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重生 ——郑州“7·20”暴雨受困患者大转移纪实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学文柯杨李晓敏熊卓甜
每个故事都有开头,开头不一定都美好。
但如果这个故事被铭记,那一定是因为拥有值得传颂的结局。
清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门诊楼,大厅的玻璃门徐徐打开。
几乎每天重复的这个场景,却在7月26日这一天,瞬间冲上网络热搜——郑大一附院复诊了!
就在同一时间,20多公里外的郑东新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正忙着清淤、消杀,为复诊积极准备。
每一个关注“7·20”郑州暴雨的人,此刻都五味杂陈。被本地人亲切称为“河医”“阜外”的两家医院,两天之内转运1.5万名受困患者,无一例病人因灾情妨碍医疗条件而丧生。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硬生生在肆虐的洪水中,写下一个紧急迁移故事的完满结局。
这是河南医疗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病人成功转运。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保卫患者生命安全的严峻斗争。
这是社会各界守望相助人性光辉闪耀的生动诠释。
这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切实体现和温暖践行。
危急时刻
市区,单小时最大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平原城市的人们想不到,暴雨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当晚9时,正在阜外值班的小张收到一条工作群公告:地下室进水,速来!
一路小跑,和他同行的还有很多医生护士,大家扛起沙袋、运来棉被地毯、拆开木箱铁板,还有人干脆把车开来堵住入口,希望保住用电设备和医疗器材。
次日凌晨,地下两层被水灌满,门诊一楼水位高达1.5米。院外,积水深至齐腰,交通已完全中断。更可怕的是,高压变电器泡了水,院方只好拉下电闸。
仿佛一瞬间,这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级医院,与世隔绝、陷入死寂。
院方病历档案显示,当时在院的患者,计入陪护、医护在内,共计5000余人被困“孤岛”。
20多公里外,河医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病人已打麻药却要暂停手术,这是河医骨科五病区主任镐英杰从医21年来从未见过的场景。
当晚,镐英杰正在3楼手术室做术前准备,忽然伸手不见五指,他先是茫然,紧接着不知所措。
病人还躺在手术室里,怎么办?他喊来科室里七八个小伙子,准备把病人抬回病房。
可病房在20楼!漆黑的楼梯间,大家连床带人,咬牙淌汗,再累也不敢松手。
应急发电资源首先要供给危重病人。但全院几十台手术被迫叫停,普通病房还住着大约1万名病人,很多人输氧中断。一位进修医生捏了一晚上人工呼吸气囊,手抖个不停。
“全球最大医院郑大一附院老院区停电,心电监护仪的备用电池全部耗完。”20日深夜11时,一条携着3万多名被困人员焦灼的微博,迅速刷屏。
断水!断电!断通信!
断药!断氧!断补给!
风急雨骤,危在旦夕。
全面转移
21日凌晨1时许,暴雨渐收。河南省委、省政府立即决定:动员一切力量,确保生命安全!
那是无数人彻夜难眠、永生难忘的夜晚!
阜外在东、河医在西,洪水侵袭的千万人口大都市中,来自两个方向的万人大迁移悄然拉开帷幕。
直升机腾空而起,军车、冲锋舟、救护车集体出动,大巴、公交车、社会车辆踏水而来。不计一切代价,不惧任何困难。
在中部战区政委朱生岭上将统一指挥下,多支任务部队迅速向阜外集结。火箭军某部第一个抵达,解放军第83集团军副司令员吕俊杰少将带领子弟兵挺身而出,河南省军区司令员陈兆明带领640余名官兵、出动40台大巴参与救援,长沙、武汉、徐州、郑州、泰州等地消防救援支队纷纷应援……绿色的军装、橘色的马甲、清脆的哨声、震天的呼号,铸成对抗洪水的铜墙铁壁。
据统计,至第二天13时,参与两家医院救援的总人数超3000人,部队指战员、消防救援人员、地方应急力量同心协力,开展了一场军民联合、空地结合,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应急处置。
这也许是人类史上都罕见的壮举。电梯停了,转运主要靠人工。危重病人躺在担架上被抬下来,不能走的普通病人被背下来,甚至被用被褥兜下来。人抬、肩扛、背背、搀扶,白大褂抹上了泥和汗,也成了迷彩服。
当一切都完成后,医生孙同文爬楼梯回家,半途腿一软,栽倒在地。
两组数据被广泛传播和铭记:
阜外转运中,直升机往返飞行72架次,官兵及社会、地方救援力量出动450多艘冲锋舟、皮划艇,军车、急救车和大巴出动100多辆;
河医转运中,调度120救护车近千次,协调大巴48辆、中巴8辆,社会爱心车辆不计其数。
加入战斗
袁海见经营一家快餐店,经常往阜外送餐。他是最早参与救援的那批人。
21日上午10时许,在朋友圈看到阜外受困的消息后,他立即召集人手,一口气做了360份盖浇饭,开车去给医院送。
金水东路上积水已经半人深。这是救命饭啊!他一咬牙冲进水里。
越走水越深,他战战兢兢,兜兜转转,短短两公里的路,他走了7个小时,才遇见去医院救援的火箭军部队,他把爱心餐交给子弟兵,返程去做下一批饭。
奔波在外的人们回来了。张现从浙江台州出发,星夜兼程30多个小时抵达郑州,把一大车矿泉水、方便食品送到阜外。“老家人受灾,在外边待不住。”张现说。
越来越多的人响应救援。郑州暖航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王昊锋发出信息不到10分钟,30名志愿者就报满了。他们在阜外不眠不休,忙碌了一天半,直到撤离医院。
各家转运医院全力以赴。7月21日凌晨4时,河南省儿童医院3辆急救车朝着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出发去接病人。一路开到河医立交桥时,二层已经不通。改走三层后,护士刘海涛下车,在水里一点一点探能走的路。
火箭军战士王瑞栋,刚请完婚假,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接到赴郑州抢险的命令。他没有犹豫,马上跟随部队火速支援。未婚妻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只说了四个字:“等你回来!”
转运任务完成后,救援队伍又迅速投入到医院“重建”中。战士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冒着蒸腾的暑气,背着20多公斤的洗消装备作业,不到半小时,衣服就全部湿透。洗消分队里唯一的女军人、四级军士长黎敏,防护服上画满了“心”。带着战友的祝福,她一连作业两三个小时才歇歇脚。
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爱心企业、志愿人士……社会各界的人们主动加入这场战斗,拼尽全力拿出“最硬的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保障医院尽快复诊惠民。
重返光明
谈起这次转运,71岁的刘先生称自己和大雨经历了“生死之交”。
刘先生是商丘人,7月19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7月20日就遭遇罕见大雨。
“手术后,我一直是清醒的。得知断电的消息后,我心里想,这下完了。”刘先生坦言,虽然当时重症监护室有发电机维持,但自己还是绝望了。
但是很快,医生和护士告诉他,不用担心,医院已经决定马上把他们转移到省人民医院。
“我一听,心里又感觉亮堂了。”7月26日下午,已经逐渐康复的刘先生说起这段经历,语调微微发颤。
作为一名老兵,刘先生说,自己40年前就坐过直升机,但是这趟“航程”,他感受很不一样,虽然不到10分钟的行程,他却觉得格外难忘。
“重生了!”7月24日,状态平稳后的刘先生提出,自己要补过一次生日。
“这次经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谢党、感谢人民。”刘先生说,自己的手术是个大手术,是现代医学救了他,而遭遇大暴雨,又是各方合力救了他。
“这么大的事都能扛住,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他说。
是啊,越是危急时刻,越有挺身而出的英雄!即使困难重重,也难不倒迎难而上的中国人民!
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正是这种追求,创造了万人大转运的“生命奇迹”。
生命在,一切都充满希望。
【责任编辑:孙晓艳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