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区垃圾中转站缺口近半 60万人的生活区仅2个
你也许不会在意,我们每天扔的垃圾,如果哪个环节出错,就会到难以合理处置的地步。你也许没有想到,约60万人的生活区,却只配有2个垃圾中转站,全天超负荷运转。如此的后果是,垃圾难倒,环卫车与社会车相互争夺。
近30年来,郑州迅速发展,人口剧增,这对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垃圾难倒的背后,是环卫基础设施资源的严重历史欠账。业内人士建议,想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需要决策者宏观的顶层设计,将其纳入统一城市规划之中。
数据
全市中转站缺口一半
昨天上午,河南商报记者就经一路中转站问题采访了金水区城管局数位主管领导,他们表示,在规范中转站车辆的同时,他们更担心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现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城市垃圾的增加。
有主管领导告诉商报记者,目前郑州市一天产生约4000多吨生活垃圾,仅金水区就占了1000多吨,而经一路和红旗路2个垃圾中转站辐射了北环以南、金水路以北、花园路以东、中州大道以西约60万居民,“压力非常大”。
按照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的规定,每0.7平方公里至1平方公里应设置一个小型中转站。
而目前郑州市的垃圾中转站多数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服务区域只有1平方公里,而新式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虽然服务区域可达3平方公里以上,但数量很少,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
过去五年,郑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03平方公里扩大到346平方公里,按此标准,郑州市区大概要建设300多个垃圾中转站,而现在郑州市区只有160多个,仅满足了一半。
困难
缺乏统一规划
“还是缺少事前统一规划。”金水区城管局副局长王建峰说,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很少有人能想到把建中转站作为必备项目加以考虑,就导致了事后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找地方建中转站,用地难不说,老百姓也很排斥”。
他举例说,金水区一直在探索新技术,把原来的一个中转站一台机的模式变为现在的一个中转站三台机模式,但还是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生活垃圾,于是他们便尝试新建中转站,但只要选址距离居民小区稍近,就会受到强烈抵制。
“新建的中转站会加除臭装置,改变以往市民对它不好的印象,还会在楼上布置环卫工公寓,目前还想给他们建夫妻房。”他描述了正在推进的一个中转站建设蓝图,不过该项目也受到了市民抵制,尚未开展。
管城区一名从事多年环卫工作的管理人员认为,破解选址难题,还是得依靠顶层的长远设计。
走访
谈垃圾站“色变”
随后,河南商报记者随机走访了郑州市区内的数家垃圾中转站。在新郑路一个小区旁边,环卫工正在中转站门前排队,小区住户李先生说,当初住进来的时候并没有在意这个垃圾站,随后就感到了不适,“主要是气味,都飘到屋里了。”
“我们也能理解他们的难,但市民也需要一个卫生的生活环境。”李先生说,既然要在居民区建垃圾站,严格管理是必要的,这样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不过更多的市民对小区旁边突然多一个中转站抱怀疑态度,“需要归需要,但情感上接受不了”。家住在东风渠边一个高档小区的贾女士认为,建中转站必须和小区保持200米以上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不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
这位女士的观点得到不少市民的认同,“谁都离不开它,但又都讨厌它。”对此,王建峰既理解也无奈。
他山之石
选址要规划先行
在杭州江干区和上海市浦东区,采取的都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方式,即新开发的住宅或者商业小区,前期规划中必须有环卫部门参与,小区整体设计中必须有垃圾收集站点,否则环卫部门的审批将不予通过。
记者了解到,2011年实施的《郑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制订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等地区性综合开发建设规划方案,应当包含设置环境卫生设施的内容,并征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从事地区性综合开发建设的,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定和设置标准配套建设环境卫生设施。
然而现实是,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建设。“这就需要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统筹部门,或者责任到人,实现令行禁止。”上述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郑州的长期发展。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