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瑜书法鉴赏—— 潇洒俊美 笔墨生风
赵声瑜
个人简介:
赵声瑜(又名:赵生瑜) 41岁 小字琴棋,号水西愚生,斋名六然居,祖籍南京,贵州黔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翰墨诗书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中国翰墨书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赵声瑜幼承庭训,随祖父赵凤楼先生学习楷书,遍临颜柳及黄自元等诸家,在贵州都匀求学期间,拜师贵州著名书法家杨明凯、蒙永逸先生学习草、隶。常听声瑜云,学书以来,每有寸进,深感书道维道,书之道,惟深思,窮理,笃志,有恒者不可也。故其书多次入展省内外书法大赛。
赵声瑜书法欣赏
学书以来,上追秦汉之雄浑,下慕魏晋之风神,犹擅行、草书。其书既有二王之神韵,又兼怀素之放浪形骸,粗旷之中,不失规矩方圆。 声瑜学书之暇,既学易学,又晓中医,曾为《盘斗斋管批百家命谱》一书作序,勤习不缀,曾获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被聘为多家书画院书法老师。
书体的取向对书法家来说,除了自身的爱好外,更重要的是性情的轨迹表现。性情急躁或容易冲动的人自然很难一笔一划写出俊整的楷书,而性情温和、不急不躁者也很难挥毫泼墨,使转自如,创作出激情飞扬的行草书法作品。当然,人的性情除了禀赋之外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切身事件悲喜的加持。关于这些,孙过庭在《书谱》中均有详细的论述。不过,总体而言,取向什么书体,还是取决于书家的禀赋性情。
书体分为真草篆隶,从风格上来分,行草为一风格,而真篆隶为一风格。行草更具文人气质,风流潇洒,恣肆汪洋。而真篆隶则是名仕风格,沉稳博大,更具威仪。
从继承上来说,行草自二王以来,成为中国书法史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书体。我们熟悉的宗师大家,几乎都是宗法二王出身。而真篆隶则是两头辉煌,一是发源初期至东晋行草体出现,二是晚清尊碑抑贴书风的兴起。也有大家出现,但它更属于一种集体的智慧,比如汉隶、魏碑。
不论是帖学还是碑学,只有两者兼顾,熔铸一体,其书法才更加书法价值和意境。现代不少书法家已经深谙此道,对碑帖之学博采精收,冶炼百家。赵声瑜就是其中之一。
赵声瑜学二王、怀素,仰慕魏晋之风,又汲取秦篆汉隶之雄强,拜名师,勤勉励,笔耕不辍,遂成风格。但他的作品更倾向于草书。而论草书就不得不提及王献之和怀素。王献之初学其父王羲之,却改逸少内擫为外拓,转师张芝后,形成绵延不绝,一笔成书的草书体。在王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王献之的评价高于王羲之,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发现,王献之草书固然需要极高天赋和卓越才华,其书难于学成,而且字体疏瘦如隆冬枯树(李世民言),遂复以逸少之书为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但草书王羲之显然是不如王献之的,后来至唐出现了颠张醉素。张旭天成狂草,不可学。而怀素师法张旭,最终成为与张旭并驾齐驱的草书高峰,被誉为草圣。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他的《自叙帖》成为草书学习的典范。
赵声瑜的草书兼具王献之、怀素之风格,其用笔挥洒自如,绵延不绝,纵横起伏,回环跳宕,笔法精熟老辣,遒劲干练,线条变化无穷,张弛有度,富有弹性,布势参差错落,飞动流畅,疏密、欹正、大小、长短、枯润、映带、揖让尽其变化多姿能事,若笔底生风,骏急豁达,沉着痛快。个别字体有长拉拖尾之势,一气呵成,豪气纵横,古风烈烈,又兼委婉秀美,如水袖飘飘,飘逸多姿。
赵声瑜的草书在气势上可追秦篆汉隶,但在具体的笔法上采撷二王、怀素之笔意。其字结体圆转遒美,结构法度谨严,中宫劲紧,笔画外拓而丰腴劲健,笔墨具皆精练峻拔,运笔以中锋为主,使转流畅,放肆豪迈,缩放有致,静动相宜,极为精悍。
赵声瑜行草虽未如当下潮流追逐笔参篆隶之奇特,但其风雅倜傥、笔致森秀之俊美深得秦汉晋韵,又夫复何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