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城遗址的乌克兰志愿者
郑州商城遗址的乌克兰志愿者
卡特琳娜在郑州商代遗址考古工地工作
考古专家杨树刚指导卡特琳娜清理遗迹
卡特琳娜向考古专家杨树刚请教考古问题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康翔宇文张琮摄影
一袭白衣,手拿考古铲,若不是一头及腰的金黄色长发,你很难将卡特琳娜从众多考古工作者中区分开来。这位来自于乌克兰的女子,每周日和周一都会来到位于郑州市城南路与南大街交叉口的一处商代遗址内做志愿者工作。今年3月,卡特琳娜通过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志愿者的考核,正式成为一名考古志愿者。她为何千里迢迢来到郑州进行考古实践?她和郑州商城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近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见到了这位外籍考古志愿者,听她讲述了她与河南考古的故事。
河南首位外籍考古志愿者
在河南科技学院外语学院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卡特琳娜,与考古渊源颇深。她不仅在乌克兰拿到了考古学博士的学位,还曾跟随乌克兰的考古队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有十几年考古实践的经验。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让她成为了河南考古历史上第一位外籍志愿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站长杨树刚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今年年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招募考古志愿者的消息后,先后有40多人报名,“我们最终从中择优选取了6名”,卡特琳娜是其中之一。
但卡特琳娜的入选之路并不顺利。“虽然说她的专业背景是我们所需要的,但考虑到考古的特殊性,以及她外籍人员的身份,我们一开始还是很慎重的。”杨树刚坦言。最终,经过多方考虑,也本着开放、交流的态度,考古院最终同意将卡特琳娜招入志愿者的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还希望通过她来了解和学习西方的一些考古方式方法,同时也想把我们的一些先进经验通过她交流出去。”杨树刚说,“考古院从2018年开始进行考古志愿者招募实践,她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外籍志愿者。”
来河南想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
谈到自己来到郑州的原因,卡特琳娜称一切都是巧合,但又有些命中注定的意味:“我在结束了考古学博士学业之后,决定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卡特琳娜告诉记者,一般按乌克兰人的惯例,出国的首选是欧洲,但对中国文化有强烈兴趣的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虽然说跟欧洲比起来,中国不仅路程更远,花费也更高,但我还是想来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想在这里继续自己对考古专业知识的积累”。
摆在卡特琳娜面前的,有两个地方可供选择:河南省和上海市。她的朋友告诉她,如果你想要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那么就去河南。“所以我来到了这里。”
卡特琳娜坦言,在乌克兰,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尤其是考古学领域,信息尤为匮乏,“我的大学只有一门有关亚洲历史的课程,这显然是不够的。我的朋友们也没有任何人有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的经历,所以我没办法了解到这边有关考古工地的任何信息。这对于我想找到一个考古工地进行实践的计划,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于是,卡特琳娜开始在网上搜索所有关于郑州考古的信息。机缘巧合之下,卡特琳娜搜索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动物考古工作者王娟,在她的推荐和帮助下,卡特琳娜参加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志愿者招募计划,并最终如愿。
专业知识没问题语言是个大障碍
卡特琳娜工作的考古工地位于郑州城南路和南大街交叉口西侧,发掘面积数千平方米。规模巨大的遗址着实让第一天来到这里的卡特琳娜吃了一惊。随后来到工作区域的她再次震惊了:这是一个不足5平方米,但却深达8米的坑。“规模这么大的工地从来没见过,这和乌克兰小规模的发掘完全不同。而且,之前我工作过的一些乌克兰的考古工地,也不需要挖那么深。”
就这样,卡特琳娜开始了每周两天的志愿者工作。每周日,结束了一周学校教学工作的她,从新乡赶到郑州,在属于她的那个深坑里爬上爬下,数百公里的奔波和整日的风吹日晒对于有十余年考古经历的卡特琳娜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测绘、清理、记录等工作对于她也算是轻车熟路,并没有多少难度。
真正让她感到困扰的,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尽管考古工地上也有英语不错的志愿者,但因为各有分工,不可能随时准确表达她的一些问题和想法。
“对于中文,我是完全不懂。再加上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也不多,所以一些考古问题就不知道如何来问。”卡特琳娜说。
而杨树刚也表示,目前来看,语言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卡特琳娜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和专业知识的运用都完全没有问题,她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这一点很值得赞赏。但就是语言沟通,我们确实没什么好办法。”
于是乎,在考古工地上经常会看到,金发碧眼的卡特琳娜身边围着好几名中国工作人员,中文、英文、工具、手势齐上阵,一边比划一边猜。
对比文化差异想多了解中国文化
困难没能阻挡这位乌克兰人探索中国历史的脚步。
在一次发掘中,卡特琳娜找到了一个类似陶器的器物,询问杨树刚后她得知,这个器物是二里岗文化时期的产物,于是她开始借助网络查找并学习了大量关于二里岗文化、商代文化的知识。
随着了解的深入,卡特琳娜对于自己正在面对的领域的兴趣愈发浓厚。而似乎是考古人的本能,她开始对比中国和乌克兰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的商代,与欧洲青铜时代中晚期一致。而这一时期的乌克兰,并存有若干个文化,“那时候的乌克兰分成了两个大的地区,一个是森林地区,一个是草原地区。就文化上而言,当时就与中国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说到青铜时代晚期,当时的草原地区就是游牧民族文化。森林地区的文化又与草原文化不一样,那个时期能留下的东西非常少,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生活中没有什么规律性”。
卡特琳娜再次强调,由于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有限,所以对于两国同时期文化本质上的不同不敢妄下定论,“但是从商代的陶器及生活用品上就显而易见是有多不一样”。
正是这种不同,更加激发了卡特琳娜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中,卡特琳娜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提升了不少,而且她的中文也进步了,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句。
虽然卡特琳娜的志愿者工作即将结束,但她并不满足。“中国的文化是深刻的,我觉得我应该多停留一段时间继续了解中国。而且我还想了解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是如何进行后期整理和修复的。”卡特琳娜表示,如果有可能,她将计划在中国多待一年,“希望这次可以去考古实验室进行实践工作。”
【责任编辑:张怡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