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二十一:加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 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环境
2015年,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等重点工作,集中整治侵权假冒突出问题,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创新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是加强工作统筹谋划,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领导小组办公室筹备召开了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2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作重要讲话,对全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力推动了地方工作开展。针对侵权假冒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入基层和企业调研,制定印发了《2015年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要点》和季度工作安排,对重点工作作出部署。组织开展对各省(区市)工作绩效考核,加强督导检查,落实地方责任。推动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接近的地区开展联合治理,指导长三角四省一市建立了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联动机制,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联动机制方案,促进了上下一体、部门协同、区域联动工作格局的形成,增强了工作合力。
二是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保持打击高压态势。 深入推进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整治,针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以及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食品药品、日用品、小家电、五金电料等消费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强化对农村市场、商品批发市场、主要仓储集散地经营业户的监管。全面开展车用燃油专项整治,狠抓生产源头治理,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全国出动执法人员18.2万人次,查缴假劣车用燃油700余吨。持续开展互联网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相关部门关闭、屏蔽违法网站3400余家。河北摧毁一个通过网络宣传销售假劣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的犯罪网络,端掉制假、售假窝点13个,抓捕犯罪嫌疑人36人,批捕16人。
三是扎实开展“清风”行动,维护“中国制造”形象。 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方案,对出口非洲、拉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商品,分步有序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对进出口货物查验比例和检验力度。组织160家驻外经商机构加强外宣和协调交涉,引导中资企业和华侨商户树立品牌形象。驻坦桑、智利、约旦等国经商处结合中国品牌商品非洲展,大力宣传“清风”行动,对诋毁“中国制造”形象的广告主动交涉。组织30家外宣媒体赴广东、浙江开展实地采访报道,并召开媒体吹风会,展示“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据质检部门统计,从输非商品中检出不合格商品同比下降超过20%,出口商品总体质量逐步提升。
四是积极推进“两法衔接”,强化长效治本措施。 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纳入“加强市场监管协作”计划重点推进。联合高检院多次召开执法和司法机关座谈会,研究完善工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建成“两法衔接”信息平台,21个省级平台实现与中央平台对接,录入案件信息10余万件,促进了相关执法办案信息共享。研究完善侵权假冒物品鉴定、涉案物品保管处理机制等配套措施,积极推进物品保管中心、检验鉴定中心建设,指导行业组织牵头起草《侵权假冒物品检验鉴定中心管理办法》、《侵权假冒物品鉴别方法》。推进侵权假冒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公开统计月报与抽查制度,全国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五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宣传工作的统筹安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同相关部门开展开创性的宣传活动,首次推出《中国反侵权假冒年度报告》,全面系统介绍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果。围绕年度工作要点和互联网领域治理意见等文件,组织专家解读,协调媒体宣传,唤起全社会关注,发挥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曝光了一批侵权假冒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普及法律知识。对“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网”改版升级,开通运行了英文网站和37个地方站,优化识假辨假、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等栏目内容,发布信息3.8万多条,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媒体每月发表和转载相关信息2万余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妥善做好涉外应对。 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和参与多双边交流活动数十场,举办在华跨国公司 知识产权 保护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释疑解惑。组团访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赴美、英、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交流培训,就建立机制化联系、加强信息交流、深化合作达成共识。积极参与中美保护知识产权相关议题磋商谈判,在商业秘密保护、网络打假等方面达成重要成果。应邀会同公安部、海关总署参加国际刑警组织知识产权执法大会,介绍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机制和保护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得到与会各国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