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花木美天下
为了把城乡装点得更加美丽,鄢陵县大力恢复和发展传统性的花卉生产。
鄢陵县的花卉栽培有悠久的历史,素有“花县”之称。据县志记载: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种花遍其盛也,而佳名岁增,艳质递接”。历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育出不少好的品种。姚家村的腊梅、桧柏、月季、玉兰、茉莉、栀子、佛手和新庄、半百岗、太子岗村的观赏柑橘类等都是闻名全国的重要花木。“文化大革命”中,栽培花卉被诬蔑为“四旧”、“资产阶级趣味”,很多名贵花木被砍掉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植物造型给拔光了,使花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中全会以来,鄢陵县委积极鼓励社员群众恢复和发展花卉生产。——摘自《今日“花县”花更美》
1980年6月28日二版
□本报记者 董学彦樊 霞本报通讯员康运东徐喜杰王伟锋
1980年6月28日,河南日报二版头题刊发了一则消息:《今日“花县”花更美》。这则消息以满怀喜悦的笔触,报道了鄢陵县大力恢复和发展花卉生产的成绩:全县已建起花卉基地460亩,种植和栽培梅花、柑橘、美人蕉等300多种花卉。
在这则消息中,姚家村作为一个典型被特意提出,因为这个生产队出售花卉一年就收入1.5万多元。
30多年无声无息地过去,鄢陵县花木生产的变化却天翻地覆:花木种植面积达60万亩,是当年的1300多倍;花木品种2300多个,是当年的近8倍;花木产业年销售额高达67亿元,花木核心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14万元。一个人的收入,就相当于当年姚家村全村的1.4倍。
今日“花县”花更美——30多年前鄢陵县花木生产春意萌动的序曲,如今已成为激越高亢、响彻全国的宏大乐章。
鄢陵花木,自古就名满天下。
据记载,唐朝,鄢陵已有大面积的植物园林栽培;宋朝,皇家的御花园已经落户鄢陵;明朝时,以县城为中心,形成了方圆数十里的花卉栽培区域,时人称鄢陵为“花都”。清代,鄢陵花卉行销国内各大都市,鄢陵时有“花县”之称。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当地花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名贵花木被砍掉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植物造型给拔光了。昔日“花都”,几成“废都”。
改革开放后,鄢陵花卉迎来了新的春天。
1980年,以姚家村、靳庄、西许村等传统花木种植村为重点,涌现了一批种花专业户、联合体。1999年,鄢陵更正式提出了“依花富县、以花名县”的发展战略,鄢陵花木重新春色似海、名动天下。
如今,鄢陵花木在河南绿化市场的占有率已达85%,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占有率达45%,在全国绿化工程的市场占有率达15%。
“中国花木第一县”实至名归。
鄢陵人的发展目光,并没有在“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光环中迷失。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鄢陵花木红火,却是建立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链条短,主打品牌少,企业个头小,鲜切花生产、种苗繁育等收益较高的项目起步晚……
2007年,鄢陵县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着力推进花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当年底,现代名优花木科技园区项目启动。截至目前,园区共流转土地11.5万亩,累计投资67亿元,已有183家企业落户,成为引领花木产业提档升级的“航空母舰”。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花木产业升级版,使鄢陵花木越发生机盎然、气象万千——
科研升级。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组建了10多个研发中心,完成了一大批名优花木新品种的选育和快繁技术。
产品换代。名优花木身价倍增,鲜切花产品漂洋过海,远销俄罗斯、泰国、日本等国,供不应求……
从“分散”到“集约”,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鄢陵花木,花弥繁,香益远。
跨越:从“卖花”到“卖景”
花木为鄢陵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特色产业的兴盛。不少人断言,鄢陵现在值钱的不仅是花木,更是生态。
此言不虚。目前,鄢陵县森林覆盖率已达50%,花木主产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全年空气质量Ⅱ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30天,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6万个,达到了国家优质空气质量标准。
以花为媒,鄢陵连续举办了13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带动鄢陵每年承接各类会议活动600多场次。去年,鄢陵县共接待游客3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
两年前,鄢陵县委书记袁宝根在河南日报撰文,畅谈他心目中的鄢陵:未来的鄢陵什么样?一个花木满眼、空气清新的现代田园生态县,一个令人向往的休闲旅游度假区。那里,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生态立县”,“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他心目中的鄢陵,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