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海绵PK暴雨,完胜!

08.11.2016  02:31
      编者按 :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于今年开始了省级海绵试点城市与示范项目建设,确定常州、昆山等9个试点城市和15个示范项目,通过试点与示范,以点带面,系统推进。2016年,省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对列入省级试点城市的给予3年滚动支持。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镇江已成为江苏唯一一个国家级海绵试点城市,3年内将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亿元。 

  今年以来,持续强降雨令整个长江流域水位告急,各地如临大考,海绵城市也再度受到热议。日前,笔者来到镇江、昆山,看看他们的“答题卷”怎样,能否有可供全国推广的好模式。

     

  朱梦笛  苏彩萱 

     

  今年7月1日—5日,镇江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持续强降雨,降雨量超300毫米。期间,金山湖路、黄山天桥等地基本无积水,江二社区雨水全部吸收,而原先这些地区中等雨量就能“看海”。 

  中秋节,暴雨再度考验,虽然40小时内降雨达239毫米,比7月那场雨还大,但此刻长江高水位过去了。“海绵PK暴雨,完胜!”老百姓纷纷在网上给镇江海绵城市建设点赞。而在镇江市住建局副局长胡坚眼里,海绵城市成效才初显,已建成项目无积水内涝,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未来的路也更长。

  自2015年4月,镇江列入全国首批16个海绵试点城市以来,这里的水变得更清,环境变得更宜居。从高标准顶层设计、先行先试“绿色+灰色+蓝色”工具组合、以PPP模式推进海绵建设全产业链……这座江南名城通过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变得更灵动、更具魅力。

   创新“海绵+N”解决问题  

  “以前我们小区基本上年年淹,今年没积一点水,环境又改善了,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家住朝阳门小区的吴彤对海绵城市建设赞不绝口。

  他在自家小区一楼开了一间小杂货铺,房屋结构是屋内比屋外道路低,只要下雨,这里必淹,最深的时候积水齐大腿,全家人经常通宵熬夜排水,生意影响也很大。

  朝阳门小区所属的九海街社区书记卜美琴指着脚下的路介绍,原先这里是水泥路,透水性差,现在更换1—2米介质土,统一铺上10公分厚的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实现结构性透水,水收集到砖下的管网,路面不积水,同时还修复了小区损坏的公共设施,并多了30个停车位。

  “环境好了,老百姓满意了,物业费收取率也提高了,形成了良性循环。”卜美琴笑着说,邻里纠纷都变少了。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主要在老城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我们不能为了海绵城市而满城挖,应该以老百姓需求为重心,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目标,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实现老旧城区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相关技术人员表示,镇江采取“海绵+N”的做法,在源头治理过程中,选择老旧、失管、环境质量差、问题突出、群众迫切需要改变的小区,将海绵化改造与积水区整治、雨污分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燃气、水电改造及停车位增建等同步实施,既节约了改造成本,又提升了小区环境和舒适度。很多百姓看到成效后,主动请求政府优先对自己的小区进行改造。

  PPP项目不仅是一场婚礼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有着万亿投资空间的巨大工程,财政补助资金显然是杯水车薪。“在试点阶段,财政拨款只是一种鼓励的手段,鼓励是一个导向,但从长远看,海绵城市的建设本身应该是件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情,不能仅靠财政拨款。”业内认为,未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或将挑起大梁。

  “推进PPP项目,政府只需制定高标准考核方案,无需再面临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镇江海绵城市PPP公司组建采用国有资本30%、社会资本投资70%的模式,特许经营期为23年,项目回报机制为项目公司通过污水处理费收入和政府购买服务收回成本,并实现投资回报。

  镇江市财政局相关人士表示,海绵城市存在项目多样和复杂的特点,如何掌握PPP工作中“盈利不暴利”原则,如何寻找成本最低的资金是PPP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

  对此,镇江市财政局确立了项目运营利润率管控标准,将暴利上限定在合同约定的1.3倍,竞标者报价利润率不得高于实施方案确定的上限。同时,想方设法找“最优惠”的资金,通过招标海绵城市项目融资资金成本比同期银行基准利率低10个百分点。此外,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从传统的以财务审计为主,转移到以质量、进度和造价为主。

  “PPP项目不仅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一场婚礼,更是居家过日子。”光大海绵城市发展(镇江)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利说,他和当地政府负责海绵城市项目有关人员共同认为,严格履约是推进PPP的关键。政府要从“管理者”变成“监督者、合作者”,注重“按合同办事”。光大水务加入镇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不是看中项目本身的利润,而是镇江作为国家级海绵试点城市,有较强的先发优势,以参与海绵城市项目为契机,可望寻求新的业务发展领域,做大产业链,实现海绵城市技术、人才储备,整合优势。

  推进全产业链“走出”镇江  

  根据规划,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273个,总投资88.76亿元。其创新提出了“3+2”目标,即以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为三大主要目标,兼顾雨水利用、提升海绵景观功能的辅助目标。

  “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发现,海绵城市建设就是综合评估源头、过程、末端、水体全流域条件,优化绿色、灰色和蓝色工具组合,如何最优化这套工具箱将会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胡坚解释,绿色是解决屋顶隔热、渗漏、净化三大难题的绿地贴,灰色是传统的管网建设,蓝色则是与水体相关联,如生态浮岛、水利泵站等。采用绿、灰、蓝多种措施,避免了海绵城市建设为海绵而海绵,建设项目碎片化、简单化,不能形成连片效应、整体效应的现象。而不同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只需调整适合本地的工具箱比例。

  通过PPP模式学习社会投资方先进的管理机制、资本运营能力与渠道,镇江的目标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产业链。镇江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为核心,探索产业化道路,打造具有咨询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技术产品供应等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既满足海绵城市投资、建设、运营的需要,又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门类。

  “今后要让镇江经验走向全省、全国,甚至全球。”李洪利称,这才是PPP最大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