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就业“转”出“新”天地

18.08.2015  11:31

 

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提高劳动技能、摆脱贫困的机会。  夏磊  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完成。到2014年年底,我省还有8103个贫困村、576万农村贫困人口。要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如期全部脱贫,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任务依然艰巨。

        在信阳南阳调研座谈扶贫开发工作时,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强化保障措施,及早加力、争取主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五措并举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系列报道,总结我省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梳理当前需要应对的难点问题,以期为全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如期脱贫提供借鉴和启发。

        8月16日早上五点半,新县明星供水公司老板张军就起床了,“有好几家水管安装和维修的活儿要忙,估计得忙到下午四五点”。

        1998年,张军复员之后一直外出打工,但由于缺少技术工资微薄。后来他通过县里组织的涉外培训学习韩语和电焊,到韩国打工挣到了“第一桶金”。2008年12月,他返乡创业做了老板,办起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我们招工,都会优先考虑留守的贫困乡亲,希望能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张军说。

        打“洋”工,挣外汇,增长见识学到本领之后回乡创业当老板,带动乡亲脱贫致富。张军的故事,是新县探索“职业培训+国外就业+回国创业”模式的一个缩影。

        实现脱贫致富,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位于大别山深山区的新县,贫困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不仅工作不稳定,收入也很低。为解决这个问题,新县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放在第一位,研究制定《新县就业创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围绕市场需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对接服务,依托当地、国内、国际三个市场,努力促进转移就业。

        “去年在国外务工的新县人通过银行汇回来的外汇就有8000多万美元。”新县农开扶贫办主任聂应斌说,除了5.1万人实现国内就业,还有很多人经过培训,漂洋过海去挣外汇。全县36万人中,持有护照的就有6万多人,目前常年在国外务工的有8000多人,人均年收入约10万元人民币,韩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都有新县人勤劳的身影。

        “通过县里的创业指导,像我这样回国创业的人很多。”张军说。像他一样回国后自主创业的新县人有3000多人,他们有的开酒店,有的办工厂,有的建农业示范园,带动了5.7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成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支生力军。

        国外打工虽好,毕竟要漂洋过海、远离家园。为了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新县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商务区建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有了产业的发展,乡亲们就能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有固定的收入,还能享受天伦之乐,解决目前农村的‘留守’问题。”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

        “我2012年进入羚锐集团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按揭买了车买了房。”今年25岁的陈玉林来自新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他告诉记者,现在的美好生活过去简直不敢想。

        “我们是从新县这块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企业,也要在发展中回馈扶贫事业。”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吴希振说。不仅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公司还立足于当地资源,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中药材种植、山茶油加工等,带动了周边近5000农户增收。

        目前,新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项目)76个,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吸纳就业1.93万人,已成为新县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接下来是啃硬骨头的阶段。”新县县长吕旅说,“按照新的贫困人口确定标准,目前全县还有4.28万贫困人口,而且大多分散居住在大别山偏远深山区,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类型多,贫困程度深。”

        “这些年的探索证明,通过技术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为新县贫困人口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抓住国家出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契机,坚持精准扶贫,推进转移就业,加快新县人民奔小康的步伐。”杨明忠说。

        ■点评

        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

        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当地政府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主攻方向,不等不靠,主动适应新常态,建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等科学发展载体,加大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劳动

        力转移就业,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让群众增收有渠道、脱贫有门路。新县经验充分说明,依靠产业发展,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依靠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技能和脱贫内生动力,贫困山区也能打开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