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乳价“跌跌不休”“卖奶难”愈演愈烈 奶农能否在“寒冬”中破冰

14.01.2015  10:09

  奶农和奶企要度过“寒冬”,最终还得看消费者脸色!(漫画/王伟宾)

  1月11日,针对近期全国多地出现的“卖奶难”问题,农业部表示,将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并派出督导组赴河北、山东、山西等奶业主产省检查指导。

  作为畜牧大省,我省奶牛存栏量和奶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目前全省奶业市场情况怎么样?面对市场“寒冬”,养殖场和奶农该如何挺过难关?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三分之一养殖场区经营困难

  “生鲜乳价格从去年3月份开始一直往下跌,从每公斤5.1元降到现在的4.3元,刚够保本。”1月12日,济源市惠龙牧业奶牛场负责人韩建常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情势,已经很不错了,至少鲜奶能卖出去。

  记者走访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各地生鲜乳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去年9月份后,个别地区陆续出现奶农卖奶难现象。

  省畜牧局材料显示,从2013年5月开始,乳企鲜奶收购价逐月攀升,到2014年2月份部分地区超过了每公斤5元。但2014年春节过后,价格迅速下跌,已连续10个月下跌。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表示:“由于国际奶价持续下跌,国内又加大进口奶粉数量。乳企为降低成本会选择低价的进口奶粉,国内奶价下跌在2015年会持续下去。

  面对价格“跌跌不休”的奶业市场,近期,省畜牧局对全省奶业市场进行了调研。目前全省奶牛生产总体稳定。全省奶牛养殖场区约有三分之一赚钱,三分之一保本,三分之一赔钱。“这次生鲜乳降价潮,受冲击最大的是养殖小区,目前已有10多家因合同到期企业停收,或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被停收等原因生存不下去。”省畜牧局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玲说。

  赵玲介绍,省内出现奶农反映卖奶难的问题后,省畜牧局便积极协调省内乳企做好生鲜乳收购工作,保护奶农利益。近期实行产销动态周报制,积极帮助奶农协调解决卖奶难问题,防止卖奶难扩大蔓延。

   应对:价格下降倒逼奶牛养殖升级

  1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新乡县古固寨镇的康源奶牛有限公司,1300头奶牛被分圈在不同区域,奶牛或从栏杆空当伸头吃饲料,或躺在沙堆上的卧床内休息,几名工人正在忙着给奶牛拌料。

  “幸亏公司前两年就下定决心,向牧场转型升级,这次受生鲜乳降价的冲击很小。”康源公司负责人王光利说,公司每天产鲜奶9吨多,以每公斤4.1元的价格交到焦作蒙牛公司。

  成立于2002年的康源公司以前是养殖小区,最多时有70多家养殖户。2014年,康源公司通过奶牛托管、入股等形式,把小区养殖户的奶牛集中到公司统一管理,逐步向牧场转型,目前只剩10多家养殖户。在省乳业专家的指导下,去年康源公司新建了全日混粮饲料(TMR)中心,让奶牛吃得营养均衡;在饲养棚给奶牛新增了卧床,让奶牛能休息好;投资200万元,正在紧张建设一个高标准挤奶厅。

  “养殖小区管理水平低,产奶量不高,环境不够卫生,如果不升级成牧场,必将被淘汰。”王光利说,去年公司奶牛单产由以前的5吨提高到6.6吨,每头奶牛每年多挣1500元,降低了奶牛养殖的风险。“今年打算再增加些科技设备,把奶牛单产提高到7.5吨。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曾表示,奶价、拒收、倒奶等问题是所有奶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阶段,当前的问题是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或者说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白献晓分析说,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全国引导奶牛散养农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如今,乳企倒逼养殖小区转型升级,向规模化牧场发展。“短期内奶牛养殖市场会有阵痛,但从产业长远发展看,能从根本上帮助奶农摆脱‘倒奶杀牛’的养殖悲剧。

   建议:引导消费者改变饮奶习惯

  有乳业专家分析认为,消费市场低迷是此次生鲜乳价格下跌的重要推手。而消费者对国内牛奶质量安全的担忧,则是消费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近年来,三聚氰胺、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造成部分消费者迷信国外牛奶,而对国内牛奶兴趣不大。

  记者从省畜牧局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对乳业质量安全的监管,生鲜乳质量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省畜牧局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我省每年抽检的近2000批次生鲜乳样品中,均未检测出三聚氰胺成分。

  白献晓说,养殖小区在升级的同时,消费者饮奶习惯也需同步升级,要培养消费者养成科学饮奶的习惯,鲜奶鲜喝,多喝巴氏奶、酸奶等低温奶。

  实验表明,巴氏鲜奶营养价值高,乳铁蛋白是常温奶的1800倍,而乳铁蛋白是提升人的免疫力的重要成分。记者了解到,西方国家巴氏鲜奶的消费量占整个乳品消费的90%以上,而我省液态奶中的常温奶占了七成左右。

  低温奶需要冷链运输,物流成本高,效益低,乳企生产量较小。白献晓建议,相关部门需鼓励和引导乳企优化产品结构,多生产低温奶,尽可能消化本地鲜奶产量。此外,城市出现的“鲜奶吧”大多是巴氏奶,如果能加强质量监督,保证品质,也是一条很好的道路。(记者 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