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农民致富不再望山兴叹
地下无资源的现实使大宁的经济落后于周边县区,脱贫致富成了农民最迫切的渴望,而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成为大宁的当务之急。
“既然地下无优势,那就做好地上的文章。”大宁县委书记刘奎生说。近年来,该县把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推进苹果、设施蔬菜、生态养殖三大基地建设,在山区趟出了一条农民致富路。
产业布局,果业依垣而兴
山地多,耕地就会少,不利于粮食种植。于是,种植果树成了当地村民的第一选择。
昕水镇树堤村村民安连生种果树已十多年了,昔日是以种粮为主种果为副,并没有尝到实在的甜头。与隔壁果业起步晚的吉县农民相比,“真是起了个大早,还赶不上晚集。”看着吉县农民因苹果致了富,老安着急的背后多了些埋怨。
一山之隔,大宁与吉县的地缘相近,同样拥有果树种植的地理优势。只是果树种植不成规模,管理停留在传统技术上,县一级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扶持。认真调研后,县政府得出了结论。
随即,《大宁县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确立了全县苹果产业扩规模、抓管理、促效益的时间表、流程图和任务书。纲举目张,一幅果业发展的蓝图在大宁铺就开来。
“人均两亩园、家家奔小康”打破以往的零星种植和小打小闹。利用全县八大垣面的适宜空当地块进行果园建设,确保户均建园面积达到5至10亩甚至几十亩。
有了规模才能统一管理和作业。县政府打破无偿供苗、无需返还的旧机制,实行苗木选购和栽植技术统一化,加强集雨水窖、微灌的综合配套技术,推进果园精细化管理。同时,扶持建设一批集研发、推广和商贸流通、加工贮藏于一体的果业公司,完善产中技术服务,搭建产后的销售渠道。
如今,从上而下的产业规划、布局,让大宁果业改头换面,果农也欣喜万分。“现在果苗不花钱,追肥、修剪、套袋有专家指导,销路也不成问题,今年我的20亩苹果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安连生说。
目前,大宁县新增苹果经济林8万亩,今年将推广打造“涌泉灌、防护网、田间路、管理房”配套的精品果园1500亩。有了规模还要精益求精,大宁的果业之路没有就此止步。
土地集约,大棚依川而起
坡上种了果树,坡下有限的平川地如何高效利用成为大宁县做好现代农业文章的另一步棋。
大宁沿川地带交通顺畅、灌溉便利、气候适宜,结合三者的优势,建设一个三川百里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基地,成为大宁县利用有限资源实施富民强县战略的新思路。
县长樊宇介绍,按照土地集约化,50里设施蔬菜产业带的项目落地。在技术指导关口,聘请了技术员,统一组织育苗,加强农民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大棚蔬菜的生产管理方式。
整合财政资金用于大棚建设后,农民在大棚的种植上又遇到了资金瓶颈。“在动员政府部门的力量后,水利局出资2万元,为菜农购置了喷雾器、农药等生产资料。环保局出资8000元,为菜农解决种子困难……”县新闻中心负责人说。
蔬菜基地项目启动后,该县37个单位与多个村委结对帮扶,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6万余元。各部门的支持和热心帮扶,激发了菜农发展大棚蔬菜的热情和干劲。
“一个大棚一年就赚近一万元,比种玉米翻了好几倍。虽然人得一直盯着,但是,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甘棠村村民张为宁掩饰不住喜悦。
为给大地把脉,给蔬菜“配餐”,该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蔬菜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对肥料进行科学配方和施用,极大提高了产出蔬菜品质。
截至目前,该县在沿川4个乡镇8个行政村建成普通拱棚2000多座,全部配套了水利设施。与此同时,该县还及时引进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山西政拓公司,为全县菜农提供育苗、技术培训、蔬菜营销等服务,把大宁蔬菜打入周边市场。
经济循环,养殖业信心十足
昕水镇东关村村民李俊兰办了个存栏600余头的养猪场。他说,虽然市场价格不时受猪周期影响,波动大,但是县里的政策和支持给了他信心。
这份信心源于大宁县建立西山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与有机苹果、设施蔬菜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规划和目标。
配合这一规划,大宁全力培养三种养殖路径。选择有管理能力、养殖经验丰富的能人,创办领办规模超万头以上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全县养殖业发展;培育60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农户的生产管理,实现养殖标准化;推广“猪—沼—果”户养模式,鼓励果农在果园周边发展养猪业。
三种养殖模式形成了相互扶持、相互带动的养殖格局,同时也使李俊兰这样的养殖户背靠大树、节本增效,农户信心不减反增。
目前,该县在“猪—沼—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带动下,新建和改造沼气池338座,高标准猪圈248座,生猪出栏量两万余头,总产值达2600万元,生产有机肥料3万吨。预计到2014年底,完成生猪出栏5万头。
川、垣、沟犹在,不同的是它们之上已布满了果树、大棚和养殖园区。如今的大宁走出一条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这里的农民致富不再望山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