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救助站工作人员雪夜巡查,为夜宿街头的流浪者送去必需品
救助站内供应有热饭菜 |
□记者蔡君彦文许俊文摄影
核心提示丨一场大雪,让人和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昨日绿城第一场雪飘落,民政部门负责巡查救助的工作人员,也走上街头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些受救助者,有的栖身桥下涵洞、多年不肯离开;有的一时遇到难处,吃不饱穿不暖……大河报记者通过走访,为您呈现“绿城版”冬季救助故事。
深夜忙巡查|给流浪者送棉被,对方却“不领情”
棉被、大衣、方便面、火腿肠,22日晚深夜,郑州市金水区救助站工作人员沿街巡查的救助车上,载着四样必备品。大雪过后,道路结冰,车辆小心翼翼地行进。
当晚,他们从文化路出发,对辖区内的桥梁、涵洞等可能容留流浪人员的地方进行巡查。
杜岭街金水河桥下,3位流浪拾荒者躺在被窝里,旁边堆放着饭盒、废品等杂物。“下雪了,住这儿冷,去救助站吧?”面对劝说,对方态度一致:不去,在桥下住习惯了。
接着,继续赶路巡查,从金水路,到中州大道,再到农业路……沿途没有发现其他露宿者。
“咱们再去北三环看看。”当晚9点多,他们赶往北三环与信息学院路交叉口附近的过街天桥。在天桥步梯下,工作人员发现有一个人蜷缩着。问他是否去救助站,那名流浪汉很不耐烦地拒绝了。
救助人员还试图给他拿去吃的和棉被,但流浪汉喊道:“我不饿,我不冷,不要!”还气呼呼地起身,抓起身边一根长棍,跑着追打为他送礼物的“不速之客”。
无奈之下,大家“落荒而逃”,“估计是精神受过刺激,咱明天再来吧。”见流浪汉回去睡下,工作人员才驱车离开。
探访救助站|他们吃得好住得好,却怕家人知道
今年10月25日开始,郑州市启动2016年冬季专项救助工作,并发布了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及各县(市)区救助联系表,愿意接受救助的人,会被接到救助站免费安排吃住。离郑州火车站最近的二七区救助站,因地理位置特殊,是往来受助者最多的基层救助站。
22日晚有8位受助者,吃过早饭,有4人离开,又来了一位……昨天上午11时许,记者探访时,该救助站有5位男性受助者在宿舍内休息,等着吃午饭,值班室的登记表上,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来往信息。
“我准备回家,来郑州18天了,在二马路找活干,只干了一天,挣了100块钱。”63岁的胡师傅说,他没成家,一直跟着弟弟生活,原本想趁农闲来挣些零花钱,不料运气不佳。出门时他带了200多元,“现在花得只剩下了三块钱。”
这三块钱,胡先生“不敢花了”,准备回家的他盘算着,救助站帮买票到周口,他离商水老家还有几十里地,本来有老乡可以用车载他回去,但他说他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的窘境,更不想让老家人知道自己住进了救助站,怕人笑话。
“我觉得不好意思。”52岁的司师傅从许昌来郑州6天,一直没找到活儿干。前几天,他在火车站西北出站口外的地下通道“凑合”了几天,其间他听警察和环卫工说可以找救助站,“我现在钱也花完了,吃饭都成问题,下雪天也冷了,没办法才来这儿。”来救助站后有吃有住,司师傅觉得很不错,可总觉得不好意思,“等我找到活儿了,就不在这儿住了。”
流浪者心事|自称在家受不公正待遇,流浪图“自在”
在郑州,还有一些习惯流浪的人,说啥不肯到救助站。栖身在杜岭街金水河桥下的那名流浪者就是其中之一。附近拉面馆的韩先生说,这人已在桥下待了五六年。
昨天下午,记者与这位流浪者面对面交流了半小时,他说了多年在外流浪的心事,却不肯接受去救助站的建议。
他说他今年38岁,叫任大伟,安徽省界首市任楼村人,家中有奶奶、父母和弟弟妹妹。“听村里人说,我不是亲生的,是俺爸要的,俺爸经常打骂我,不打俺弟,我生气,就跑出来了。”用这种方式抗议,他已流浪好几年。他还摸着头部的疤痕说,那是父亲拿高跟鞋打的。
据任先生说,此前经媒体报道后,他曾被送回家过,当时妹妹给他买了手机,奶奶还给他零花钱,可他觉得父亲依然对自己不好,一生气又出来了。
“天冷了,要不你去住救助站吧,暖和,还有热饭吃。”记者提议,他淡然拒绝:不想去。“在这儿睡着得劲儿,没人管。”他说,铺的盖的都有,不冷,还可以到附近吃免费的爱心餐,饿不着,到了晚上,他给夜市老板帮点儿忙,也能寻口热饭,捡拾废品则能换些零花钱。记者注意到,任先生被褥下还塞着一盒香烟。他说这是他捡拾废品卖钱买的,这天上午刚卖了180多个矿泉水瓶,买了一盒烟,一瓶水。
在他的铺盖两侧,还有另外两名流浪者的被窝,同住桥下,他们互不干涉。不一会儿,另一位拾荒者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回来,手里拎俩饭盒,“愿意去救助站不?”记者问,“不去,在这儿习惯了。”对方说道,径直走到自己的被窝旁……
救助站发展|冬季专项救助几年来,流浪者明显减少
郑州市金水区救助站工作人员洪心永从事救助工作10多年,参与冬季专项救助已有4年。“救助对象的情况各种各样,对一些意外和危险,我们有心理准备。”他说,像巡查时被流浪者抵触甚至攻击的情况,都不止一次遇到,为应对意外,原本夜间独自巡查,改为三四个人结伴儿,确保安全。
让洪心永倍感欣慰的是,郑州市自2013年11月开展冬季专项救助以来,制度越来越完善,分工越来越明确,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随着参与的部门、人员日渐增多,这张合力“编织”的冬季救助网越织越密。属地牵头、条块结合,民警、巡防队员、环卫工等纷纷加入,也使得救助工作更及时。
“现在每救助一位,都要通过网络系统上传详细信息。”郑州市二七区民政局救助站站长李德龙感慨冬季救助制度完善之余,也感谢“网络化”带来的便利,有基层网格长、巡防队员和广大热心民众参与支持,救助站工作人员有更多精力开展救助服务。
作为一线救助人员,两人都表示,每个人都难免遇到难处,“我们清楚,对救助对象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平等的雪中送炭式帮助”。
据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蔡旭尧表示,郑州市启动冬季专项救助几年来,经过努力,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均明显减少,这和各级救助工作的开展,各地务工方式的拓展、扶贫政策的完善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等,都分不开。
“愿意接受救助的,我们好好救助,需要救助却不愿接受救助的,我们也要加强劝导、照顾,通过辖区工作人员就近关照,加强巡查,以免意外发生。”蔡旭尧说,这种牵挂,不仅仅是救助工作的需要,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