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记郑州大学离退休教师(图)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郑州大学,有这样一群人:风华正茂时,他们为学校鞠躬尽瘁;光荣退休后,他们仍然关心着这方校园。他们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心系发展,为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序列高兴和振奋;发挥余热,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以三位离退休老教师为主人公,讲述他们的“郑大故事”,并在校园网和官方微信平台共同推出,以此祝愿所有老一辈郑大教师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刘福智:热爱文学,倾尽一生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刘福智教授情不自禁地坐直身体,嘴角微张,一首《太行山上》娓娓动听,房间里回荡起了悠扬的旋律。
“我现在没事还能唱两句,这得益于我在郑铁一中的学习生活,我一生的文学之旅,也是从那里开始的。”刘福智回忆道。
初中时期,刘福智就非常喜欢写作文,因为在一篇“万字作文”中对蝉的细致描写,被老师夸奖,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高中毕业后,刘福智成为了一名郑州市铁路局印刷厂的工人,热火朝天的工厂生活,使他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在铁路局印刷厂工作的10年,是我的第一个创作高潮,在此期间,我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多次在《人民日报》和《诗刊》上发表。”刘福智说。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30岁的刘福智只复习了半个月,就参加了高考,并以院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郑州大学文学院。“我很珍惜那四年的学习机会,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读书,这对我来说是积累的过程,奠定了我深厚的文学功底。”
大学毕业后,刘福智选择了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开辟了诗词写作课的先河。“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觉得学生不能只会读诗,还要会写诗。”刘福智说。
36个春夏秋冬,在郑州大学文学院的讲台上,刘福智始终如一,用心教诲着一届又一届的郑大学子。散文,诗歌,杂文,小说……50余年来,刘福智共发表了2000余篇各类文章。此外,他还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一首《郑州大学之歌》,献给了母校。
退休后,刘福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游览世界,国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塞罕坝森林公园,国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上衣的口袋里,总装着纸笔,有时看到美景,激发了创作灵感,他会直接坐到路边的石头上开始创作。“每次写完诗,我还会把诗发到我的微信群里,邀请诗友们一起鉴赏,听听他们的意见。”刘福智笑着说。
空闲时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还会给郑大学子做讲座,他说:“身为人师,最重要的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一走路就会头晕,但是只要往讲台上一站,就不晕了。”
如今,已经70岁的刘福智,并没有停止对文学的追求,他还要继续写诗,再出版一本诗歌选集。
刘福智老师
贾福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敌方在战斗中共动用324门大炮,小炮2000多门,发射炮弹19754545发,而我军只有133门大炮,发射炮弹355946发……”在讲上甘岭战役,分析交战双方的军力对比时,年过八旬的贾福林还是能够准确地说出一连串数字。
“只有让观众听到这些的数字,他们才能了解战斗的残酷和惨烈,这才起到了教育的效果啊!”贾福林感叹道。
年轻时投身革命,英勇无畏、奋勇杀敌;解放后投身教育事业,任原河南医科大学任武装部长;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义务作爱国主义报告300余场——贾福林,这位85岁的老共产党员始终保持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15岁的时候,贾福林就投身革命队伍,成了一位解放军战士。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洛阳、郑州、淮海、中南、大西南等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在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生前所在团服役,并升任副团长。
在部队服役30多年里,他荣立三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及各种奖励20余次。他总是冲锋在前、浴血奋战,至今,身上还有两枚弹片未取出。然而,面对战功和荣誉,贾老从不居功自傲,他总是谦恭地说:“我哪里是英雄,我只是个幸存者。当时跟我一起参军的还有两个人,可是他们已经牺牲了,我能活下来实属幸运。”
“记着永远忠于党,跟党走,永不变心。”是贾福林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引导下一代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离休后,贾福林倾注全部心血做爱国主义报告。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不图名、不图利,不让车接送,不搞特殊化,为中小学、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等作革命光荣传统报告240余场,听众达30万人次。他还参加了延安精神研究会报告团,在郑州巡回作报告50余场。
每次作报告前,他都会精心准备。做到内容熟烂于心,全部脱稿,这对一个八旬的老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不论他走到哪里作报告,听到别人说英雄来了,贾老总是摆摆手说道:“我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没有英雄的团队,便没有我现在的一切。”
省军区党史办主任听完贾老师的报告后,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道:“你的报告很震撼,很有说服力!了不起!”
贾福林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郑州市先进民兵,省级、校级先进党员,郑州大学优秀“三育人”工作者……面对这些荣誉,贾福林总是谦虚地说:“功劳、荣誉应属于党和人民,荣誉只能激励我更好地发挥余热,我坚持不忘初心跟党走。”
贾福林老师
郑世斌:“我与郑大一路同行”
即使是退休之后,提到郑州大学,郑世斌还是会满脸骄傲地说:“我六十年的心血全都献给了郑大,郑大给了我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能够来到郑大是我一生中都值得骄傲的事情。”
195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的郑世斌21岁,被分配到了郑州大学数学系任教。他回忆,刚到郑州大学的时候,学校只有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三个系,有四栋楼教学楼。“除了这四栋楼,其他地方都是农田,一片荒凉。现在的郑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有四个校区,几千亩地,环境优美的高校了,我觉得很骄傲!”他感叹道。
“当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平时,郑世斌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遇到困难,学生们就会来找他。他还一心扑到教学上,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从1957年到2000年,郑世斌一直奋斗在教学战线上,主讲了13门不同性质的课程。
其中,最让他觉得骄傲的是从1960年开始主讲的数学分析这门课。“这是数学系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们非常重要。学生们的反响很好,而且在毕业多年后回忆起母校的老师,他们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我很开心。”郑世斌笑道。
除此之外,郑世斌管理学生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1987年,数学系建立了语音室。到1990年,语音室的桌子椅子使用了三年,还是像新的一样。郑世斌笑着讲了他的方法:“在第一次上课前,我都会告诉学生们这间语音室来之不易,是数学系的老师们一点一点攒下来的。我们还实行定位制,一个人负责一个座位,大家都互相监督,奖惩分明,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爱护公物的自觉性。”
这一系列的管理让数学系成为全校最有序的院系之一,他的《数学系综合管理》这篇报告也得到了肯定,不仅在学校得到了教学优秀特等奖,在省里面得到了特等奖,还在教育部得到了国家级教学奖。
在管理教师方面,郑世斌也有自己的“杀手锏”。1987年郑世斌做了数学系主任,他发现,有些教师上课前不备课,每学期都是讲同样的东西,讲稿也都是老一套,这样教学质量就上不去。于是,他每学期发给老师们两本稿纸,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都要把教案抄到稿纸上,写满两本稿纸,而且每学期都要有新的东西。
“我要求老师们把今年的教案和去年不同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就在系里进行教案评比,数学系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说。
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数学系终于争取到了博士点。郑世斌曾多次荣获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等,他的科研成果和改革成果也都得到了肯定。
直到1996年,他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郑州大学正在“211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他就主动申请延迟退休。“这一年,教育部的专家来考察郑大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这时候的数学系早已今非昔比,所以我们数学系首先接待了这批专家。”郑世斌回忆道,他本来要给专家讲解半个小时,结果专家们听了一个半小时都意犹未尽。
从风华正茂到古稀之年,郑世斌为郑大倾注了四十多年的光阴。退休以后,他仍然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他说:“我与郑大一路同行了这么多年,看到郑大越来越好,现在又进入了一流大学建设序列,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撰稿 学生记者 吴鸿瑶 许荣光 赵芯冉)
郑世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