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古书芳——200部珍藏古籍亮相浙江图书馆
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图书馆举行的“册府千华——浙江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吸引了不少省内外古籍爱好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规模最大、展品最精的古籍特展,许多难能一见的镇馆之宝都在这次特展上一现“庐山真面目”。
200部珍藏古籍亮相西子湖畔
自雕版印刷技术推广应用以来,浙江一直都是全国书籍制作与传播中心,有悠久深厚的藏书传统。
2008年以来,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11375本古籍中,浙江有753部古籍入选。本次特展遴选出的200部国家珍贵古籍,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大学图书馆、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18家藏书单位。这些藏书中有不少堪称各个藏书单位的镇馆之宝。
特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浙江现存珍贵古籍的面貌,展示了近年来浙江在古籍保护方面的一些成就。特展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也借此了解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古籍的保护意识。
古籍价值评判有何依据
所谓“一页宋版书,黄金十六两”。古籍的价值判断都有哪些依据?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童圣江介绍:“古籍价值判断讲究‘三性九条’,包括年代性、艺术性和资料性,一本古籍的成书年代、所用纸张、刻印技术以及书印内容都会影响到价值。”
在这次特展中,以存世价值来说,1956年分别出土于浙江龙泉县崇因寺双塔、金沙塔内的唐代写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和宋代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是特展中年代最早的两部展品,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而从艺术性来看,皇宫内廷在书籍刻印上的投入不遗余力,质量精益求精。在一个王朝的兴盛时期,内廷及其所属机构所刊刻的书籍,无论在所用纸墨,还是刻工技艺上,都堪称上乘。明代内府刻本《天元玉历祥异赋》,因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一年,用其年号洪熙标示刻书年代的书十分稀少,且在清乾隆时列入禁毁书目,尤显珍贵。清乾隆内府写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劫难、终得保全的传奇经历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部分典籍有意或无意地记录当时的制度、事实、档案资料等,成为后人了解、研究某一历史问题的重要依据。清代《明文案》填补了历代总集的空缺,是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现有修复力量严重不足
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中有两家“浙”字号,分别是浙江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修复量大,人员跟不上几乎是所有古籍修复中心面临的共同难题。
“浙图现有8名古籍修复人员,一年的修复量在9000页左右,如果遇到破损特别严重的,量就更少了。”童圣江告诉记者,全国目前专业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不足100人,以这个量计算,每个人修上100年也修不完。古籍修复因为其特殊性,不可能实现流水线作业,大量修复工作还是需要依靠修复人员娴熟的技术,手工完成。而每年仅有少量的毕业生从相关专业毕业后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浙图现有的修复人员主要来自浙江艺术职业学校和南京莫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所院校,以与浙图合作办学的浙江艺术职业学校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为例,一届的毕业生不过二三十人,而且并非所有毕业生都在从事相关职业。
为了弥补专业修复人才的不足,浙江正在着手建立全省的修复网络,依托两个国家级修复中心,建设三到四个中心,50个基层修复站。通过对一些非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让基层修复站具备换封面、装书线这样相对简单的修复技术,对古籍进行分层分解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