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历史使命

21.06.2017  09:54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郑州要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完成三大历史使命。
  
  ◎打造更强的经济实力
  
  虽然郑州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快速崛起,但是经济实力不强仍然是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打造更强的经济实力,引领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国家已经明确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8个城市中,郑州最明显的不足是经济实力偏弱。2016年,上海市GDP为2.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北京市GDP为2.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2016年,重庆市GDP达到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天津市GDP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9.0%;广州市和深圳市的GDP均已达1.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和9.0%;成都市和武汉市GDP分别达到1.22万亿元和1.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7.8%。郑州市GDP为0.80万亿元,同比增长8.4%。虽然郑州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快速崛起,但是经济实力不强仍然是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打造更强的经济实力,引领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坚定不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这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基本的发展保障。一是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郑州制造业人才资源集中的优势,紧紧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智能化为核心,积极务实地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脊梁,也是郑州未来工业发展的活力所在。全面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量子技术研发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智能终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要发展壮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超硬材料等新兴产业,建设全国制造业强市,并为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适应全国国民经济服务化的历史趋势,全面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功能,提高服务业开放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搭建辐射全国的特色化、专业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经济层次和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经济新业态。
  
  三是加快培育发展新经济。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本理念,以鼓励激励青年人创业创新为重要动力,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创新,发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微信经济。建设提升中原云等大数据基地设施水平,促进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下一代信息网络、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微信文化创意应用等前沿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增长点。唱响改革与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强音
  
  全面深化改革,聚力创新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需要形成协同效应。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高效市场、有限政府为目标,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现代治理体系要求的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带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全面实施政府办事“单一窗口”模式,能够上网或者进入智能终端的事务必须限期完成工作模式转换。
  
  二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三去一降一补”落到实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要求,扎扎实实落实具体措施,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对去产能,要提高认识,从产业结构历史性演变的高度把落后的过剩产能剔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老百姓切实关心的房价问题,通过具体政策创新与试验,确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落到实处,使居民增加幸福感,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逐步解决居住问题。在补短板方面,重点仍在民生领域发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就业、看病、上学、社保等均衡化公共服务。
  
  三是优化创新政策制度。按照全国科技“三会”的要求,以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国家示范区为契机,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深化保障和激励创新分配机制改革,落实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改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的相关政策。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建设在线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四是加快集聚整合中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积极支持开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要努力向深圳、苏州等地学习,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确实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合作办学水平,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在家门口读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利用郑州年轻指数居全国第三、北方城市第一的优势,引导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根植于当地深厚的包容文化,为创业创新奉献青春与热血。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集聚国内外创新型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青年专业人才队伍。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让有志创业者有现代金融资源支持。
  
  五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开展重大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培育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开放式众创空间,为青年人创新创业提供低门槛支持。建设国家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国内外技术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倡导开放式创新,促进中高端人才双向流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勇当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承担更多服务全国的职能
  
  在承担国家职能方面,郑州最独特的优势是位居天下之中,历来是中国横贯东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郑州发挥与“一带一路”沿线联系紧密的优势,大胆探索,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创造出“多路并举、深度融入”的独特模式。
  
  持续打造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
  
  在承担国家职能方面,郑州最独特的优势是位居天下之中,历来是中国横贯东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
  
  一是持续提升陆路枢纽优势。正是因为郑州地处天下之中,早在20世纪初我们的先辈就在郑州规划建设了铁路枢纽,使郑州成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并逐步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20世纪90年代,国家从战略高度持续支持河南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使河南迅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进入新世纪,河南很快开通了京广和陇海方向的高速铁路,2015年,经国家批准,开始建设“米”字形高铁网络,成为全球到目前为止第一个建设的“米”字形高铁枢纽。
  
  二是加快扩大国际航空枢纽优势。2011年,航空货运价值占到全球货运价值的36%,航空运输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方式,全球也因此进入航权时代,拥有良好国际航空枢纽的区域成为新的发展热点。郑州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决定了它具有无可替代的由国家优先推动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优势,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国家探索临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从批准以来郑州航空港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临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郑州航空港客货吞吐量的高速增长以及带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证明航空港区已经成为带动河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充分说明国家在北、上、广之后下决心在地处全国经济地理中心的郑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决策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郑州也成为国内外羡慕的由飞机带动快速崛起的城市,已经并将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新优势、架设与国际市场联通的空中桥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17年3月公布的国家“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郑州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的战略方向,将使郑州围绕地处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在建设高水平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以及发展枢纽经济方面,持续前行,再创辉煌。
  
  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这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全面融入全球的重大举措。历史上,河南就是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进行包括经贸、人文、民俗等非常广泛的交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郑州、洛阳都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郑州发挥与“一带一路”沿线联系紧密的优势,大胆探索,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创造出“多路并举、深度融入”的独特模式。
  
  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中欧(郑州)班列开行良好。自2013年开通后,2016年完成去程137列,回程114列,基本稳定在每周三去三回状态。全年开行251班,总货重12.86万吨,总货值12.67亿美元,成为全国20多家开行中欧班列中唯一实现双通道(阿拉山口西通道、二连浩特中通道)、双向常态(每周“去三回三”)运行的班列,总载货量、境内集货辐射地域、境外分拨范围均居中欧班列前列。从2017年3月开始,已实现“去四回四、每周八班”的常态化均衡开行。2017年前5个月的数据显示,中欧(郑州)班列共开行125班,货值8.18亿美金、货重8.29万吨,其中去程65班、满载率112.3%,回程60班、满载率104.8%。由于去回货量旺盛,中欧(郑州)班列开行频次再获提升,从5月底开始,已逐步实现“去五回五、每周十班”常态化均衡对开,持续保持在中欧班列中的领跑优势。
  
  二是空中丝绸之路——郑州-卢森堡航空货运航线发展迅速。该航线自2014年6月开通以来,由开航时每周两班增加至目前每周15个定期全货机航班。货运量由2014年的1.5万吨,发展到2015年5万吨,2016年的10万吨,增长迅速。郑州-卢森堡货航常态化开行是近年来郑州与欧洲国家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一个缩影。因为其影响较大,在欧洲航空货运市场上“郑州价格”也日益成为中欧间国际航空货运价格的风向标。6月12日,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与河南航投等在北京签署《合资合同》,合资成立以郑州为基地的本土航空货运公司,打造根植郑州机场、面向全球市场的航空物流运营高地和链接世界的航空骨干运力。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明确提出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使其上升到国家支持的战略高度,显示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河南作为空中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也水到渠成。
  
  三是网上丝绸之路——郑州跨境E贸易影响全国。2015年,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承担的郑州E贸易试点业务量5109.15万单,列全国当时7个试点第一,业务量占全国的50%以上。2016年初,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郑州当年的业务量突破8000万单,占全国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其中,进口5352.22万单,同比增长18.89%;出口2938.08万单,同比增长488.07%。出口量的快速攀升,为全省各类出口产品扩大国际市场打开了新的高效路径。
  
  集海陆空网于一体的立体丝绸之路形成了高效衔接的进出口体系,对红酒、化妆品等跨境贸易形成重要影响,使法国和澳大利亚的葡萄酒、法国和韩国的化妆品等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确实造福于普通百姓。
  
  形成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来,围绕国际航空枢纽,临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让郑州的“国际范”体现在方方面面。
  
  持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一是进一步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郑州地处内陆,缺乏有效的开放发展的渠道,开放型经济发展一直受到抑制。2010年以来,大胆探索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开放发展的新路,特别是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来,围绕国际航空枢纽,以引进富士康、发展智能终端产业为突破口,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临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2016年,航空港实验区加快建设,机场二期全面建成投用,开通客运航线186条、全货机定期航线34条;以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为抓手,手机总产量2.6亿部,占全球出货量的19.1%,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研发制造基地初具规模;成功获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通航“郑州制造”、郑州航展渐成品牌,通航产业发展基地逐步形成。郑州新郑综保区三期封关运行,进出口总值居全国海关综保区第一位。经开综保区成功获批。开展精准招商,引进市外资金16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完成550.3亿美元,是2010年51.6亿美元的10.7倍,占全省的77.3%,继续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为全省开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郑州以成功的实践,创造出“不沿海不靠边,对外开放靠蓝天”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
  
  二是以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载体,全面推动投资、贸易、金融便利化。延续自由贸易试验区4月份投入运行以来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改善软环境,在扩大开放上发力,以更博大的胸怀,下决心引进和培育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推动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提升郑州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一是提升国际化基础设施水平。坚持国际化规划引领,强化城市设计,推动城市设计精品化、人文化,加快推进主城区有机更新、生态修复、内涵提升,协调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郑汴一体化,加快推进郑许、郑新、郑焦融合发展,打造郑州大都市区。进一步强化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继续加快国家航空一类口岸、铁路一类口岸和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配合做好“米”字形高铁、机场至高铁南站等城际铁路建设,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围绕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互联网+”及大数据等试点载体,加快建设国际化信息枢纽。以新型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为引领,统筹提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商都历史文化区、二砂文化创意园、百年德化文化复兴工程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铸造以开放包容为主题的中原文化魅力。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智慧化城市管理理念,提升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二是持续打造郑州“国际范”。以2015年上合组织政府首脑会议在郑州成功举办为标志,说明郑州的软硬件建设已初步显示出“国际范”。以2016年12月国家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标志,说明郑州发展已经进入国家城镇体系的塔尖,而泱泱大国的“塔尖之约”,肯定也是“国际范”。2017年6月卢森堡驻华大使馆与河南航投签署《关于在河南开展签证便利业务谅解备忘录》、在郑州向河南及周边省份居民提供赴欧盟签证的便利化服务,使郑州“国际范”的红利直接惠及普通民众。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并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出版更多英文期刊与系列书籍,开办更多英语学校,创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等等,让郑州的“国际范”体现在方方面面。⑩4


  
  课题组组长:张占仓
  
  课题组成员:任晓莉 张富禄 王玲杰 郭志远
  
 
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