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爱心超市 幕后“老板” 政府买单物资全免费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陈亮/摄
昨天《河南商报》报道了郑州市二七区两家爱心超市的故事,引发市民关注
郑州其他区也有不少类似超市有政府买单型、民间捐助型,还有加入企业运作的“微盈利”型
业内人士:郑州爱心超市还在探索阶段,政府、企业负担大,用人方面也捉襟见肘
记者董林王杰孙李爽徐方方李肖肖崔文
昨天,《河南商报》A06版报道了郑州有两家爱心超市,“不要钱衣服随便挑”,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关注。
很多市民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如何捐物,也有市民说,我们家附近就有类似超市。
郑州还有多少家类似超市?他们是如何运作的?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现状
爱心超市郑州还在探索
昨天,记者探访发现,作为省会的郑州市,除了二七区,其他区也有同类超市,名字多带有“慈善”、“爱心”等字眼。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郑州的爱心超市还处于探索阶段。
记者联系了市内5区民政部门,与二七区不同的是,目前中原区有3家民营超市作为民政部门的合作定点,金水区的由4个街道办事处主办,运作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郑州爱心超市数量还不多,主要是各区自己在探索,也没有具体统计,目前市一级民政部门主办的还没有。”郑州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媒体报道的二七区,荥阳市有一家做得不错,至于更多的,就不太清楚了。
问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上述工作人员直言,“人力、物力、财力是根源”,这也是目前全国各省慈善机构正努力试图平衡的。
2003年,郑州出现第一家爱心超市;2004年,民政部发文加快推广爱心超市。在政府的推动下,爱心超市迅速铺开,据统计,仅仅两年时间,我国建成了4000多个爱心超市和2.8万多个慈善捐助站。
民政部一负责人曾说,慈善超市被政府寄予厚望,因为这开辟了一条帮困的好路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不过,该负责人也坦言,多年来,慈善超市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社会力量参与太少。
模式
1政府买单物资全免费
郑州市二七区民政局主导的首家爱心超市,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
400多平方米的店面,开在中华慈善总会院内,占的是总会原有的房子,政府不用承担租金,一名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二七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每天上行政班,工资由民政局发放。
爱心超市内的货物来源,主要由二七区民政局购买,同时有少量爱心企业赞助和市民捐赠的物资。“货物补给上,每年政府投入十来万元。”二七区民政局临时救助科工作人员说。
2政府搭台民间捐助
在郑州市信息学院路和农业路交叉口的文化路街道办事处北侧,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放着各种生活用品。这是“雷锋爱心超市”,由共青团郑州市委会同共青团金水区委、文化路街道办事处,及该街道爱心联盟志愿者联合会共同发起。
“门面由文化路街道办事处提供,可以节约大量成本。”爱心联盟负责人田关心介绍,超市里的物资都是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捐赠的,发放对象主要是街头流浪人员、环卫工人等,还有辖区的低保家庭,他们核实后会进行免费发放。
李硕杰是办事处派到这里的专职工作人员,“我们有3个人,人手不够就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帮忙。”随着口碑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市民认可这个超市,“2014年我们惠及的市民有3000多人。”金水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辖区内4家街道办事处主办的爱心超市均为此种模式,“办事处是主要管理方。”
3民间超市发卡民政部门来买单
中原区的3家爱心超市并非像其他区那样直接面向爱心人士接收物资捐助,而是通过发放购物卡的形式完成。该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将管理权下放到办事处,由几个办事处联合区里的超市,形成合作关系。办事处定期统计需要帮助的人群,明确所需要的物品及预算,然后上报到区慈善总会。“超市会按照我们的要求给这些贫困市民发放相应的购物卡,最后我们买单。”该工作人员称,这些资金全部来自社会力量的捐助,并不依靠政府财政。
4政府、企业合作超市“微盈利”
郑州市二七区的第二家爱心超市,引入了辖区内一家企业共同经营。在保全街与京广路交叉口东300米路南爱心超市内,不仅有免费发放的衣物等,还有水果等一般超市卖的货品。
“低收入群体需要的不仅仅是米面油,如果所有的生活用品全靠政府资助,也不现实。”二七区民政局纪检组长胡悦冬说,2012年6月,辖区内第二家爱心超市开业。除了“免费领取区”,还设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微利经营区”,货物更齐全,对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优惠的价格。超市的运营,由辖区内一家企业承担,比如水电费、人工费。
“第一家超市用的是中华慈善总会的房,不用缴租金,第二家超市房租由政府承担,每年大概30万元。”胡悦冬说,两家超市每年还有二三十万元的货物购买费,“两个超市一年政府投入60余万元。”
“慈善救助,是让困难者活得有尊严。”胡悦冬认为,新爱心超市的货物不仅有免费送的,还有便宜卖的,运营更灵活,更适合推广。
难题
A
政府、企业负担很大
模式足够新颖,但高投入也让二七区第二家爱心超市的民营企业家裴等闲有些唏嘘。昨天,他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每年他对爱心超市的投入有20万元左右。
“水费电费,300多平方米的店,每月5000多元,5个工人,工资一月1万多元,每个月还要供应部分免费供应区的货物。”裴等闲说,微利经营区比一般超市赚得少,每个月六七千元的营业额,连人员工资都顾不上。他还说,政府投入也不小,“区里正研究换房子呢,这儿的房租太贵。”
不过,裴等闲表示,他愿意继续做下去,即使家人曾强烈反对过,“做慈善时,就不要考虑收益了。”
B
人员调配捉襟见肘
对于那些小成本的爱心超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调配。
以文化路街道办事处的“雷锋爱心超市”为例,3名专职人员均为办事处工作人员,他们还要负责办事处孩子们“四点钟课堂”等公益项目。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身兼数职。
“房子和我们3个都算是办事处的,成本投入不算大。”李硕杰告诉记者,当企业或市民捐助时,他们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得去把东西拉回来,还要整理。”尤其在寒暑假期间,没有大学生志愿者帮忙,人员调配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