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郑州市明确:垃圾分类执法,下月起将正式处罚

04.12.2019  07:11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丁丰林 摄影 张琮

阅读提示

从郑州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到《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已经有近两年时间。从大河报记者前期走访试点小区的情况来看,郑州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是非常高了,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但是,居民的参与率并不高,有不少居民直言自己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原因诸如会很麻烦、会增加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等。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市民接受分类的理念,养成分类的习惯也需要时间。虽然郑州推行垃圾分类时间不长,但已经出现了不少垃圾分类达人,那么他们是怎样养成分类习惯的?他们的垃圾分类生活又是怎样的?对普通市民来说,又该怎样调动市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呢?

77岁老太的分类生活:厨余垃圾全堆肥,种出不少时鲜菜

“青椒、生菜、花菜,得有七八样,今年我都吃了好几茬了,中午做面条不用跑出去买菜,花盆里直接掐两颗就够。”

武丽娟老人住在郑州市大学路街道办事处绿城社区的机械所家属院里。在2017年,郑州市绝大多数小区还没有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77岁的武丽娟参加了社区举办的垃圾分类活动。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大家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收集起来进行堆肥,打造堆肥菜园。

此后,武丽娟专门买来了堆肥桶,在家里的花盆里种上菜籽。从那时起,武丽娟家的厨房里就放着一个托盘,每次做饭时择出来的菜叶都攒到托盘里,倒进门口的堆肥桶里,加入一些菌类后堆成废料,用来种菜。

厨余垃圾解决了,家里别的垃圾就好分类了。武丽娟把可回收的纸盒子之类的物品堆放在门口,有害垃圾挑出来存放,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了。

“原来一天要扔好几袋垃圾,现在两三天才扔一回,量也不多,就这么些。”武丽娟提着一个小塑料袋说。

在机械所家属院里,用厨余垃圾堆肥料的不止武丽娟一家。在家属院的南面,有一个更大规模的“堆肥菜园”,5000多盆各种蔬菜摆在一起,面积有700多平米,已经成为社区的一个“景点”

绿城社区书记付霞介绍说,这个菜园是社区和一家公益组织共同打造的,用的社区居民收集的厨余垃圾和院里的落叶,大概有35立方的量,经过堆肥后,最后变成10个立方的肥料,全部用来种菜了。

“厨余垃圾分开了,垃圾分类自然就完成了,因为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量很好区分,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付霞认为,消解厨余垃圾,堆肥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本身就是模仿大自然消解的过程。

如今在机械家属院的500多户居民中,狠毒都参与到了堆肥活动中。有些说在家里自己堆肥种菜,有些把厨余垃圾集中到社区统一堆肥。社区种出来的菜到了成熟的季节,会反馈给居民享用,当然,参与堆肥的居民会得到更多。

“每天都分分类,是麻烦了,但是好啊,又能种种菜,又能改善环境。”同住家属院的刘振国老人,就在自家房后摆了几个泡沫箱,用堆肥在里面种了香菜、茴香、韭菜、笋等七八样菜,每天早上他都要去打理一番。

没有垃圾的“零废弃”生活,她是怎样做到的?

绿城社区的“堆肥菜园”,是社区和郑州市一家民间环保社团——郑州环境维护协会共同推进的。杨晓静是这个协会的发起人,她也是一名全职公益人。在生活中,她践行的是一种“零废弃”的生活理念。在她的家里,几乎所有的垃圾都被利用起来。

在杨晓静家里,也放有一个堆肥桶,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中,新鲜部分被她挑出来做环保酵素,其他的经过简单的碎化处理后放进堆肥桶内,利用EM菌进行分解,发酵,变成有机肥料。

在她家的露台上,摆满了她种养的植物,堆肥的肥料用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在露台两边,摆放着两个水桶,用来收集雨水浇灌植物。

杨晓静的家里没有洗洁精,其替代品是自制的柠檬膏。她用丝瓜瓤刷碗,用硅胶套做保鲜膜。对于一些不可避免使用的塑料袋,她会把袋子洗净晾干存放,进行循环利用。连孩子喝过的牛奶盒,也被她剪开,用水冲洗干净后晾晒,以便回收再利用。一些可回收的包装纸盒等垃圾,也被统一归置,达到一定量时进行售卖。在每次出门时,她都会带上一套餐具,拒绝使用外面的一次性物品。

“现在我的家人,包括我孩子都习惯了,很多垃圾在家里就循环利用了,扔到楼下垃圾桶的垃圾非常少。”杨晓静说,有时候家里几天才会产生一点垃圾。

垃圾分类已经融入到杨晓静的日常生活中。她专门给小儿子买来一套垃圾分类的玩具,包括红、黄、蓝、绿四个迷你型的垃圾桶和一包画满物品的卡片,现在孩子经常要求她陪自己一起玩“垃圾分类”的游戏。

受教育程度程度越高,反成为垃圾分类减量的困难群体

在郑州市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有不少市民已经接受并开始践行,但仍有不少市民还在旁观。大河报记者前期走访了郑州市的很多个试点小区,市民们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非常高,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但是,市民的参与率并不高,有不少居民直言自己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原因诸如会很麻烦、会增加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等。

这种现象不是郑州个例。今年11月27日《中国环境报》刊发的一篇名为《“白骨精”成垃圾减量困难户》的报道中也提到,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减量分类就做得越好,但研究表明,完全不是。俗称“白骨精”的白领、骨干、精英,收入高,受教育程度也高,却成为废弃物减量的困难群体。

对此,郑州市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郑州市分类办)认为,对白领人员来说,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生活节奏很快,客观上也缺少精力顾及其他。真正去扔垃圾的,恰是家里的老人,因为老人才在家里做饭,产生垃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年人是推动垃圾分类的一个关键。

垃圾分类是个“麻烦”,该怎样提高市民的积极性?

杨晓静认为,现在郑州市推进垃圾分类的做法是宣讲,还有通过积分奖励、兑换物品,来吸引居民参与。不过,这种奖励引导,虽然可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但还只是“诱因”,而不是“内因”,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接受了垃圾分类,自己内心里主动要去分类,才算是真正的内因。

但客观现实是,不少居民都嫌垃圾分类麻烦,在没有强制的前提下的,都不愿参与进来。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有市民提出,进行垃圾分类,家里就要多准备几个垃圾桶,这也是一笔支出,该由谁来承担?

对此,郑州市分类办的工作人员提出,完全不用多买垃圾桶。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市民家里的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都要摆放一个垃圾桶,垃圾分类不需要多买垃圾桶,只要合理投放就可以。在厨房里摆放的是厨余垃圾桶,客厅摆放的是其他垃圾桶,平时只要注意把厨房里产生的塑料、金属等挑出来,放入客厅的垃圾桶里,把客厅里产生的茶叶渣、果壳果皮放入厨房垃圾桶里就可以了。然后再用两个塑料袋,可以挂墙上不占地方,分别盛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因为这两种物品日常产生的总量不多,市民可以分类暂存一段时间后再集中处理。

对于市民提出来的太麻烦的心理,分类办工作人员也表示,垃圾分类,就是要通过增加麻烦,来提高产生垃圾的成本,从而倒逼居民从源头上对垃圾减量。“比如说吃外卖,可能需要你用两三个垃圾袋来分别盛放垃圾,你嫌麻烦了,可能下回就不去点外卖了,这就实现了从源头上对垃圾的减量。”而从更长远看,经济的手段来减少垃圾的产生,也是一个趋势,比如将来郑州市可能会收取垃圾处置费。根据家庭产生垃圾的多少来收取,谁产生的垃圾多,谁要交的处置费就多,谁家产生的垃圾少,谁就交的少,目的也是通过增加垃圾产生的成本,来倒逼居民去减少垃圾的产生。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为了提高市民的分类积极性,分类办除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覆盖面之外,还计划加强学校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的行动,通过孩子来带动家长参与垃圾分类。此外,在12月3日下午,郑州市召开的垃圾分类工作月度推进会上,也明确了从2020年1月1日起,郑州全市范围内要正式对垃圾分类展开执法工作,正式进行处罚。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