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物建筑保护困难多 得靠立法“铺路”
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王顺生(左)接受河南商报记者专访
河南商报记者 唐韬/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近日,《河南商报》连续刊发了“把根留住”系列报道,有很多市民、专家提供建议。大家都希望,我们这个城市的决策者,能关注到这些建议,进而推进郑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事实上,有很多人已经在为此而努力。9月8日到14日,由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王顺生带队,郑州市文物局、规划局、城建委主要负责人,以及管城区、高新区、航空港区等主要负责人组成了考察团,对天津、包头、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进行了考察。
考察团几乎包含郑州市历史文化传承涉及的每个部门。考察的背景是什么?会对郑州的文化传承产生怎样的影响? 昨日,王顺生接受了河南商报记者的采访。
市政协考察历史文化传承
“效果非常好,不仅我自己有意外收获,所有参加的人,开了几次座谈会,都是回味无穷。”昨天,提起这次考察,王顺生还在感慨。
9月8日,他带着郑州几个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按照常规,政协每年有两次专题议政会,本月即将召开的议政会上,“城市精细化管理”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将是他们的主要议题。
考察前,他们先针对此行目的,筛选了国内历史文化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天津、包头、哈尔滨,又筛选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只有让涉及的人亲自看一看,感受一下,他们在以后的工作配合上才能感同身受。”王顺生说。
而据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前往考察的人回来都写出了考察报告。很多人表示,希望这种多部门联合考察以后会更多。
文化风貌和自然风貌并重
王顺生说,通过对天津、包头、哈尔滨的考察,他发现,三个城市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对文物的保护都是放在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
比如天津,45平方公里的租界区域现在全部保护恢复,开发利用。包头对秦万里长城,在开发中进一步保护,在长城下边的战备洞里,展示秦王朝的历史文化遗迹;包头目前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但在里边留了个建筑群落,将来棚户区都改造了,这个群落就能让人看到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哈尔滨除了保留原先的苏式建筑,还把建筑系统化、整体化,老房子周围的再建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弄的,整个城市显得既古老又与众不同。
此外,他们还很重视自然风貌的开发。比如天津,利用海河两岸整理、绿化,形成了很漂亮的天津新城区;包头在城市中间留了一片8平方公里的草原,一下就成了城市的名片;哈尔滨对松花江沿岸进行了改造升级,既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很好的观赏休闲去处,又对外地游客产生了吸引力。
这些城市保护得好,主要依靠立法。王顺生说,天津市保住了租界区,就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包头把城中的大草原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得到了保护;哈尔滨这几年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也是做到了法制先行。
保护文物建筑重在立法
在王顺生看来,这几种方法都非常值得郑州市学习。
郑州首先要突出特色,不能过来一看,和全国其他地方没啥差别。郑州是古都,在古都文化、姓氏文化、黄帝文化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以利用这些建成一个系统、完备的旅游圈。
“外地人到郑州看什么?除了看我们的城市,还要看我们的周边。”王顺生说,最好从黄河游览区开始,一直到荥阳、巩义、登封等,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零零碎碎。
其次,也可以有很多设想,让我们的城市与众不同,比如,能否在二七塔周围搞一个方圆一公里的历史文化圈?包括文物的展示、标记、自然风貌等。能否在南水北调沿线建绿化带公园?能否在航空港区的中心位置,留出十平方公里的高等级农田?
当然,最重要的是推进立法。王顺生认为,必须把那些有特色的文物,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将利用一切平台主打文化牌
河南商报记者发现,最近几年,郑州市政协一直在大力推进郑州市的历史文化建设。
早在2012年,郑州市政协第十二届二十二次常委会上,郑州市政协就组织4批政协委员,经过3个月调研,提出打造郑州古遗址群。
2014年,郑州市多名政协委员再次联名提议设立“非遗保护基金”;今年以来,在郑州市政协的议政会和双月会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更是主要课题。
对此,王顺生说,本届政协就是要主打郑州市的文化牌,从政协主席到政协委员,将利用一切平台和机会,推进郑州的历史文化风貌建设。
“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聚集了一大批密集、活跃的人才。我们还将继续进行调研,在政府决策前,提供决策服务,实施中进行监督服务。”王顺生说,政协委员除了提出提案,还将在各自的行业中发挥作用,“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建设出力。”
(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