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期间,出郑和返郑的居民有哪些防控要求?

27.12.2021  19:3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建勋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刘克

12月27日,州市召开第二十五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上,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防控部副部长、郑州市委政法委三级调研员李洪涛介绍了两节期间对出郑和返郑居民的防控要求。

针对“两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大、社会活动多、疫情传播风险加大的特点,郑州市研究出台了“两节”期间入郑返郑人员疫情防控工作专案,科学防控,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最大力度确保郑州人民度过一个欢乐平安的两节假期。

郑州市发出倡议,倡导大家在郑过节,非必要不离郑、不出省,严格限制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减少跨区域流动。驻郑大中专院校要科学评估学生放假流动带来的风险,制定寒假离校方案,安排学生分批次陆续放假离校;在郑企业根据实际,合理调整企业放假和复工时间,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加强离郑学生和员工的去向排查,制作离郑提示卡片,提醒离郑后的疫情防控注意事项。两节期间,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本单位有留郑人员的企业、高校等单位,要做好在郑过节人员的服务保障工作,确保生活物品价格稳定、供应充足,丰富留郑人员文化生活,保持节日期间疫苗接种服务不断档,体现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

对于返回郑州的人员,实施多项举措,让大家安全有序流动。

一是分区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

1.以下这些地方、岗位上的人员原则上不允许返郑。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人员;脱离工作岗位未满14天、未向所在单位报备且无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陆路、航空、水运口岸接触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的高风险岗位和集中隔离场所、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口冷链食品加工企业、交通运输工具等重点行业从业人员。(以下简称重点行业从业人员)。

2.以下这些地方的人员原则上不建议返郑。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人员;公布本土新增感染者但暂未划定中高风险的涉疫地区人员。

3.提倡就地过节人员原则上不建议返郑。目前,省外一些非涉疫地区发出倡议就地过节,希望拟返郑的人员留在当地过两节。

4.其他限制流动人员原则上不建议返郑。发热病人、健康码“黄码”“红码”等人员要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主动配合医学观察、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未排除感染风险之前不出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危人群减少不必要出行。

二是确需返郑提前报备、做好旅途防护。 凡省外返郑人员、省内重点行业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省内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地市的返郑人员,返郑时,提前3天向所在社区(村)报备,“郑好办”APP在疫情服务专区中开辟“2022年两节入郑返郑人员登记管理”小程序,请提前如实填写。旅途中,全程规范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保持安全距离,选择合适的时间和交通工具错峰返乡,避免多次中转和旅途长时间停留,减少在车厢、机舱内的走动和与人接触。

三是配合健康管理,对个人和家人负责。 境外、中高风险及关联区域、公布本土新增感染者但暂时未划定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入郑返郑人员,严格依规落实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三天两检等健康管理措施。

两节期间,省外非涉疫地区返郑人员、市外入郑返郑的重点行业从业人员,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社区(村)完成自我健康监测7天。自我健康监测标准:每日监测体温、症状;控制活动范围,避免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避免进入学校、托育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机构,避免进入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室内密闭场所,避免开展线下教学、培训等活动;外出时必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切实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原则上在结束自我健康监测前不离开本地。

四是做好核酸检测,提供便民服务。 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各交通枢纽开设便民核酸检测点,满足未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人员快速检测;两节期间,在郑所有可提供核酸检测服务的医院全部实行24小时核酸检测;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场所选取合理点位,设置便民采样点,或通过改造公交车、联系第三方机构的移动检测车做流动采样点;除市内五区外所有乡镇卫生院、航空港区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核酸采样点。同时提供单样检测和混样检测服务,快速上传结果,减少等待,方便群众“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五是减少聚集,做好个人防护。 出入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主动配合接受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坚持勤洗手、多通风、不聚集、分餐制、用公筷、一米社交距离等良好习惯。非必须不购买进口商品特别是进口冷链(冷冻)商品。倡导外卖、快递无接触服务。不组织、不参加非必要的聚集活动,倡导网上拜年、线上访友。主动接种新冠疫苗和加强针。如出现头疼发热、咳嗽乏力、嗅(味)觉减退等不适症状,请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就近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旅居史,就诊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