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癌症旅馆记录癌症租客的一天:听天由命或继续求生

20.04.2015  11:18

 

相比医院附近的“壕租”,为了省钱,更多的患者和家属选择3站路外的一个村庄安身,因为有栋楼最旧、房租最低,受患者青睐。

距繁华的曼哈顿广场1公里,距优美的金水河畔500米,藏身于这喧闹的村庄……60多岁的二房东,看着离“死亡”更近的租户,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便宜几十块钱租金。

他说,有的租户已租了10年,一些租户走后再没回来。

早晨

为省一元公交车费,病友结伴每天步行1公里去医院复查

热包子、热豆浆、炸油条……

早晨7点,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村庄苏醒,五六米宽的街道被摊贩占去,显得拥挤。一个包子、一杯粥,上班族行色匆匆。

43岁的张春梅挤在人群中,时不时用手按按包裹的头巾。从她栖身的这栋楼到村口,约300米远,她始终没敢抬头。

直到村口,她才站定,等着病友。

“她比较慢,我是个急性子,总在村口等她。”张春梅口中的她就是李美华,患了子宫癌,因为住在同一栋楼上,还是病友,就结伴去医院复查。张春梅说,3年前她得了宫颈癌,做过手术,隔三个月来复查一次。

为了省钱,她每次来都会住在这个村子,“一个月房租300块钱,医院附近得1500块左右。”

话音刚落,她用手肘顶了顶李美华,“你瞧!”她对着马路对面的小区扬了扬下巴,“那里边房租是我们这儿的六七倍,真想看看有多高级。”

“扔那钱干啥!”李美华有些不耐烦,催她赶紧去医院,“人多了,还得排队。”

为了省一元公交车费,她俩每天步行1公里到医院复查,“就当锻炼了。”

中午

买最便宜的青菜,他们回家大显身手,拼桌吃饭

晌午,“癌症楼”里热闹起来,上午赶去医院的病友们相继回来。

“做饭啦!做饭啦!”刘小军干裂发白的嘴唇上下碰撞,在楼道里吆喝着,他冲着邻居吴江豪说,“今儿一定开点荤。”

“吃荤的不好!”“你咋不说你小抠!”刘小军和吴江豪拌着嘴。

“病了病了,还病傻啦。”刘小军的妻子说,正午青菜便宜,“别人都买过了,我们再买。”

“两毛钱零头去了。”刘小军和摊主讨价还价,摊主嘿嘿笑着答应,还送了两棵小葱。

等他们结账走远,摊主说道:“他们不容易,总是会算便宜点儿。”

回去后,三四户病人和家属聚在一起,每家贡献一道菜,一起拼桌吃饭。

“今天四菜一汤,我们这水平中吧?”刘小军眉毛飞舞,眼神却始终闪躲。

“其实,他心里还是挺自卑。”刘小军的妻子说,丈夫和吴江豪患的都是膀胱癌,从2005年5月确诊至今,花了几十万元,能借的借了个遍。

有亲戚说,癌症是个无底洞,“借了你们也还不起,别再来了”,曾经,这样的拒绝让刘小军想过结束生命。之后,他就不再与人对视。

下午

闲暇时光,遛遛金水河畔、逛逛曼哈顿广场,感受“活着”

初次走进这座楼,三楼以下没有窗户,即使白天,房间里依旧灰暗。

刘小军说,待在不通风的房间,听着楼下的喧闹,让他压抑。他和其他病友一样,喜欢到1公里外的曼哈顿广场逛逛,也喜欢沿着500米外的金水河岸走走。

53岁的老王来自开封杞县,去年,他被诊断为骨癌,左腿已无法用力,如今,出行只能靠轮椅。

住在同一栋楼里,他和62岁的孙建国成了好友,孙建国还会推着他出去走走。

“再过半月就该走了吧?”二房东问老王。

时间久了,谁待多久,二房东心里有数。

老王并未接话,他说,住在城里真好。“河边就跟公园似的。”老王打趣地说,如果不是得病,谁舍得花钱跑郑州。

夜晚

离开这里听天由命,还是留下继续治疗,他们也一直在挣扎

傍晚,是村子最热闹的时候,小饭馆老板娘将桌椅板凳摆在路两旁,开始招揽过路的人吃饭。面包房里散发出烤面包的香气,一个个散发着香味的面包新鲜出炉,引来好些人购买。

“多少钱一个?”

“10块。”

张松安佝偻着背,看了好久,终于从兜里摸出两张5元的票子,递给摊前的小伙子。

4月16日,老伴儿查出食管癌晚期,医生预计她的生命只有半年到一年。搁平常,他绝对不舍得花10块钱买个面包,“10块钱能买20个馒头,唉,都这时候了,让她吃好点儿。”

老伴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张松安骗她说是胃病,“就这,她还说不治了,太贵。”说到这,张松安眼圈红了,提着面包,消失在人群中。老伴吵着要回家,儿媳上班,没人给孙子做饭,“就是吃不下饭,胃有毛病,回去养养就好了。”

对于明天,她还感觉不到恐惧,而张松安却深深担忧,他害怕有天醒来,只剩他自己。是走,还是留下,张松安和老伴依然争执不下。(应采访者要求,部分名字为化名)

河南商报记者徐方方孙李爽/文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