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侨眷眼中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中国侨网郑州3月26日电(王秋兰)能烧得一手好菜、会讲很多故事、乐于帮助他人……这是黄伟红对其父亲最初的印象。直到有一天,黄伟红到了印尼,与父亲一起回到了阔别60多年的老家金门,她才恍然大悟,原本以为很平凡的父亲一生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然而那些曾经讲过的故事就是他的切身经历。所以,在她的视线中,父亲的身影变得越发大。
提及自己90多岁的老父亲黄锡奎,郑州的侨眷黄伟红非常骄傲,她告诉笔者,她的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回国的一位印尼老归侨,年轻时曾经过商、与当地华侨发起和成立了华侨青年学习社、宣传爱国思想活动、捐建华侨学校……并且这些都是有材料可以作为依据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国家物资比较缺乏,买粮食用粮票,买糖用糖票,买肉用肉票…。。小时候最盼望就是能吃上一顿肉、白面馒头和几块糖。父亲的身份是归侨,所以在很多方面,国家给了我们一定的关怀和照顾,在当时,我们家的粮票可以买成大米。”黄伟红回忆说。
“然而周边的邻居们只能买一些有限的大米,有时候家里有人生病了,或者是有了客人,都会去我们家借一些大米,不过到最后还回的都是一些杂粮,父亲总是说,远亲不如近邻,能多帮别人一把就帮别人一把。”
黄伟红介绍,他父亲是一位非常细腻的人,做的咖喱炒菜特别好吃,这么多年,不仅他们喜欢吃,他们的孩子也都非常喜欢吃。“他在做菜的时候很独特,会在里面添加一些椰子汁,或者是一些水果,我父亲都九十多岁了,有时候还亲自给我们做咖喱炒菜,而且那种味道从小到大就没有变过,所以每当与朋友们谈起我父亲的咖喱炒菜时都特别自豪,同时也很庆幸,我有这么一位父亲。”
黄伟红称,她对其父亲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要从她去印尼的那一年开始。“他曾经跟我们讲,印尼有很多挚友,在去之前我还感到半信半疑,当到达印尼后我才发现,父亲的朋友不是一般的多。得知我到达印尼的消息,他的朋友每天都开着车接我,希望我能到他们其中的一家去做客,在印尼的一个月里,真的很累,每天早上七点我就开始去拜访亲戚朋友,一天就要去好几家,直到晚上十二点才能回到入住的地方。”
“他们对我就像是亲人一样,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到了那里,问这问那,生怕我生活的不习惯。在沟通过程中,每当提到父亲在印尼做过的每一件的事情,他们都连声称赞,让我吃惊的,那些人所提到的那些事情与父亲跟我讲述的那些‘故事’没有差别,那时,就开始对父亲充满了敬佩之情。”
黄伟红说,更重要的是,她父亲在阔别家乡60多年后,带着他们一家人还回到了老家金门,找到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为了回到国内支持新中国建设,很多年前,他离开了亲人和朋友,一人到了河南,默默地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像我父亲这样的归侨还有很多,他们这一生过的实在太不容易。所以,作为儿女,我们希望他的晚年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