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2019阳光体育运动会花絮(3)

14.04.2019  18:54

                                                                                  70岁老教授时隔四十五年重返郑大校运赛场
      “胡老师加油!胡老师冲啊!”教工男甲50米抱球跑正在进行时,观众席上,外语学院的院旗迎风挥舞,同学们竭力呐喊着,现场气氛热烈。随着一片呼声,胡庚申老师抱着球冲过了终点线,在“抱球跑”项目获得小组第二的好成绩。
      1973年来到郑州大学,1974年第一次参加郑州大学校运会。时隔45年,70岁的胡庚申再次站到了田径场上,依旧容光焕发。
      之前没有接触过“抱球跑”项目,赛前胡教授便到器材室找了三个足球,热身训练起来,“球不能掉,掉了之后再去捡,就完了,”胡老师幽默地说。比赛当天较热,脸上出了汗,站在跑道上时眼镜滑了下来。说起比赛,胡教授很是兴奋:“我让旁边的一位同学帮我扶一下镜框,还没完全调整好,信号枪响了,我就赶快去追。
      “To be is to do”,胡老师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个记满事件的本子,他将这些称之为自己的“航海日记”。每天,他都会在本子里记录自己当天做过的事情,42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此次校运会也被记录在其中。“运动会,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许多珍贵的记忆。
      胡老师很注重体育运动,从高中就开始参加校运会,在河南大学生运动会、中国科学院运动会、清华大学运动会、香港浸会大学运动会、剑桥大学运动会等运动会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从青年运动队到中年运动队,最后再参加老年运动队,一路上没有停止运动”,他笑着说道。
      胡老师工作繁忙,任务繁重。外语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暨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香港国际交流中心顾问、生态翻译学创始人……这意味着他身上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搞学术,搞研究,身体就是本钱。”一天要工作12到15个小时,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凌晨,坚持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胡老师将锻炼看成了一个乐趣,并且融入进生活之中。“走路上下班坚持了五十多年,很少开车,I like walking,很享受”,说着他就起身模仿起了幼时走路的模样。
      最后,胡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物质的东西和现实占有的东西都不是最后产生自豪的东西,只有那些受过你的影响,从而被你改变的人或事,才会让你感到自豪。”(王欣怡 王永祺)


                                                                              铅球夺冠后赶回医院值班:行医之人患者为大
      右腿蓄势,手腕发力,最后借助腰部力量的带动,将铅球往远处掷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7.90米!”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郝海菊以优异的成绩夺得教工女子乙组铅球项目冠军,这已经是她第二年获得这项比赛的冠军了。
      然而,郝海菊医生却没有时间享受胜利的喜悦,比赛结束时已经接近11点,她便被朋友送到地铁站,只为在12点前赶回医院值班。
      “每逢我值班的时候,收治患者人数就是最多的,”被称为“科室招财猫”的郝海菊医生说道,“一个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对得起患者,多付出一点也值得。”时刻不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初心,郝海菊老师始终坚持患者为大,因此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对她来说是常事。
      两次蝉联铅球冠军的她,并不会为了比赛刻意训练。初中时,老师的正确指点为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读期间,她曾作为铅球选手夺得全校第二名,直到现在就职于三附院,她也坚持每天步行上下班,下23层步梯进行会诊来增强体质。
      接受完采访后,郝海菊又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去参加河南省医师协会第四届全省新生儿医师大会。“我要珍惜再学习机会,追求知识的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负责。”郝海菊医生说道。 (毛靖雯)

                                                                                          电工女孩:拼尽全力,方可言败
      “王婷,王婷来了吗?
      “王婷去跑步了,一会就来。
      女子跳高赛场上,王婷这个名字被频频提起,原因是本该到位的女孩因为去参加女子800米而不见踪影。电气工程学院体育部的同学来到裁判跟前,不断地解释,最终获得了裁判员的同意:等王婷来了之后直接加入比赛。
      终于,在点名的人员不知多少次喊出“王婷”这个名字后,一个女孩喘着粗气小跑了过来:“来了来了!”看到她出现,电气工程学院的观众们都举起了手中的应援物,高呼她的名字,为她加油鼓劲。
      女孩平缓了一下自己的呼吸,热了一会身,站到了助跑的起点处。听着同学们喊自己的名字,她略显羞涩地笑了一下,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对1.32m高的挑战。
      第一次,起跳——撞杆,杆掉。
      第二次,越过杆——杆随之落下。
      第三次,落入垫子里——杆晃了晃,落下。
      虽然王婷最终没能取得理想成绩,但电气工程学院的同学们依然给予了她响亮的掌声和欢呼声。“王婷刚刚跑完八百米,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立马往这里赶,这才没让她发挥出平时的水平。我们还是为她骄傲!因为她没有放弃!”电气工程学院体育部的同学坦言道。
      刚刚的女子八百米预赛中,王婷取得了小组第三名的好成绩,但全力奔跑也使得她体力不支。“平时训练我的成绩一般能达到一米四左右,但是因为刚刚跑完八百米,腿都还是软的,实在力不从心。对于那些给我加油的同学们,我感到很抱歉也很愧疚。”王婷颇显失落地说。比起比赛失败,她更遗憾的是让对自己抱有期望的人失望了。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坚持到底,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个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的女孩因此收获了掌声与欢呼。“我会继续努力地训练,争取在明年的校运会上一雪前耻,将自己的遗憾弥补回来。”王婷下定决心。(王欣怡 党梦薇)

                                                                              青春红十字协会:助力校运,“给力”医护
      “哪儿疼?
      “这儿,好像是扭了一下。
      “没事,擦点药,这两天尽量多休息休息。
      这样的对话并不是发生在校医院,而是在本源体育场外侧的帐篷里。这里是青春红十字协会的“驻扎地”,几名身着白大褂的同学在这儿值守,桌子上的医药箱、药水、绷带、葡萄糖、纸杯等一应俱全。
      青春红十字协会致力于为郑大学子提供志愿医护服务、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以及为同学们普及医护知识。每年校运会期间都会设立驻扎点义务给需要医护帮助的同学们提供服务。
      今年校运会,青春红十字协会仍然“给力”,驻扎在体育场外,一旦有受伤情况等能及时给同学们提供帮助。
      青春红十字协会是郑州大学社团之一,据社团负责人介绍,校运会驻扎场外是协会的传统,自社团成立就一直传承。
      “这两天都有同学陆陆续续过来拿热水、葡萄糖等。”负责人严素真说,“能够为同学们服务是职责,也是使命。希望校运会我们也能出自己的一份力,尽可能地帮助到更多的同学。”(马辰睿 王永祺)

                                                                                外语“女神”齐聚啦啦队:美貌和舞技惊艳全场!
      “Who’s that sexy thing I see over there? That’s me.”每天下午各院啦啦操环场斗舞时,每当梅根的《Me too》响起,总会吸引一大片的欢呼和尖叫。外语学院啦啦队的九个女生身穿鲜红露脐短袖,黑色短裤,在大腿绑上黑色金属扣,纤细的腰肢带动全身,跳着节奏感极强的爵士舞。她们的啦啦操不像是传统的加油操,更像是一出为参加比赛排练的节目。
      外语学院的这支啦啦队背景相当不简单,九个女生都自小习舞,有多年的舞蹈功底。她们柔韧度高、肌肉控制力强,因此,在整支舞蹈过程中,她们都能很好地保证动作的协调一致。
      外语学院啦啦队的姑娘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肤白貌美大长腿。九个女孩彼此十分熟识,性格也十分相近,在劳累的训练后,大家总是会唧唧喳喳的说个不停。
      为了准备校运会的表演,外语学院采用了“老带新”的模式,1个大三的学姐带着4个大二和4个大一的学妹,首次尝试了新的编舞。“练舞的女生本来身材就好、体重就轻,但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音乐,大家必须更灵动,所以每一次训练都要求队员们双手拿着500ml的矿泉水瓶跳舞,继续减低体重,我也是第一次这样特别严厉的训练。”外语学院啦啦队队长2016级郝铭慧说道。(袁悦 赵晨琰)

                                                                                            打造“心机”看台,一展护理风采
      在今年校运会方阵“c位”之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护理学院的看台却意外“走红”,在偌大的本源体育场上显得格外吸睛。
      多个彩色小板被同学们高高举起,在护理学院观众席上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护士帽”:白色为底的护士帽中央,是一个大大的红十字标志。创意满满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护理学院的特色,令人赞叹不已。
      这个看台由护理学院学生会培训调研部设计,他们通过看台座位的分布来选取一个最合适的图案创意,这个“小心机”看台就这么诞生了。120个粘有白色或红色卡纸的KT板以及16张印有“郑大护理,竭尽全力,英姿飒爽,共创佳绩”口号的黄色卡纸被分发给同学们,用于在校运会三天内适时展出,来持续为护理学院的运动健儿们“打call”,学院还预先在赛前对板子的排列组合进行了排演,以求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为给本院运动健儿们加油鼓励的同时突出学院特色,设计看台图案已成为护理学院的一项传统。今年的护士帽和红十字图案、往年由KT板组成的“护GO”图案、由彩虹伞拼成的运动健儿图案……护理学院用一系列的创意向大家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王昕宇 毛靖雯)

                                                                                        你在场上奔跑,我们在台下为你加油
      “本组接力赛1号道是我院同学,大家跟我一起为他们加油!”郑州大学校运会期间,类似的声音此起彼伏。 郑州大学有这样一个说法,“校运会只有两个学院参加,一个是商学院,一个是其他学院。”由于配备大型音响,商学院的加油声响彻本源体育场,就连远在教学楼的同学都可以听见。
      商学院的“音响助阵”加油方式和加油口号届届流传。每年校运会前,商学院院学生会在全院招募同学,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每当有商学院的运动员出现在赛场上时,4名同学手持话筒高喊“商学院”,观众席的750余名齐喊“加油”。12号下午的男女子800米决赛时,商学院的同学更是全体起立,为李妍,龚珈宇同学呐喊。
      “即使自己院的比赛结束了我们也不会早退,”商学院2018级年级委孙泽鹏介绍说,“我们会最后一个项目比完再走,因为大家训练都不容易,我们尊重每一位运动员。
      据悉,从去年国庆之后,商学院就着手准备校运会。全院500多人,近200人报名。新学期开学以来,所有运动员早晚都要训练,每周休息一天。只要训练,院里就会给运动员发送鸡蛋和牛奶。“因为我们准备了很久,大家都很重视,所以我们观众热情就很高,这是一种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精神。”孙泽鹏说。
      而这次被安排坐在商学院旁边的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也有自己的看家法宝,该院的鼓全校闻名。“我们的鼓敲得可是有章法的。”“祖传大鼓”的总负责人,2016级本科生李明介绍。据悉,他们会在校运会开始的前20天,每天早上6点半训练鼓手。鼓手队现有12位成员,配备了10只鼓,整个校运会期间更是敲断了10几根鼓槌。每当本院选手登场,院旗飘扬,材料学院480余名同学应和着有节奏的鼓点,齐声呐喊。
      4月12日下午的女子800米决赛中,离终点还有近30米,材料学院的崔书雨同学为居第四。这个时候她听到了材料学院的鼓声和呐喊,一鼓作气,在最后关头冲向终点,最终夺得亚军。商学院17级的张重在男子组1500米的比赛中差气,速度逐渐慢了下来。但经过体育场西部时,他振奋了不少。“原来听见自己院同学的加油时,真的会有一种力量帮助你。”他说。
      据了解,除了观众席的呐喊加油外,学校专门发放了手掌拍,为选手准备了《Victory》等激昂音乐,安排了专业解说员实时调动赛场气氛。(吕舜 许何樱子 王昕宇 宋瑞雯)

                                                                      郑大特色建筑图片作模板,建筑学院加油稿别具一格
      “迎接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加油吧,建院健儿们!”“建院学子,为了荣誉,冲呀!”主席台上,广播员接过建筑学院传递的加油稿,激情澎湃地为运动健儿们鼓劲加油,而他们手中绘有郑大特色建筑的加油稿稿纸则让人眼前一亮。
      宏伟庄严的综合管理中心、充满人文气息的图书馆、宽阔秀美的眉湖……或正面或侧面、或仰视或俯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郑大建筑被从不同角度勾画了出来。曲与直的结合,刚与柔的协调,多层次地将郑州大学别具一格的风光景色摹画出来。而当这些建筑被手绘出来并印于稿纸上,附上充满激情的加油词,就成为了建筑学院别具特色的加油稿。
      据了解,这些加油稿的模板均来源于建筑学院“手绘郑大”活动的优秀作品,今年是建筑学院第一次将比赛的优秀作品印在加油稿上。“将优秀作品作为加油稿模板,除了展现我们建筑学院的特色,也想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同学了解别样的美丽郑大,体现郑州大学浓厚的文化底蕴。”建筑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李嘉洋说道。(王昕宇 毛靖雯)

                                                                                          裁判员:绿茵场上的白色屏障
      校运会三天,天气阴晴不定,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阴风细雨。郑州大学本源体育场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戴鸭舌帽,身挂蓝色工作证件,头顶着太阳运送体育器材,淋着雨记录运动员成绩。一个个“白色”的身影分散在绿茵场各处,维持场内秩序。
      他们来自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和院里的老师一起,承担起了今年运动会的裁判工作。每天早上七点准时来到体育场,搭帐篷、清理场地、摆放物资,他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任务。
      “每天工作近九个小时,工作一天下来还是比较累的,”投掷组的学生裁判刘阳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接着说道,“我们主要工作是举旗、捡铅球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一直在阳光下站着。
      运动会前,每名学生裁判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器材、学习裁判规则、实地模拟练习、跟在主裁判后学习经验……“我们都有省运会的实习经历,暑假会推迟两周放假,在学校负责省运会的相关事宜,”刘阳说道。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体院的同学们正是由于长时间培训,从实践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才能够在院运会上把工作做的有条不紊,整套流程下来非常流畅。
      “团体项目比较麻烦,需要仔细的清点人数,如果人数方面出了问题我们需要负责,”负责拔河比赛项目的杨梦迪介绍道。拔河比赛的人数过于庞大,现场比较混乱,稍不注意就会出一些差错,在场的每一位裁判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比赛前通常会让双方队员互查人数,“这样会更加公平一些。
      在国际教育学院的拔河比赛中,裁判们面临着语言不通的问题,杨梦迪他们就采用中英混合的方式进行交流。“要有礼有节,对外国朋友保持友好的态度,给予他们足够的反应时间。”这便是裁判们沟通交流的原则。“在校运会中可以成为一名裁判,我很骄傲。”杨梦迪笑着道。
      校运会是郑州大学一年一度的盛会,学校之前进行的环校跑以及秋季的院运会,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校运会做工作。“我们学校的校运会规模在全国排名位居前列,这得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体育学院全体师生的配合,”赛事主管李柯老师介绍道,“让每个学生树立较高标准,全面发展,这才是郑州大学作为一个双一流院校而有的责任与担当。
      绿茵场上,运动员们依旧在赛道上疾驰。赛道旁,透过耀眼的阳光,隐隐可以看见那一个个裁判,拿着手旗,构成的白色屏障,默默的为运动员护航。(王永祺 田馨茹)

                                                                                          郑大后勤人:为校运保驾护航
      校运会开幕式上,同学们惊艳于历史学院的“大学之道”,为美术学院“峥嵘70载”的巨幅画作拍案叫绝。但有这样一只队伍,虽然没有出现在方队中,却是这盛事中的“特殊方阵”,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就是郑大的后勤人。
      运动员的比赛在体育场,后勤人的赛场是为校运会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12日下午近4点,一场雨无期而至。在本源体育场西北侧的配电室里,孙海楠正手拿检修记录本,检修本源体育场的供电设备。他负责对供电设备进行细节检查,以保证下雨时的正常供电。“校运会开始之前,我们就花费了2天时间对整个供电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他说。除了派专人看守配电室,后勤集团还为校运会设置了临时配电柜以保障用电安全。
      而在本源体育场外侧,则会时常看到走动的“黑衣五人组”,那便是水电巡检队,他们担负着保证水电正常运行的使命。孙海楠说:“为了保证本源体育场外的电力供应,我们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去巡视一次。
      从早上七点值班到第二天早上七点下班,两个人轮班倒,吃饭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吃完饭又及时回到工作岗位…… 热火朝天的校运会背后还有兢兢业业的保安们。严格审核人员进入运动场内,没有工作证及时阻拦,保安的任务很简单,但也很艰巨。“辛苦是肯定的。”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部的保安孙景义说道,“4月5日就开会安排有关校运会期间的工作,校运会这几天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管控好人员的进入,维护校运会秩序使校运会顺利进行。
      除此以外,后期集团还在体育场外围设置了临时公厕“红房子”、应急通信车等设施,为同学们提供了便利。这一支特殊的方队,用并不引人注目的工作,为郑州大学校运盛会保驾护航。(吕舜 许何樱子 党梦薇 马辰睿)

                                                                                新闻与传播学院:为自己鼓掌也为别人鼓掌
      “同学们,男子800m决赛有我们院聂旭东学长,让我们一起来为他呐喊助威!”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观众席前方,随着一位男同学手握鼓槌敲响大鼓,2018级的李非凡拿起话筒大喊道:“新传——
      全院同学随即起身,挥舞着手中的手掌拍大声跟着喊道:“加油!加油!”在一片热烈的呐喊声中,聂旭东保持领先,冲过终点,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天时间里,2018级新闻学专业的刘雪城一直都在观众席上为运动员加油。“特别棒,我看到我们院同学参加了好多项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刘雪城激动地说,“我们的观众也很热情,不管是哪个院的,只要看到优秀的运动员我们都会为他们鼓掌。”他说,校运会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种心灵体验,因为运动员们的拼搏,不仅给他带来美的感受,同时也让他心灵上感到震撼。
      新闻与传播学院观众人数并不是所有学院里最多的,男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但他们热情的呐喊声却不比别的院弱,他们不时击鼓高呼,摇动大旗,欢呼雀跃。
      每天早上七点半,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就会准时到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且坚持等到比赛结束再退场。“我们院遵守体育道德精神,为每一位运动员加油喝彩,所以我们会坚持留到最后。”18级年级委张锐介绍说。(王欣怡 宋瑞雯)

                                                                                      商学院教师休息处:传递来自学生的温暖
      蓝色的封闭大帐篷宽敞而不失温馨,纱帘、垫子、座椅安静地放置……这就是商学院的教师休息处。除了同学们的大本营,商学院也为老师们打造了一个舒适的基地。
      校运会不仅是学生们的比拼,同样也是老师们之间的运动竞技。比拼累了的老师们在休息处歇歇脚,喝点热水,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只见几名老师坐在大帐篷里,相互交谈,气氛融洽。
      据了解,教师休息处是商学院特意为院里老师设置的,为的就是让老师们可以有一个换衣服、歇脚、纳凉的地方。校运会期间老师们早上在大帐篷处集合,吃一顿学生们为老师提供的暖心早餐,然后换好衣服,带着满满的活力与同学们的加油走上赛场,迸发出不输学生的运动因子。
      “每天都会有老师过来休息,老师比赛也很辛苦,能够让老师也有一席赛前赛后的休息之地,也是我们作为学生力所能及应该做的。”商学院负责人称。
      温馨的蓝色帐篷搭建起了对老师的关怀,传递了来自学生的温暖,连起了校运会上老师与学生的一座桥梁。(马辰睿)

                                                                                      解说员:妙语连珠,趣味解说嗨翻全场
      “来请摄像师给一个特写!音乐,起!”伴随着《路在何方》的音乐声,大屏幕的画面转到了一个同学身上,观众席上的骚动引得这个同学顺着众人的目光看去,映入他眼帘的正是大屏幕上自己的俊容。
      “来来来,这位帅哥,请伴随着音乐摆个POSE比个心!”解说员乐严严的声音在中体上空回荡,逗笑了全场。每年的校运会都会伴随着他的声音进行。“前些年的校运会也是由我来负责这个工作,准确来说我们的工作不只是解说,它的专业名字叫‘现场展示’,是包括摄像、解说、音响等操作在内的一个控制中心。”乐严严解释道。
      这个控制中心是连接观众、运动员、裁判和工作人员的纽带,相当于一个“信息中转站”。运动场上、观众席上的任何信息都会反馈到这里,当有问题无法解决时,就需要发挥“现场展示”的作用了。
      设备的完善使得今年的工作开展得格外顺利。“今年中体的大屏幕第一次运行,音响也安装在体育场的各个角落,摄像设备也有了更新。这些‘硬件’成为了与观众沟通的一座桥梁。”乐严严说。
      在中场休息期间,乐严严与观众互动暖场,摄影师也密切配合着,及时将镜头转换到观众台上,就连背景音乐也调皮了起来。随着镜头转向观众席上的一位女生,广播里也传出了音乐:“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来这位女同学,请伴着音乐对准摄像头秀一段婀娜的舞姿!” 乐严严道。观众们纷纷被这有趣的画面所吸引,不约而同望向大屏幕,整个中体都洋溢着快活的气息。
        这种互动方式,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深受观众的喜爱。“每次赛前的互动都特别有趣,这是我一天最期待的时刻了。”校运会三天下来,旅游管理学院的吴燕已经成为了他的小迷妹。每当大屏幕上出现观众的面孔,乐严严就会邀请他们表演互动。爱心、剪刀手、猜拳、大型人浪现场……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这么调皮的解说员也难逃被观众“调戏”的“厄运”。当摄像机毫无防备地对准了他,他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在了观众面前,依旧认真地播报着场内情况。听到观众席上的笑声后,他先是一愣,随即冲镜头眨了眨眼睛,又欢快地朝观众比了个心,可爱的模样引来了阵阵欢笑。
      “镜头是很奇妙的,当它捕捉到一个人的一刹那,浮现在他的脸上的都是最真实的情绪。而这就是最能让人感动的。哪怕是羞涩,哪怕是张扬,都能让观众感受到身边人的真诚。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互动,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乐严严介绍道。
      乐严严不仅是专业的赛况解说员,还是运动员们的暖心的应援者。当跳高运动员未能成功突破纪录时,他鼓励“虽败犹荣,一切可以再来”;当接力运动员在雨中奋力奔跑时,他呼吁“让我们一起陪伴他们,坚守到最后一刻”;当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张洪林上场,他化身迷弟呼喊“我说洪林你说棒!”“洪林!”“棒!”“洪林!”“棒!”“洪林洪林!”“棒棒棒!”他为观众送上了贴心解说,更成为了运动员的无限力量。
      “在这样一个赛场上,任何角落都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观众的视野有限,而我就需要把我所看到的东西讲给观众们听,让所有人都能捕捉到赛场的方方面面。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乐严严说,“而且我们可以引导观众正确地融入赛场、观看比赛、呐喊助威,让观众真正融入到这场赛事。
      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乐严严的声音依旧在体育场的上空回荡着,他也继续将最真实的赛况,最真诚的快乐,用最认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徐杭艳 梁悦琦)

                                                                                          学生记者:听我们讲讲自己的故事
      蒙蒙细雨中,运动员们挥汗淋漓,引来同学们阵阵欢呼。同时,也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人扛着长枪短炮,自己淋成落汤鸡也要给相机穿上雨衣;有人拿着手机在来回穿梭,一边密切关注比赛情况一边飞速记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生记者。
      在雨中奔波转场,冒雨采访完后还要蹲在某个角落里整理素材写稿子,就是来自融媒体中心记者团采编中心的2018级学生记者王昕宇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第一时间记录校运会精彩事件,她聚精会神不放过任何一个新闻点,接到采访任务就立即到现场踩点,拿到素材后就找地方码字写稿,争分夺秒毫不停歇。
      “成为一名学生记者是件辛苦又有趣的事。通过采访,我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了解到了不同的故事,”王昕宇说道,“将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感受传递给大家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种别样的经历,能感悟到不同人生的精彩,
      “拍了一上午,跳的姿势超美!”来自视觉中心的2018级本科生记者谭恺菁和大家热情分享女子跳高选手闫然的比赛照片。对于谭恺菁来说,运动员认真的表情和绝美的姿势,以及大家灿烂的笑容,就是她最喜欢抓拍的瞬间。“其实我用相机还不太熟练,抓拍真的蛮难的,”谭凯菁说道,“相机的设置和角度的寻找都很重要。”为此她做足了功课,从预习准备到和小伙伴的指点,再到自己摸索她认真地把控着每一个细节。
      另一边,一间2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敲打键盘、点击鼠标和讨论的声音不断从屋里传出,这里就是郑州大学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团的大本营。19名学生记者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对校运会第一现场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改稿、修图、音频制作、视频剪辑、编辑推送,他们分工明确、专注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他们就是郑州大学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的幕后工作人员。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江萌是郑大官微的运营成员之一。“校运会期间新媒体报道的工作量特别大,我们特意成立了‘校运突击小分队’负责校运会期间郑大官微的推送工作。校运三天,我们就在办公室里待了三天。虽然没有机会在现场感受校运气氛,但是通过学校的新媒体平台,我们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郑大校运的魅力。”江萌说。
      从前期各个报道组的筹备和人员分工,到紧急情况处理,记者团的每一位成员都为校运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校运会三天时间,有的小伙伴日行3万步,有的直接趴在地上修图,大家都很辛苦,”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团团长许荣光说,“但是每当我们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内容被老师同学们点赞、传播,又会忘掉身上的疲惫,欢呼雀跃。
      “作为郑大的校园媒体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外界展现郑大运动健儿的风采。这就是我们团队的价值,传递郑大精彩,塑造郑大品牌,做有影响力的郑大新闻。”许荣光说。(毛靖雯 王晶晶 赵芯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