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河南印记敦煌篇:坐着宇通度玉门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描写了当年作为边关重要关口——玉门关的荒凉。如今,这首名诗就刻在玉门关遗址旁的一块石头上。
玉门关并不在玉门市,而是在敦煌市境内。乘车出敦煌市,沿着戈壁滩一路向西,行走约一个小时,就到了玉门关景区。
说是景区,没有大门,也没有商贩,在茫茫的戈壁滩中有一个四方形的小城堡。这就是历经岁月磨砺的玉门关遗址。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公元前121年—前107年之间,汉武帝下令修建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就成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也成为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要道。
如今保存下来的玉门关关城为正方形,又称小方盘城,是唐代玉门关遗址。站在关前,想象当年关前人来车往的繁荣景象,不禁令人油然而生沧海桑田之感。
坐着“宇通”到敦煌
当年,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东西方商人,坐骑是清一色的骆驼,而今飞机、火车、汽车任人们选择。
记者从嘉峪关市乘大巴6个小时赶到敦煌市,下车一看,原来乘坐的大巴车竟然是河南宇通生产的。
“如今在河西走廊西部奔跑的大巴车,大部分都是河南宇通生产的。”酒泉汽车运输公司敦煌客运公司副经理刘炬宾说。
刘炬宾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今年56岁。他说:“宇通客车是1997年开始进入当地市场的。2000年,我亲自去郑州,购买了3台宇通客车,使用之后感觉从外观、性能和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挺不错。随后宇通客车在当地开始流行,到2005年时,客运市场的客车基本上都是宇通的,敦煌客运公司曾经一年买过16台宇通客车。”
近几年,其他一些品牌的客车也开始打入西部市场。刘炬宾说:“但是,宇通客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整个酒泉汽车运输公司有50%的客运车辆都是河南宇通生产的。”
宇通客车负责甘肃市场的经理魏希陵常住敦煌市。他说:“自从进入西部市场后,宇通客车在西部市场的销量一年比一年多,客户的满意度也很高。在古丝绸之路上奔跑着这么多宇通客车,我很自豪。”
谱写合作新篇章
其实,敦煌与河南的文化交流开始的更早。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虽然是一个只有5万多人口的县级市,但因为拥有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因而知名度很高,与拥有龙门石窟的洛阳文化交流非常密切。专门负责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的敦煌研究院,其中不少工作人员就是河南人。
副研究员樊再轩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樊再轩1961年生于酒泉,祖籍新乡,父母是上世纪50年代到甘肃支边的。1981年,当时的敦煌研究所公开向社会招考人员,樊再轩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专门负责修复损坏的壁画和塑像,这一干就是34年了。他说:“这一带黄沙漫天,千年如此,莫高窟受到侵蚀。加上人为的损坏,很多壁画、塑像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有的颜色黯淡了,有的塑像身上密布一条条划痕,有的壁画颜料霉变,甚至大块脱落。这些问题被称为‘壁画之癌’。”
樊再轩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些“壁画之癌”的主刀医生。在他的精心救治下,很多壁画、塑像病愈康复。他说:“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精力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说起家乡,樊再轩说:“回河南很多次了,每次回去,都能看到家乡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衷地为家乡感到高兴。”
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敦煌始终把眼睛瞄向客源大省的河南。敦煌与新疆哈密相距400多公里,这在西部已经算相距比较近的城市了。河南对口援建哈密后,敦煌抓住“河南万人游哈密”这一机遇,与河南的旅游部门协商,最终把敦煌也确定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并开通了旅游专列和航线。从2012年6月开始,大批河南游客涌向敦煌,一睹莫高窟的风采和大漠风情。(记者 李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