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亿元激活30亿元 济源助力现代农业“轻装快跑”
涉农企业融资久旱盼甘霖
“今年春天时,正是苗木销售的高峰期,俺们资金出现缺口,银行贷款难度大,正犯愁呢。通过市里搭建的‘四台一会’融资服务体系,省开行一次性贷给俺340万元,利率还不到6厘,彻底解决了流资问题。”12月23日,在济源市鸿润苗木基地,提起“四台一会”融资模式,总经理李文战高兴地说,“那真是及时雨啊!”
在得到省开行这340万元的低息贷款之前,在济源市以鸿润苗木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贷款的时候,又曾遭遇过怎样的尴尬呢?
记者走访了济源市几家金融机构,大多数银行放贷部门表示,在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时普遍存在较大顾虑。接受采访的当地几位农场主也一致反映,银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融资缺乏信心和热情,出现惜贷甚至抽贷行为,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涉农企业所经营的土地多数为基本农田,同时受《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的制约,在银行不能用于抵押;荒坡等‘四荒地’虽可以抵押,但利用价值不高,金融部门又不予认可。”济源市农牧局局长李中杰分析,“有的地面附属物虽然可以抵押,但是当出现违约时由于难以变现,银行也不愿意费这周折。”
“银行不给咱贷款,只好自己想办法。”五龙口镇任寨村丰园家庭农场总经理冯卫峰无奈地说,“但是靠自身积累资金太慢,靠民间借贷利率又太高。”
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最现实的瓶颈。
新融资模式降下“及时雨”
2012年,农业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指出到“十二五”末,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融资总量力争达到500亿元。
2013年,国开行河南省分行将济源市作为我省首家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市,重点支持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于缺资金又贷不来款的众多涉农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久旱盼来甘霖。
用好钱首先必须得管好钱。济源市在全省首先使用的“四台一会”融资模式,成为用好用足这个利好政策的关键。
负责此项工作的该市农牧局银政办主任王传武说:“‘四台一会’就是管理平台、统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他进一步解释,管理平台就是由市政府与国开行省分行组建领导小组,推动有融资需求的农业项目与开发银行对接;在此基础上由市投资公司出资成立富民公司作为统贷平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支持;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作为担保平台,对贷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担保;同时建立农业发展协会网络公示平台,将每笔贷款“晒”在阳光下;信用协会将有贷款意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成一个诚信度极高的“朋友圈”,让圈内企业联保互保,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提高资金使用质量。
更让涉农企业惊喜的是,他们获得的这些贷款几近无息。绿茵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强说:“公司2015年贷款260万元,一年有16万元利息,市农牧局以奖代补资金贴息8万元,市财政贴息8万元,算下来等于是无息使用这笔贷款。”
既给加油,又给减负,济源市自2014年以来财政专门列支3600万元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其中一个主要用途就是贷款贴息。“目前三批贷款贴息资金430余万元已全部到位,目的是让现代农业企业更加‘轻装快跑’。”王传武说。
四两之资拨动千斤之市
从2013年开始探索“四台一会”新模式,济源市迄今为止已累计向112家涉农企业发放开发性金融贷款3.14亿元。“在3.14亿元的撬动下,这些企业从2013年至今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李中杰说。
绿茵种业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该公司每年冬季向农户支付蔬菜种子款的时候,总是出现季节性资金短缺。在开发性金融贷款扶持下,2014至2016年,绿茵种业3年分别贷款200万元、260万元和450万元,每次都确保在第一时间向农户支付种子款,此举既保证了公司声誉和农户收入,也保证了农户继续依靠蔬菜制种致富的信心。
在绿茵种业的带动下,济源市目前从事蔬菜制种的农户已达6000多户,其中500多户贫困户实现直接脱贫。柏木凹村的周和平家原来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现在仅依靠蔬菜制种,一家人年收入就达8万多元。
在“源头活水”的浇灌下,绿茵种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产品出口到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部一位资深金融专家在济源调研“四台一会”融资模式之后表示,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有力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