系与人的联系)和创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特殊臆思。
  
  “我完全不知事情是怎么发生
  
  新华社5月28日专电河南籍着名作家阎连科获得2014年度弗兰茨·卡夫卡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此奖项,也是继2006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之后,亚洲第二位作家获此殊荣。消息传来,面对纷至沓来的恭喜和祝贺,阎连科2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完全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对该奖的推荐、评选一无所知。
  
  他表示,将于10月底前往捷克布拉格接受此奖项以及1万美元的奖金。“获奖只是三天五天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写作。
  
  对阎连科作品颇有研究的着名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梁鸿说,“阎连科用富于想象力的文学手法,描述着中国生活的复杂性、荒诞性。”阎连科的获奖在中国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有学者认为,近年来,莫言、余华、阎连科的文学作品相继在国际上获奖,反映了国际文学界对汉语写作和中国作家的重视,有利于中国文学在世界领域的传播。对此,阎连科认为,不是一两个作家在国际上获奖,中国文学就“走出去”了。中国文学能不能真正走出去,要看这些作品能不能影响到国外的读者、能不能影响到不同语种人们的写作。阎连科说,“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力,还需要更多的作家认真低下头来写出自己的作品,其他的不要考虑太多。
  
  多点了解
  
  卡夫卡文学奖诺奖风向标?
  
  卡夫卡文学奖,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捷克政府为纪念出生于布拉格的西方现代文学宗师、德语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于2001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主要颁给那些作品具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家,奖金1万美元,同时授予卡夫卡雕像,获奖者不存在国界限制。
  
  历届获奖者均为世界级“大牌”作家,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和哈罗德·品特,都曾在获卡夫卡奖后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该文学奖又被业内称为“诺奖风向标”。
  
  阎连科则因其“荒诞现实”色彩的写作,被普遍认为是,继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奖的中国作家之一,不过,多次入围国际文学奖的阎连科昨日在回答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态度淡然:“简简单单吧。无论获什么奖,该干啥还是干啥,该写作还是写作。”阎连科昨日也向华西都市报记者确认,他将在10月26日前往捷克布拉格接受此奖项以及1万美元的奖金。
  
  【报喜】
  
  阎连科一无所知
  
  “无论什么奖,该干啥还是干啥
  
  昨日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多次拨打阎连科电话均无人接听,后来他主动给记者发来短信解释说,“这会儿家里人多,不方便接电话。”对于获奖的感受,他回应说:“实在无话可说,简简单单吧。”面对其他媒体记者的提问,阎连科的回应也同样简单:“无论获什么奖,该干啥还是干啥,该写作还是写作。
  
  在几个月前,华西都市报记者曾面对面采访到前来成都举行读者见面会的阎连科,其中专门谈到对获文学奖的看法,他说,“我认为,一个作家对待文学奖项的最好态度,应该是顺其自然,把它当成是‘天上掉馅饼’性质的事情,真被馅饼砸到头上,那就接下来。如果没有被砸到,那千万不要跨越一步伸手去接,宁肯它变成一堆垃圾。
  
  另据记者了解到,阎连科其实对自己入围卡夫卡奖和最终获奖整个过程,一无所知,“直到前几天,我收到卡夫卡奖评委会的一个邮件,信中问我,如果获奖了今年10月份是否有空去布拉格领奖。我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但我想估计他们给每个入围作家都发了这样的邮件。”也是直到那个时候,阎连科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卡夫卡奖评选中。
  
  【道喜】
  
  麦家、蒋方舟很兴奋
  
  “他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中国作家首次获得如此重要的国际文学大奖,很多读者都表示振奋,不少作家同行也纷纷表示祝贺,蒋方舟在微博上说:“祝贺阎连科老师获得卡夫卡奖!去年得奖者是阿摩司·奥兹,村上春树、菲利普·罗斯、耶利内克也都是该奖的得主。太开心啦!”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也联系到蒋方舟,谈及她对阎连科作品的认知,这位80后作家表示,“我跟阎老师太熟了,让我来谈阎老师的作品,估计会显得不那么客观。我就纯粹表达一下,为他高兴吧!
  
  除了从蒋方舟这样的新生代作家同行获得知音,阎连科的作品在他的同辈作家同行中,也获得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湖北省作协主席、着名作家方方认为,“阎连科近年写了不少反映变形社会、怪诞人生的作品,与卡夫卡气质很相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昨日也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得奖是好事。现在不是在鼓励作家走出去嘛,得国际上的文学奖,不但‘走出去’了,而且还‘走进去’了。而且,我觉得阎连科得卡夫卡文学奖,是非常贴切的。我是阎连科的同行和朋友,同时也是他的读者。他的作品,我基本都认真读过。在我看来,阎连科最近5年的写作,对现实进行极度的夸张和变形,这跟卡夫卡文学世界的荒诞和变形,精神和气质是吻合的。他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讨喜?】
  
  出版人驳斥“经营说
  
  “这个奖公信力很强
  
  99读书人的资深文学编辑、英国老牌文学杂志书《格兰塔》中文版主编、英语文学译者彭伦,对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外出版的情况很熟悉。28日,他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卡夫卡文学奖,是一项奖励对象真正跨越国界的国际性文学大奖,“很多外国的文学奖项,多是限制为奖励本国或本语种的作家。目前在世界文坛,国际性的文学奖并不多,像诺奖、卡夫卡文学奖,这些是国际性质的文学奖,在奖励作家时,不分作家的国籍。而且,这个奖不是奖励作家哪一部作品,而是奖励作家,有一种终身认可的意味。所以显得很可贵。
  
  就在阎连科获得卡夫卡奖的消息传出后,有网友提出质疑:这会不会是“经营”出来的?对此,彭伦在网上直接给予反驳,“这种奖是经营不来的。”在与华西都市报记者探讨这个问题时,彭伦说,“卡夫卡文学奖这种文学奖,公信力是没有问题的,他的评委很多,阎连科不太可能都认识捷克的评委们吧。”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我希望在我最好的写作时期里,能让我如鲁班那样最后创造、设计出木牛流马图纸来,让我找到那全新、完美的我,并且,还要像诸葛亮那样制作、创造出一个、一架文学的木牛流马来……”——阎连科某次公开演说
  
  独家对话
  
  阎连科:写作担心两件事
  
  处处表扬,无声无息
  
  华西都市报:在你看来,文学作品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你的作品具备这些品质吗?
  
  阎连科: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绝对的个性化,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目前我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以后的写作还要进一步努力。
  
  华西都市报:对于同年代一些作家的作品,你看得多吗?你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阎连科:看了不少,但不会那么及时去看,一般都是喧闹之后找来看。我判断小说的标准非常狭隘,非常不可取。关于一部小说的优劣,对我来说,是你小说中有哪些部分和文学元素,是我无法取代的,是我经过努力也无法完成的。就是说,我喜欢看那些我的写作无法表现和无法达到的作品。我认为,我无法完成的作品,对我来说,都是好作品。莫言、余华、王安忆、贾平凹、韩少功等,他们在艺术上都有不可取代的地方。莫言的《酒国》,里面红烧小孩当然是虚幻的想象,但他这种充满了奇特欢乐景象的想象,我做不到;看《长恨歌》,字里行间那种简洁、准确和适宜,以及扑面而来的诗意,我是做不到的;《许三观卖血记》那种悲痛下面的温暖我也做不到……这些作家你就得尊敬他。因为在他的作品里有你无法完成的元素。我判断作品好坏只有这一个标准,就是他能做到,我不能做到。
  
  华西都市报:你现在阅读情况如何?能不能谈谈你的读书经验?
  
  阎连科:我有充分的条件和时间来读书和欣赏各样的小说,各样的书籍,可惜已经没有了少年时生吞活剥与狼吞虎咽的精力和胃口。读书变得挑剔而又刻薄。甚至,读书在许多时候,会成为一种负担。读书似乎就是为了写作,每读一页,都期望从中抓捞到自己的所需。如果没有,就觉得是一次没有意义的阅读旅行。还有,总是试图要把阅读变为自己生活的日常,而不是命运中的经历,可结果,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再有,如今书是越读越少,阅读人的灵魂,却反而越来越多;对阅读变得苛刻挑剔,而对人际世事,也愈发地苛刻和挑剔。总而言之,我现在的读书经验不可取,太功利了。
  
  华西都市报:你平时写作,是整体框架构思好才动笔,还是一边写一边想?
  
  阎连科:无论长篇、中篇、短篇,对我来说最初就是一个念头,仿佛星星之火,漫长的构思就是燎原的过程,没有什么规矩可言,一般也没有写作提纲,但是会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和路线图,在脑子里的呈现,这个路线图更多的时候是故事和人物。
  
  华西都市报:每一部新作问世后,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阎连科:对我来说最担心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处处充满着表扬之声,一种是无声无息。
  
  记者吴怀尧
  
  【为什么是阎连科?】
  
  “他是受关注被争议,不是因争议才被关注
  
  在不少读者的印象中,阎连科的作品在国外文学评论界,较为显眼。他的文学作品曾先后入围法国费米娜奖、亚洲布克奖、塞万提斯奖等国际文学奖。虽然最后未能获奖,阎连科还曾为此自嘲自己是“陪跑”角色。但是,能连续受到如此多的文学奖项关注,已经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为什么阎连科的作品能易于受到国际上各种文学奖的青睐?对此,英语文学译者彭伦对华西都市报记者分析说,这里面有多种因素,“比如,阎连科的作品,一向有很好的国外出版基础。国外很多出版社都很喜欢阎连科,引进、翻译、出版他的作品比较多。这就是一个优势。比如卡夫卡文学奖的评委们很多都是捷克人,而阎连科的作品就有捷克语版本。他的作品受到这个奖项评委的关注,也是自然的。
  
  对于阎连科的作品,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曾经评论说,“阎连科天生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又是当代中国最具探索勇气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从不重复自己的写作经验,每一部都具有小说形式的探索性,开掘着新的令人喜悦的思想深度。他是备受关注而被争议,不是因为备受争议才被关注。
  
  资深出版人陈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阎连科的作品在法国出版后,无论是书评、媒体采访还是与读者见面,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文学本身、文本本身,“所有评论文章的都是强调文学上的创新。如果以为一个中国作家可以完全凭借非文学因素,跻身世界文坛,这是低估了策划人和出版人的文学鉴赏力和对文本判断力,低估了西方媒体和读者的文学眼光。
  
  阎连科也曾经回答该问题时说,“肯定有人会说,我能得奖可能跟争议性有关,但我想这是一种误解。就像我的一些书在国外出版的时候,读者问的还是,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们关心的真的还是创作、艺术本身。
  
  记者张杰
  
  【怎样理解阎连科?】
  
  “用虚构和神话的手法写实
  
  2013年末,阎连科来到成都为其最新长篇小说《炸裂志》做宣传,详细阐述了自己创作《炸裂志》的构思、心得和理念。
  
  阎连科以神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荒诞、夸张地呈现了一个百人乡村走向超级大都市的变迁,将经济发展中走向富裕的狂野欲望,撕心裂肺的两性博弈,家族的仇恨,历经沧桑依旧温暖的无功利的坚持,融合在了一起。有评价说,“这是一部乡村志,也是一部精神史和心灵史。”有评论家说,“他被现实的疯狂性和内心的愤怒压倒了,没有力量去推开。”“心狠手辣的写作太多了。”但也有评论者说,“阎连科如果没有愤怒,还是阎连科吗?他剑锋偏,但也可一剑封喉。
  
  张杰
  
  大奖留名
  
  2001年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
  
  2002年捷克小说家伊凡·克利玛
  
  2003年匈牙利小说家彼得·纳达斯
  
  2004年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耶利内克(当年获诺奖)
  
  2005年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当年获诺奖)
  
  2006年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
  
  2007年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
  
  2008年捷克小说家阿诺什特·卢斯蒂格
  
  2009年奥地利先锋剧作家彼得·汉德克
  
  2010年剧作家、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哈韦尔
  
  2011年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
  
  2012年捷克女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达妮埃拉·霍德罗娃
  
  2013年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
  
  2014年中国作家阎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