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马拉松发起者:转眼十年 好似一个很美的梦
“一转眼就是十年了,就像做了一个很美的梦一样,现在想想还是满心的感动。”昨日,回忆起十年前发起首届郑开马拉松的起源,因故未能前来参加郑开马拉松的知名网友“半月大哥”王向阳依然感慨万分。
2006年8月6日,一个“关于举办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倡议”的帖子引起了开封和郑州两地人民的广泛关注。头一天沿着郑开大道徒步行走的王向阳以网名“半月大哥”和郑劲松以网名“随风缘”把这一“突发奇想”倡议在大河论坛上发出来,在网络上得到迅速传播。看到这一倡议,时任大河网负责人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董林,立即安排论坛管理员将帖子置顶,吸引数万网友参与讨论。随后,焦点网谈与“半月大哥”在线上、线下不断交流,组织郑开两地举办数万网友签名活动,筹办最终获得政府支持,一场由网友“聊”出来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在中原两个古老的城市之间生根发芽。
这一办,就是十年。王向阳说:“当初我们的一个突发奇想,没想到竟然可以坚持十年,如果把郑开马拉松比作一个孩子,我们就是把孩子带出来的那些人,我们对这项赛事是有很深厚感情的。我要感谢那些帮助我们实现了梦想的人,比如刘斌(郑开马拉松执委会主任)。我们这些发起人几乎都已经离开了马拉松领域,感谢刘斌以及所有支持这项赛事的人,传承并创造了我们的梦想。”
郑开十年,数据越来越靓
2006年,一条宽达百米的快速公路——郑开大道将这两座古都连接在一起。2007年,郑开马拉松在网友的呼吁下应运而生。转眼间,她已迎来了十周岁生日。在这个属于大数据时代,郑开马拉松的数据也是一年又比一年亮眼。
第一届:网友发起的马拉松
2007年,由网友率先发出倡议的郑汴国际马拉松赛获准举办,“在历史悠久的中原大地上办一场马拉松赛”终于从一个梦想成为了现实,中西部地区也告别了没有国际性全程马拉松赛事的历史。
第二届:引入“绿色”概念
1000多名高校志愿者、1500名警察……不断扩大和人性化的后勤服务为此后的郑开马拉松提供了范本。但赛后垃圾满地的问题,也让“绿色”概念在今后植入了组委会。
第三届:圣火到来
郑开马拉松在这一届首次迎来了希腊马拉松圣火,同时赛事推广全面进入了全省二十多所大学校园,进行火炬传递活动。
第四届:台湾跑友来了
“两岸九城、爱心马拉松”是这一届的主题。台北、新竹的代表队来到郑开马拉松,通过城际比赛,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
第五届:小马跑进CBD
郑开马拉松小马比赛首次移至郑东新区。整个比赛线路贯穿郑州会展宾馆、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东区标志性建筑。错落秀美的风景,典雅别致的建筑群落令人陶醉。
第六届:众人欢享嘉年华
比赛前夕在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首次拉开帷幕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嘉年华活动,让所有人提前感受到了郑开马拉松赛的激情与活力。
第七届:跑进龙亭
与往届相比,2013年第七届赛事的最大亮点就是全程项目线路的调整,全程马拉松赛首次穿越大梁门,沿宋都御街跑向曾是“大宋皇宫”的龙亭公园。
第八届:跃居“银牌赛事”
本届4.7万人参赛,规模跃居全国第二,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银牌赛事”称号,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人气的全程马拉松赛事,展现了河南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
第九届:越跑越精准
首次提供“净成绩”。所有参与全程、半程项目的选手将在踏过起点计时毯时正式开始独立计时,确保每一位选手的净成绩精准有效。
第十届:十年有爱
新增了相亲马拉松,吴秀波现场助阵,这是赛事首次结合娱乐项目,体育与娱乐相互融合、与时俱进,成为新的亮点。
回望十年
那些动人的画面你还记得?
正如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中所言,马拉松早已超越了健身目的,从而上升为一种哲学的阐释。郑开马拉松十年来,赛道上跑过的那些人至今让我们记忆深刻,他们的故事都含了最朴实的人生哲学。
女亚军杰奎琳
途中助残疾选手喝水
2010年,马拉松过程中,本报摄影记者洪波拍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名失去双臂的选手在奔跑,一名黑人女选手拿着水瓶喂他喝水。
这名失去双臂的选手任耀来自安徽,原本能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但因为腿部受伤遗憾缺席。经过一年多的休息,任耀在郑开马拉松复出。而黑人女选手是最后获得第二名的肯尼亚人杰奎琳。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人性的闪光。
盲人选手何亚军
靠一条丝带跑完全程
2015年,在一条丝带的牵引下,双眼失明的北京跑友何亚军用时5小时20分,跑完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看似普通的成绩对于盲人来说极其不易。
何亚军每周要锻炼两到三次,少则五六公里,多则三十公里,都是在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中国有600多万盲人,很多人的生活比较孤单苦闷,走出家门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更别提跑步运动了。但鼓起勇气走出来之后,黑暗的生活会增添很多色彩。”何亚军说,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唤起对盲人群体的关注。
“170岁”老夫妻
携手跑完全程马拉松
2014年的赛道上,两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分外引人注目——88岁的张亮友和82岁的尚殿娥夫妇。老两口来自安徽淮南市,他们生长在那个物质条件贫乏的年代,一双布鞋就能参加的长跑运动,是锻炼身体有效又经济的最好方法。退休后,常年坚持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但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在家人的劝说下已经同意完成本届赛事后就正式“挂靴”,最终,他们用时7小时3分钟抵达全程终点,成为了全世界年龄最大的“马拉松夫妻”。两位老人也用这种独特的浪漫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