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拍出中国内地最贵车牌:粤V99999车牌拍出320万元

22.11.2016  21:46

  粤V99999车牌拍出320万元

  原标题:天价号牌拍卖收入去哪儿了?

  11月19日下午,广东省揭阳市举办2016年第1期公开竞价发放小汽车靓号牌竞价会,公开竞价发放粤V99999、粤VQ8888等80副小汽车号牌。2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致电承办竞价会的广东群融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80副车牌在当天的拍卖会上全部拍出,其中粤V99999以320万元的成交价拍出,再次刷新中国内地车牌成交价纪录。公开资料显示,广东省竞价发放号牌号码所得收入,扣除竞价发放工作有关成本以及退费支出后,全部用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支出,但资金的具体使用明细从未对外公布过。

  粤V99999以320万元成交

  11月19日下午14时30分,广东省揭阳市2016年第1期小汽车号牌公开竞价会在揭阳市公共资源拍卖中心举行。根据此前提供的小汽车号牌拍卖起价表,粤V99999牌号起拍价为50万,居全场80副号牌中之首;粤V89999起拍价为20万,位居第二。

  北青报记者从一段录制于竞拍现场的视频中看到了粤V99999号牌的竞拍全程:拍卖师从50万元开始叫价,台下先是有人以1万、2万地加价,到了56万之后便马上有人喊价150万,引起现场一阵喝彩声。很快,160万、200万、280万……叫价此起彼伏,最终定格在320万元。拍卖师喊出“320万最后一次,成交!”手起槌落,粤V99999号牌竞买成功,整个过程只有1分46秒。

  竞拍结果出来之后,粤V99999这一号牌被网友称为“内地最贵车牌”,许多网友感叹:320万买一个车牌号,自己离土豪的世界越来越远了。甚至有网友很用心地为该副车牌“精确”计算出与黄金的比价:“一块车牌的重量为350克,一副即为700克,320万除以700得出每克4571元,以当日黄金价格每克271元计算,相当于黄金价的16倍。

  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拍得粤V99999的夏先生,对方称,出价320万元竞拍只是因为“喜欢这个号牌”,并认为“物有所值”。

  网友质疑拍卖靓号有失公平

  拍卖会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拍卖由揭阳市政府组成“小汽车号牌竞价发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们是通过正规的招标手续,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拍卖这些号牌。”据了解,广东群融拍卖有限公司已经先后承办过九次小汽车号牌公开竞价会。早在2014年,揭阳市的小汽车号牌竞拍便将一副粤V88888的号牌拍出250万元的高价,当时就刷新了中国内地车牌成交价纪录。

  针对这一行为,有网友质疑拍卖小汽车靓号有失公平:“不是公平摇号,随机选号吗?怎么有钱人就可以买号?有钱人就可以享受拥有‘好号’的特权?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按照正常办理车牌号的流程,办理人需准备相关资料到当地车管所申请办理,车牌号的选择也可以在车管所提供的网站完成。在办理费用方面,牌照费、证件工本费、验车费、拓号照相、汽车号牌等各项费用加起来在380元左右。

  有网友称,按照随机选号的流程,市民本来是有机会拿到被拍卖的靓号,现在专门拿出这些号牌用于拍卖,就让大多数普通市民丧失了选择的机会,有失公平。

  据了解,广州此前曾开展车牌有偿选号:含一个“8”的车牌,选号费5000元;两个“8”,1万元;三个“8”,2.5万元。2006年,广州废除有偿选号后第一次公开拍卖吉祥车牌号。参加竞拍的车牌中大多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吉利”数字,比如带“6”“8”的车牌号码以及带“333”“999”等数字组合。

  拍卖号牌收入进入救助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广东省曾率先颁布《小型汽车号牌号码竞价发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竞价发放号牌号码所得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上缴同级财政。竞价发放号牌号码所得收入,扣除竞价发放工作有关成本以及退费支出后,全部用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支出。

  随后,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在车牌号的拍卖同时声明拍卖所得将用于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或者用于道路交通建设。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北青报记者查阅各省财政预决算情况发现,各省针对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都出台有管理暂行办法。但这笔钱的来源、预算和决算都没有明细数据公示。

  2015年,广东省红绿灯交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王剑曾向媒体表示,“按规定,应该按交强险的2%,交通违章罚没资金的3%,再加上社会捐助共同组成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这笔款项非常庞大,广东目前累计收入已超过20亿。

  王剑当时称,这笔钱在2014年真正用出去的,只有几单,十来万而已。“救助基金申请起来还需要特别繁琐的程序,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没有专职人员处理这笔费用的审核,都是交警兼职在做申请工作。

  文/本报记者张香梅

编辑:刘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