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记郑州大学三位1978年生优秀教师(图)

25.12.2018  19:42

                                                                    郑大故事:生逢伟大时代  与祖国共成长
                                                                      ——记郑州大学三位1978年生优秀教师
      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40年前,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40年,是国的40年,是家的40年,更是每个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40年,无数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终汇聚成祖国强盛的泱泱河海。
郑州大学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生于1978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踩着时代浪潮的铿锵鼓点,一步步地走出了属于自己更属于一个时代的虎虎生风。如今,他们已经成长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祖国共命运,与郑大同成长。他们追求卓越,仍在不舍攀登;他们不忘担当,愿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和祖国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新时代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晓伟:与时代同行,坚守一颗追寻艺术的初心
   “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给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注入了生命力,也使我一步步走向自己钟爱的文艺研究和育人事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系副主任,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陈晓伟如是说。
      回顾自己四十年的成长,娓娓道来的陈晓伟身上散发出婉约优雅的艺术气质,这与她的成长环境和求学经历息息相关。1978年,陈晓伟出生于一个艺术浸润之家,“我的姥爷能写会画。小的时候我时常住在姥姥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姥爷一册一册用棉绳串起来的画本,我经常拿来看。有时候,姥爷也会教我画,小小的我站在八仙桌的椅子上,姥爷手把手地教我拿毛笔,一笔一笔地画小鸡、画花瓶,这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陈晓伟回忆起童年时的情景,脸上洋溢起温暖的笑容。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文化艺术事业日益走近人民生活,绘画成为广大青少年一代的兴趣爱好。陈晓伟9岁那年,偶然认识了一位酷爱画画的姐姐,这又一次燃气了她亲近艺术的勇气。从那一年起,她便疯狂地喜欢上了画画,起初是模仿,见什么画什么,家里所有能见书本、纸片上都留下了她的画迹。
      考大学时,陈晓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绘画专业。“我的母亲很开明,她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时我的文化课成绩并不差,但她依然支持我选择了绘画。
      大学毕业后,陈晓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研究生,成为中国山水画家丁中一先生的关门弟子。进入二十世纪,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画室里呆了十多年,画了很多画,我非常想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陈晓伟说,2003年,考虑到电影学和绘画在造型艺术方面的相通性,她跨专业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影学专业,这也成为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为当年同专业的同学中唯一报考且考取博士的学生,陈晓伟坦言,母亲给了她最坚强的精神动力。“我的母亲心灵手巧,却因为时代的原因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她始终鼓励我追求自我,用奋斗实现人生理想。”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坚守初心的陈晓伟不仅如愿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还获得了国家的公费资助。
      2006年,博士毕业的陈晓伟选择回到郑州大学任教。“用我博导宋家玲先生的话说,就是我有浓郁的家乡情结。”陈晓伟称,“来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有余的工作生涯,学校和学院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个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诸多机遇,让我从一名博士成长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我很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的培养。
      任教后的陈晓伟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她在许许多多学生心中种下电影艺术的种子,培养一批批怀揣艺术梦想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到更高的学府深造。陈晓伟还建立了“郑州大学影视交流”微信群,供毕业后依旧从事影视创作与研究的同学们交流思想。“看到自己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全国各地从事影视相关工作,并做得有声有色,我感到非常自豪。”陈晓伟说。
      除了重视人才的培养,陈晓伟在科研的道路上也踏出一条奋进之路。她从博士阶段起一直在做电影学与美术学、传播学和跨文化传播学的交叉研究,陈晓伟老师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国的文化话语权不断提升,作为文化传播的研究者也应该具有全球视野。
      在陈晓伟看来,人生要有理想,向卓越的人看齐,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18年,她入选“中原千人计划”,成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对于我来说,教好学生,搞好科研,做好作品,就是我为实现中国梦尽的绵薄之力。”陈晓伟说。

                                             

                                                                            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晓伟老师

 

        庞新厂:乘上改革开放的快车,担起时代新人的重任
      “祖国的发展就像一台高速列车,七年留学后回国,我惊觉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回国后的感受,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庞新厂感叹道。
1979年,庞新厂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的一个小农村。那时还在读小学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县城体会那里的“大千世界”。庞新厂说:“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会子继父业,在农村过一辈子。
      1998年,庞新厂考入郑州大学。由于高中时对化学的热爱,他选择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硕七年的求学经历,让他与郑大结下了一生的缘分。2001年,正在读大三的庞新厂赶上了三校合并成立新的郑州大学。新校区奠基仪式那天,他还作为学生代表来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研究生时期,庞新厂成为了第一批在郑大新校区就读的学生。“从一片庄稼地,到崭新的现代化校园,我见证了郑大新校区变迁的历史。”他自豪地说。
      在复旦大学读完博士以后,庞新厂进入了上海宝钢研究院。庞新厂说:“因为对外开放,我才有幸获得了出国游学的机会。”就这样,庞新厂跨出国门,先后于韩国浦项理工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虽然身处国外,但自2013年起,庞新厂的微信头像始终是一匹飞奔的骏马,网名则一直为“大国崛起”。庞新厂解释说:“我的心中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发展,期待祖国的腾飞。
      回国后,庞新厂坦言,学校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他介绍说,当他还在郑大就读时,郑大的实验设备还不是很完善,测量某些数据有时还需送至校外。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郑大的科研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在庞新厂看来,郑州大学在时代发展的大浪中,正稳步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庞新厂认为,国家在发展,更加需要科技作为支撑,这也给他创造了实现才华的天地。
      庞新厂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活性/可控聚合方法等国际前沿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2013年以来,他在Scienc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论文他引总计17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 项。
      作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中的一员,庞新厂表示,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是跟跑者,而现在则逐步成为领跑者。助推国家在科技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正是“青年千人”的责任和使命。
      “改革开放也改变了我身边的许多人,使他们的梦想更加开阔,农村少年的梦想不再仅是去县城看一看,而是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庞新厂说。他认为,新时代下的郑大学子,更应该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努力提升自我,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新厂老师

 

      袁金涛:四十年风雨路,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我1978年出生,恰逢改革开放开始,这40年来国家各个政策基本上都被我赶上了。”公共卫生学院袁金涛老师笑着说。从出生起,他个人的命运就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
      1979年,计划生育实行,而袁金涛的弟弟在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前一天出生。“因为计划生育,我只有一个弟弟。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会有好几个弟弟妹妹,在生活压力巨大的农村,家里可能没办法一直支持我读这么多年书。”袁金涛说。
      上世纪90年代,高中时期袁金涛对电子电气十分感兴趣,因此他产生了从事电子行业的想法。“改革开放后,大学生工作已经不再是包分配了,而是自主择业。考虑到毕业后可能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我在高考填志愿时选择了医学。”袁金涛老师回忆到。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医学的学科分类繁多,自己的专业只是细小的一个分支,单独创业困难重重,加之当时私人企业蓬勃发展,袁金涛选择在一家医药公司锻炼自己。工作之后,袁金涛为了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决定继续读书深造。
      正准备考研时,2003年的“非典”事件再次影响了他硕士专业的选择,非典过后,疾病控制中心急需大量人才。于是,硕士期间,袁金涛由原先的医学检验专业转向了公共卫生专业。
      硕士毕业后,袁金涛在河南商丘的一所医学专科学校任教。“因为当时教学任务重,所以做科研较少。单位的科研条件也有限。”袁金涛说,但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不能丢下科研工作,于是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17年,郑州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序列,出台“三个千人”的人才政策,其中包括要招聘一千名师资博士后。博士毕业后,袁金涛以师资博士后的身份来到郑州大学,他与郑大的缘分也就此展开。“郑州大学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我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做科研,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袁金涛说。
      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袁金涛认为自己的四十年是 “平淡而真实”的岁月。“我们都是在政策的指引下生活,也根据政策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我当时选择了电子行业,人生可能又是另一条道路了。”袁金涛感慨道。
      未来,在袁金涛看来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以赴将教学工作做好。“而在科研上,要接近最前沿,尽量把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价值,还要让科研成果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袁金涛说。(学生记者 许何樱子 吕舜 马辰睿 王永祺 撰稿)

                           

                                                                          公共卫生学院袁金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