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原郑州大学创办暨郑州大学文理学科发展论坛(图)

12.12.2016  15:33

      12月11日上午,郑州大学在主校区综合管理中心第一报告厅举办原郑州大学创办暨郑州大学文理学科发展论坛。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教授南振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友坤,北京校友会会长、《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党组书记解国记,河南省直校友会秘书长、河南文艺出版社原正编审、民进河南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李恩清,原郑州大学副校长崔慕岳,校领导牛书成、刘炯天、邢莹、宋毛平、王宗敏、谷振清、关绍康、韩国河、李慧军等出席论坛。北京、上海、省直等校友会代表,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代表,校部机关、院系、直属单位等负责同志以及师生代表共50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由校党委副书记邢莹主持。
      校党委书记牛书成致辞。他代表学校感谢曾经为原郑州大学建设发展奉献毕生精力的历届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给予学校支持帮助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以及曾经或正在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和全校师生。牛书成书记简要回顾了原郑州大学自创建以来的发展历史和取得成就。他指出,创建于1956年的原郑州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以嵇文甫为代表的一批大师在学校任教,培养出了吉炳轩、陈全国、南振中、丁奎岭、胡葆森等一批杰出校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新郑州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河南省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牛书成书记表示,郑州大学已经步入了加快发展步伐、提升综合实力的新阶段。当前,国家正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大学争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学校将深入贯彻李克强总理在合校十周年之际作出的“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打造一流学科,争创一流大学,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原郑州大学副校长崔慕岳发言。他深情回顾了原郑州大学历史发展中的大事记,对学校未来发展寄予深切期望。他为郑州大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呈现的良好发展势头感到激动和振奋,并赋诗一首:经风历雨独沧桑,追日揽月铸辉煌。星火传承桃李秀,挺立中原续华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郑州大学1960级校友张友坤在发言中感谢母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他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对母校的发展献上了美好祝福,并将自己撰写的几本著作赠送给母校图书馆。
      北京校友会会长、《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党组书记、郑州大学1977级校友解国记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向培养自己的母校表示感谢,并为母校几十年来巨大的发展变化感到自豪。他期盼母校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一切文明成果,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省直校友会秘书长、河南文艺出版社原正编审、民进河南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郑州大学1964级校友李恩清发言。他热切回望了原郑州大学自建校以来立足中原、开天辟地的历史发展进程,表达了自己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和感恩,并衷心祝愿母校未来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成就越来越辉煌。
      在论坛报告会阶段,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校友首先作报告。他说,今年是自己离开母校四十年,也是自己重新回到曾经就读的外语学院当老师、开讲座的第一年。他从感谢时代、感谢河南、感谢郑大三个层次回顾了自己创业拼搏的经历和感悟。他表示,在母校不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亲情,还学会了坚守与创新,自己作为校友,将会更加努力为母校增光添彩。
      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1981级校友丁奎岭作报告。他回顾了自己在郑州大学求学以及工作的17年历程,目睹和见证了郑州大学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感恩母校对自己的培养与支持。他认为,自己的进步和郑州大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与郑州大学的发展是同行的。最后,他以“六十载砥砺风雨桃李天下,一甲子成就辉煌风光无限”祝母校未来发展越来越好。
      校长刘炯天院士作了题为《大学之综合 学科之特色——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刘炯天校长指出,大学之综合,是一流大学建设之基。郑州大学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承载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与期待,也体现了国家和河南省的布局与要求;经过合校以来的深度融合,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布局,形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构建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体系,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郑州大学文理学科历经60年的传承积淀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基础学科作为“科学之本,技术之源”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面向未来,文理学科要自信担当,协同交叉,打造一流学科、汇聚一流学者、产出一流学术、培养一流学生。
      学科之特色,是一流大学建设之要。近年来,学校结合“一省一校”建设和国家及河南省“双一流”布局,提出了“以‘一省一校’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加快学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办学思路,确定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将坚持以优势学科为载体,构建创新人才与驱动发展体系;以优势学科为牵引,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努力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学科生态体系。
      治理之现代,是一流大学建设之本。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现代化;力争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到2020年,学科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与组织架构,形成适应河南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刘炯天校长强调,学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老前辈、老领导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全体师生的不懈奋斗,希望全体郑大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郑大人应有的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邢莹在总结讲话中表示,郑州大学的成长壮大,离不开郑大人的智慧与汗水,也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将以此次纪念原郑州大学创办为契机,进一步拉高标杆、强化内涵、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与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开启了郑州大学发展的新篇章,被教育部领导誉为近年来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
      郑州大学深圳校友会、郑州大学浙江校友会、郑州大学河南省直校友会、郑州大学洛阳校友会、郑州大学安阳校友会、郑州大学驻马店校友会、郑州大学信阳校友会、郑州大学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郑州大学校友总会建筑行业分会等各地校友会纷纷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发来贺信。(杨明 王璐 张文良 李梦雪 撰稿 张基建 邢明明 摄影)
                     

                                                          原郑州大学创办暨郑州大学文理学科发展论坛

                     

                                                                                校党委书记牛书成致辞

                     

                                                                                      校长刘炯天院士作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邢莹主持论坛

                     

                                                        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原郑州大学副校长崔慕岳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友坤校友发言

                     

                                      北京校友会会长、《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党组书记解国记校友发言

                   

              河南省直校友会秘书长、河南文艺出版社原正编审、民进河南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李恩清校友发言

                     

                                                                        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校友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校友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