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伊坪:秘密中救国 烈火中永生
赵伊坪(1910―1939),原名廉越,学名石庵。中国共产党员,抗日英雄,烈士。河南郾城人。
1924年就读于北京育德中学,1924年秋,入冯玉祥陆军十一师军官子弟学校读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回郾城,以教书为职业,组建“文化促进会”,创办平民夜校,发展中共基层组织。1928年进西北军从事兵运工作。1935年到河南杞县大同中学任教,同时担任中共杞县县委书记和豫东特委书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3月奉派到山东,进入国民党山东聊城第六专署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的秘书处工作,先后任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 统战部长,第六区政训处秘书长,为争取范筑先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作出了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济南第三集团军军政人员训练班负责中共组织工作。1938年7月,在姚第鸿、赵伊坪等共产党人的进步思想影响下,六区专员范筑先将军与四区专员韩多峰将军,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的配合下,共同实施了“津浦铁路破袭战”,捣毁日军占领的平原、禹城火车站,发动辖区民众,挖断铁路百余里。给疯狂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之后赵伊坪又协助范筑先将军组织六区民众,迎接延安文艺工作组的刘白羽、欧阳山尊和汪阳等同志陪同的一位同情中国人民抗战的美国友人海军少校卡尔逊到鲁西北的访问。
1939年1月任中共鲁西北区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长。同年3月5日,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由冠县、馆陶向泰西大峰区转移,途中在高唐县琉璃寺与日军遭遇,受伤被俘,被日本侵略者残酷杀害。时年29岁。
牺牲过程:
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委领导机关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地区向东挺进。5日清晨,在茌平(今高唐县)琉璃寺一带与日军遭遇。激战至傍晚,赵伊坪多处中弹负伤坠马,落入日军魔掌。日军把他绑在树上,用皮鞭抽、刺刀戳……面对凶残的敌人,赵伊坪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痛斥日本侵略军的野蛮侵华暴行:“任凭你们把我钉死在树上,我宁可站着死,不低高贵头。宁为鞭死鬼,不做亡国奴……”日军恼羞成怒,残忍地将他全身浇上汽油,放火点燃。烈焰中,赵伊坪用尽最后的气力高呼:“打倒狗日本鬼子!中国共产党万岁!”残暴的日军又举起刺刀,捅进他的嘴里……赵伊坪壮烈牺牲,时年29岁。
赵伊坪介绍:
赵伊坪,原名赵廉越,号石庵,曾用名赵石越、赵罗萍、芒种,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后期在河南郾城从事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陕西、山东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兵运工作。1935年,他在杞县私立大同学校以教书为职业掩护,从事革命工作。他热情地培养革命青年,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到鲁西抗日根据地工作,担任中共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长等职,为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国民党聊城专员范筑先同人民一同抗战,为巩固和发展鲁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3月5日,他在同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
(一)
1910年7月25日,赵伊坪出生在河南省郾城县城一个贫苦的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1918年秋,赵伊坪到县立高等学校读书。他学习勤奋,每次考试成绩都很突出。1924年,他到北京育德中学读书。育德中学的前身是冯玉祥创办的第十六混成旅军官子弟学校。赵伊坪在这里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并且待人诚恳、朴实,深得同学们的拥戴。不久,他结识了彭雪枫、路庭训、王志远、张维翰、赵子众等同学。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为声援上海工人斗争,赵伊坪积极投入这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在彭雪枫带领下,他和其他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北京学生的大游行,还和同学们一块到农村去宣传演讲,召集群众大会,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启发群众的觉悟。经过五卅运动的锻炼,赵伊坪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同年,他经彭雪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赵伊坪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1926年底,赵伊坪回到家乡,在郾城中共组织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为迎接北伐军,广·泛开展农民运动,郾城县委成立了文化促进会(该会为共产党的公开办事机构),由赵伊坪具体负责。促进会举办了党义训练班和农民训练班,赵伊坪担任党义训练班的教课任务。文化促进会在赵伊坪的领导下,工作开展的很有起色,为群众办了3件大事:第一,创办了扶轮学校,使贫苦农民子女上了学;第二,出版了《扶轮》半月刊,宣传革命道理;第三,组织了新剧团,自编自演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在北伐军进军河南的大好形势下,赵伊坪带领剧团到漯河为北伐军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在河南实行“清党反共”,白色恐怖很快波及到郾城。中共党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转移,不能公开活动的党员转入地下坚持斗争。党组织决定赵伊坪和董保重(后被捕叛变)、王修理等坚守平民子弟小学的阵地开展革命活动。他们联合国民党的左派党员与国民党县教育局进行合法斗争,取得了平民子弟小学和高等学堂合并的胜利。两校合并后改称为郾城第一完全小学,实行男女同校,这在郾城教育史上是一次革命。以这个学校为基地,赵伊坪积极地进行建立和发展共青团组织的工作。1928年冬,他在领导下,共青团组织在郾城第一完全小学秘密成立。赵伊坪的弟弟赵晓舟、田瑞等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在白色恐怖之下,赵伊坪的家成了党、团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党员们在他家开会,他的父母和他的兄弟都承担了联络员、交通员的任务,负责放哨、传送情报。1928年秋,国民党在郾城追捕“三赵”(即城东门的赵伊坪、东大街的赵子众、城西门里的赵西白等3个共产党员)。赵晓舟和几个思想好的青少年利用敌人不注意的机会进入国民党的县党部,侦知敌人很快就要在县城大搜捕的情报,迅速报告赵伊坪。于是,“三赵”在敌人下毒手之前安全转移出城。由于赵伊坪紧密地依靠群众,国民党多次追捕,都以失败告终。看守城门的老地保陈文泰利用敌人哨兵夜间抽烟喝酒的机会,机智地把城门打开一条缝,为赵伊坪等人深夜进出城门提供了方便。国民党军警迫令陈文泰带路到赵伊坪家搜捕,陈文泰便设法故意乱加指点,迷惑敌人,转移其注意力,从而掩护赵伊坪安全转移。有一次,在城门紧闭的深夜,黄包车夫陈遂金用粗井绳系着赵伊坪坠城而下,脱离了险境。为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赵伊坪有时隐藏在一个仅能容身的楼梯下,用芦席围着一盏小油灯,刻写革命的传单;有时隐蔽在两幢楼房的夹道里,一连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但仍在墙上刻下满怀豪情的诗词。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他全身长了疥疮,行动困难,在他的一位同情共产党的舅父帮助下,隐蔽到一个粮仓之中,经其舅母和小表妹的精心护理才得到痊愈。在家乡坚持了一年之后,由于敌人的搜捕日益严重,赵伊坪在郾城已无法存身,便辗转到了北平。
(二)
1928年秋,赵伊坪进入北平民国大学就读。后因经济困难,他被迫退学。1929年,赵伊坪奉派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做兵运工作,经朋友介绍赴西北军田春芳第二十四师任军械处录事。化名“赵罗萍”。在这里,他结识了两个富有正义感和具有强烈革命要求的青年,一个是参谋处参谋熊寄飘(熊义吾,又名张介民),一个是副官处副官朱慨夫(朱聘三)。他们三人共事相处,志同道合。赵伊坪知识渊博,在文学上有一定造诣,常常给他们两人谈时事政治,讲文学典故。熊寄飘和朱慨夫对赵伊坪非常钦佩和尊重。赵伊坪还不断找他们商谈如何结识好友,深入连队,发展进步官兵,开展革命活动。
在赵伊坪的组织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掌握了田春芳约一个营的兵力(一个手枪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骑兵连和个别排班、,积极准备发动兵变,把队伍拉出去,开展游击战争。
1930年夏,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东出潼关,进军河南。二十四师在杞县农村驻防期间,赵伊坪结识了进步青年王长简(即师陀)。他在王长简家里见到许多进步书刊,爱不释手,经常到这里阅读,并和王长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秋,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失败。部队在撤往陕西的途中,遭到杨虎城部截击收编,赵伊坪等培育的革命火种,经过这次变故,损失殆尽。
1931年春,赵伊坪又转到杨虎城所属西安警备司令马青苑部工作。经朋友介绍,他担任了西安警备司令部的秘书。熊寄飘到杨虎城部武士敏旅当参谋。熊寄飘在给赵伊坪的来往信件中常常流露出对革命工作急躁的情绪。赵伊坪对革命仍充满了信心,给熊以关心和帮助,劝他安下心来,相信革命最终是会成功的。赵伊坪还通过王长简得到了朱慨夫的消息。朱慨夫已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委领导下,负责鲁南地区党的工作,为了加强山东兵运工作的开展,山东省委决定让朱慨夫利用他与鲁南民团军司令谢书贤是表兄弟的关系打人该部。朱慨夫懂军事,口才又好,很受谢书贤的重用,不久被提拔为鲁南民团军指挥部副官长。这时,朱慨夫为扩大在民团军的进步力量,积极寻找赵伊坪和熊寄飘。
由于中共在西安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赵伊坪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1932年春节过后,他和熊寄飘相继到了山东新泰。经朱慨夫的介绍,赵伊坪到鲁南第四民团军指挥谢春贤部一团一营担任营部文书,在此职务掩护下,具体负责鲁南民团军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工作。赵伊坪同朱慨夫等人开始在鲁南民团军中开展建党工作。他们以交朋友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向士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展了党员,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在鲁南民团军成立了中共党的支部,赵伊坪任支部书记。由于赵伊坪的努力,在鲁南民团军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同年9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与刘珍年之间爆发了军阀战争。中共山东省委立即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在韩复榘部做兵运工作的共产党组织迅速发动士兵哗变。根据这一指示,朱慨夫和赵伊坪商议,决定在鲁南民团军中组织士兵哗变,然后拉出队伍上沂蒙山开展游击战争。由于消息泄漏,被谢书贤得知。在这紧急关头,赵伊坪、朱慨夫带领直接掌握的80余人,星夜向新泰北部山区转移。谢书贤派兵追击,兵变部队因敌众我寡而失败。赵伊坪和朱慨夫请示山东省委后,离开新泰,返回河南。返回河南后,赵伊坪在敌人统治薄弱的郾城和临颍县边远地区坡边村万寿寺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他仿效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办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无论在校风和学生成绩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观,既受学生的拥护,也深得学生家乡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三)
1933年春,赵伊坪经河南大学的反帝大同盟会员康午生(即王国权)介绍,到新创办的杞县私立大同学校任教。大同学校是由民主人士王毅斋倡导创办的,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先后到该校主持教务或任教。它是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躲避敌人追捕的避难处,也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青年的阵地,以后又成为共产党在豫东地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救亡活动的中心。
赵伊坪到校后,担任国文教员,同梁雷、郭晓棠、傅孤侣、杨伯笙、王乐超等中共党员一起在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激发大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讲课时,他常常撇开课本,向同学们讲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启发教育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思想。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大同学校抗日救亡的空气异常活跃。每逢九·一八等国耻纪念日或反动政府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赵伊坪就和其他进步教师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他还带领学生到县城内店铺商行里查禁日货,撕毁日货商标,搞得热火朝天。
为了广泛开展抗日爱国的宣传工作,大同学校建立了各种群众性的革命组织,采取办墙报、演出新剧、出版刊物、举办民众夜校,宣传马列主义,进行抗日救亡工作。赵伊坪、王乐超为辅导员,主要编辑是穆青、冯若泉等人。为·厂帮助学生们每周出刊一期墙报,赵伊坪组织学生研究墙报内容,修改墙报稿件,都针对国内外形势和师生的思想认识开展思想教育,揭露时弊宣传抗日。同时,告诫同学们搞好团结,注意斗争策略。有一次,冯永清(即冯若泉)同学写了一篇署名“冯大红”的稿子。赵伊坪问他:“为什么起‘冯大红’这个名字?”冯永清说:“红色象征革命,不但红,而且还要大红。”赵伊坪耐心地对他说:“你的心是好的,但现在全国还处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反动派时时都在盯着我们,如果写文章考虑不周,发表出去,就会引起国民党的注意。您以后写文章要讲究策略,这是革命的需要。”在赵伊坪的启发下,冯永清就学习鲁迅的办法,改姓母亲娘家的姓,将“冯大红”改为“赵蕴”。还有些同学常常为写不出文章而感到苦恼,赵伊坪就耐心帮助他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国家大事,锻炼同学们分析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在赵伊坪和其他教师的辛勤培育下,一批批青年学生成长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都奔赴抗日战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根据形势的需要,大同学校还办起了校刊《群鸥》,姚雪垠、梁雷任主编,由学校进步师生撰稿。《群鸥》杂志发表的文章有朝气,有魄力,敢于创新,敢于写出社会上进步的革命的事物,文章要起到投枪、匕首的作用,对准社会上的阴暗面进行猛烈攻击。为了把刊物办好,赵伊坪协助姚雪垠、梁雷组织稿件,为刊物撰稿。《群鸥》创刊时正值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来,赵伊坪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群鸥》上发表了悼念鲁迅的诗篇《这死亡紧贴在我们身上》。他写到:
这死亡不同于一个平常的死亡,
这死亡紧贴在我们身上。
我们觉得他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
因为他有着过多的青年的热情。
这不同于一个平常的死亡,
这死亡紧贴在我们身上。
当人群还是多么卑怯、阴毒、自私……
我们正需要着这样的斗士。
这不同于一个平常的死亡,
这死亡紧贴在我们身上。
他一生是一场不歇的鏖战,
向着哥萨克、奸细、各朝各代的帝王。
我们怀着神圣的哀痛、爱惜,
在我们身上筑起瑰丽的坟茔。
这决不是,决不是一个平常的死亡,
这死亡紧贴在千千万万人的心上。
共产党员在杞县大同学校的活动,引起了杞县国民党政府的。仇视和恐慌。他们多次秘密派遣特务、流氓到处检查、捣乱,在城墙上贴了“打倒共产党赵伊坪”的大标语。但是在校长王毅斋的支持和保护下,赵伊坪同大家一起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继续坚定地从事革命活动。大同中学师生对赵伊坪非常拥护和爱戴,他们把赵伊坪称为“大同学校三个灵魂之一”。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形势进入了新阶段,大同学校师生的抗战激情更为高涨,纷纷要求奔赴抗日前线。赵伊坪也接到彭雪枫久别后的来信,要他放下教鞭,设法到山东或华北找西北军开展兵运工作,唤醒士兵参加抗战。赵伊坪离开大同中学时,一群进步教师和学生避开敌人耳目悄悄地为他举行了欢送会。在欢送会上,他讲了一个红灯笼的故事,寓意党组织在向他们召唤,鼓动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后来,姚雪垠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写成短篇小说《红灯笼的故事》。
(四)
1937年3月,赵伊坪由原育德中学同学、山东聊城第六区专员范筑先的秘书张维翰的介绍,经过两次考试被范筑先录用,担任办事员。赵伊坪的到来,为加强鲁西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同国民党CC派分子朱香庭作斗争,以及帮助范筑先参加抗战增加了力量。他在合法身份的掩护下,与张维翰等共同努力,联络爱国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在聊城光岳楼内办起了《抗战壁报》,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攘外必光安内”的不抵抗主义政策。在这里,赵伊坪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抒情诗《嘱咐》,抒发了他的革命热情:
他爬过高山,涉过大川,
走出无光的森林,
夜宿饥饿的荒原,
但他从不诉说疲劳、辛酸!
他永远在走,
忘了路程的近远,
像骆驼,又像永不停止的车。
他沿路插上树秧,
好叫黄莺儿给过客歌唱!
这里盖起灯塔吧
为赶夜路的人照引方向。
他永不疲乏,永不灰心,
把真实的消息,
送给各地的人群。
去跟他去!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发出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这时,彭雪枫兼任中共北方局联络局书记并负责晋冀鲁察等地的统战工作,奉中央指示,赶赴华北作社会调查。5月中旬,彭雪枫在聊城与赵伊坪、张维翰、牛连文见厂面,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今日重逢,分外亲切。赵伊坪和张维翰向彭雪枫汇报了聊城专署上层人士的情况,着重谈到范筑先对时局的看法。彭雪枫向他们介绍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强调指出:“鲁西北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倘若战争打起来,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现在不仅要团结一部分进步力量。准备组织抗日武装,更重要的是对范筑先做好工作,使他接受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彭雪枫在聊城期间,为赵伊坪接上了党的关系,并协助他在聊城专署内建立了党小组。临行前,彭雪枫一再叮嘱赵伊坪等人:要在鲁西北抗战,就必须团结范筑先。我们要利用他的合法政权,加强党的领导,积蓄力量,组织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外,与范筑先搞好合作,就能把鲁西北建设成为一块可靠的抗日根据地。彭雪枫的聊城之行,虽未同范筑先直接见面,但共产党的主张,通过赵伊坪、张维翰向范筑先作了转达。在赵伊坪等共产党员的推动下,范筑先看到了中国的希望,逐步坚定了武装抗日的信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初步形成。彭雪枫为了指导鲁西北的统战工作,通知赵伊坪前往太原。这时,中共北方局在太原召开山西、绥远、河北、山东省委的代表会议。赵伊坪参加了这次会议。彭雪枫向赵伊坪传达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发动全面抗战的指示精神。赵伊坪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带着《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指示回到山东聊城。他立即向专署内共产党员传达了文件和会议精神。他还撰写了一份《抗战部署与实施计划》的草案,具体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在赵伊坪的努力下,聊城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五)
为了联络各地方实力派积极抗战,中央先后派张经武、张震来到济南,开展对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统战工作。1937年8月,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下,韩复榘在第三集团军建立了政训处,并在济南举办了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中共山东党组织为了掌握政川班的领导权,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培训抗日骨干,特派赵伊坪和共产党员张友渔、黄柏龄、许德瑗等担任训练班的政治教员。左派文化人士齐燕铭主持教务工作。9月,赵伊坪调到山东省委工作后,被派往政治训练班协助齐燕铭搞好教务,同时让他加强同山东省委的联系。赵伊坪和一些共产党人,在训练班大力招收各地要求抗日的流亡学生和教师,加以短期训练后,派往山东各地去开展抗日政治宣传工作。
当时日军相继占领德州、禹城,逼近济南。形势危急,济南各官、私报纸相继停刊。山东省委决定由赵伊坪以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名义接管山东《民国日报》,与张友渔、齐燕铭、陈北鸥、黄松龄、许德瑗等创办共产党领导的《救国导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山东军民的抗战意志。
在政训处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赵伊坪还一直关心着鲁西北聊城地区的抗战工作。他随时向中共山东省委汇报聊城党组织的同志们为帮助范筑先所做的统战工作情况,并根据他的建议,山东省委派共产党员姚第鸿到聊城。开始时,范筑先委任姚为专署秘书。10月初,日军进犯山东。范筑先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共产党人到聊城。在赵伊坪的协助下,山东省委派了12名共产党员到第六区担任政训干事。赵伊坪等人又在政训处抗日训练班中挑选出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的240名政训人员。从1937年10月13日起,先后分三批到达聊城,使聊城各抗日机构陆续建立起来。
10月16日,范筑先突然接到韩复榘撤离黄河南的命令,抗战决心动摇,把部队集合在齐河官庄一带观望形势。共产党员和部分政训人员仍坚守聊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山东省委为了加强对鲁西北抗战的领导,派组织部长张霖之为驻第六区专署的代表,以政训处秘书的公开身份开展工作。赵伊坪也随同张霖之到达鲁西北。1937年11月,张霖之受山东省委委托,组建了鲁西北特委。赵健民任特委书记,赵伊坪任秘书长兼统战部长。为了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鲁西北特委专门成立了统战小组,赵伊坪为小组成员。在鲁西北特委的领导下,赵伊坪深入细致地做范筑先的争取工作,坚定了他的抗战决心。同时加紧恢复各县抗日政权。由于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鲁西北共产党人的团结争取;范筑先在日军长驱直人、国民党军队狼狈逃窜、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情况下,毅然返回聊城,同共产党人合作,树起了抗日的大旗,他向全国发出了“誓死不渡黄河南”的通电,极大地鼓舞了鲁西北和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鲁西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鲁西北特委根据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以及中央有关精神,于1938年5月1日至6日以六区政训处的名义在聊城召开政治工作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赵伊坪作了《政训处半年来工作总结》的报告。他系统地总结了政训处半年来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经济建设,对各方面的成绩作了充分的肯定。会议决定:把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改为鲁西北抗日游击总司令部;把政训处改为政治部,与司令部平级。任命张维翰为政治部主任,姚第鸿为副主任,赵伊坪为秘书长,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的手中。为了加强抗战干部的培养,会议还决定在聊城设立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范筑先看到这样生气勃勃的场面,精神振奋,高兴地说:“没有政治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和广大群众的支援,想坚持鲁西北的抗战局面是不可能的。”他对政治工作人员说:“你们提的意见很好,就按你们的意见去做!我支持你们,放手去干吧!”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使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38年,赵伊坪给郾城家里写丁一封报告抗日斗争情况的家信。他在信中,热情地写道:“……政治部有一千多工作人员。有的是留洋回来的青年,有的是大学生。都是知识分子,都是从全国各地方来的,有许多女同志,那是为·了国家。我担任政治部的秘书长,波(即赵晓舟,赵伊坪的弟弟)在卜支队担任教导队长,住在冠县。十支队司令(即张维翰)是我一个老朋友。这里有三十几个支队,五六万人。有很多学校,每一个学校有上千的学生。有很好的报纸。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官兵生活一样,每月很少拿几个钱作零用,就是当总司令的(即范筑先)也不能比别人多拿,几十万老百姓都组织起来了……”鲁西北地区的工作得到丁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原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1939年11月15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称“鲁西北为我国抗战后首先建立之平原游击区,……先后恢复重要县份甚多,予敌以重创。”
为厂及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启发广大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厂机关报《抗战U报》,赵伊坪担任该报社论委员会委员。他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为报纸撰写社论,使该报成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喉舌,鼓舞人民斗志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为了培养大批抗日军政人员,充实抗日斗争的骨干,中共鲁西北特委还办起丁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尽管赵伊坪在特委和政治部工作十分繁忙,他还担任了兼职教员,经常到聊城的政治部学校和军官教育团讲课,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刊登在聊城《战地文化》第二期上的《论抗日政权》一文,就是他的一部分讲稿。为使学员在短期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刻苦钻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有关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先后为学员们讲了《共产党宣言》、《论“左”派幼稚病》、《反对自由主义》、《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
1938年7月25日,延安文艺工作组的刘白羽、欧阳山尊和汪洋,陪同一位同情中国人民抗战的美国友人海军少校卡尔逊到鲁西北访问。中共鲁西北特委希望范筑先能出面欢迎这位友好人士,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使他认为:抵抗日本侵略者是中国自己的事,何必大张旗鼓地欢迎一个美国人呢?赵伊坪急忙与另外几位共产党员一道向范筑先详细地阐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结成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范筑先听后,提高了认识,立即改变了自己原先的狭隘想法,热情支持欢迎活动。卡尔逊到达聊城时,范筑先带领群众给予隆重的接待,并陪同卡尔逊到阳谷、濮县访问。卡尔逊回国后出版了《中国的双星》一书,其中详细地叙述了他的聊城之行,并评价:“范筑先将军是我在华北敌后1500英里的旅途中,所遇到的一位最令人感兴趣的精力充沛的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人。”
1938年,赵伊坪应冀鲁青年记者团主办的大型理论刊物《战地文化》之约,在该刊第二期发表了《论抗日政权》一文。文中,他对抗日政权建立的原因、作用以及意义都阐述得非常清楚。他指出:“抗日战争首先实现了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亘古未有的统一局面。这是中国历代帝王所期待不到的成功;是近数—卜年来封建军阀所经营不到的收获。这一前所未有的局面昭示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只有抗日战争才能促成全国的团结;只有坚持长期的抗战才能巩固全国的团结;只有最大限度发挥民族解放战争的革命性才能奠立新中国坚强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一切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个人或集团,都应该把抗日政权作为我们现阶段唯一的神圣的产业,发展它。巩固它,拼全民族的力量保卫它……”此文在鲁西北各界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它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权的伟大意义。
1938年10月5日,为贯彻冀鲁两省军政联席会议精神,解决鲁西北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在聊城召开’厂鲁西北军政联席会议。赵伊坪和政治部的人员为开好这次会议作了充分的准备。赵伊坪起草了《军队政治工作如何发动群众》、《政治部工作计划》的报告和《山东省第六区抗日共同行动纲领》等文件。这些以中共鲁西北特委和政治部的名义签发的文件,凝聚着赵伊坪辛勤劳动的汗水,体现了他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六)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广州、武汉之后,转变战略,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以主要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山东,以沈鸿烈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民族利益,顽固地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他们公开分裂范筑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关系,蓄意制造磨擦。为了维护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赵伊坪在鲁西北特委的领导下,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11月13 日,日军从济南、泰安两地向聊城进发。傍晚,日军在东阿强渡黄河,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使日军长驱直人。鲁西北特委和范筑先闻讯后,立即作了紧急部署,决定将有战斗力的人员和群众全部撤出聊城。14日晨,赵伊坪带领政治部机关人员和政治干部学校师生向聊城西南莘县转移,之后又辗转到冠县,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第—卜支队会合。范筑先等未来得及撤出,被日军围在城内。经过一昼夜激战,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以及700余名守城军民壮烈牺牲。
聊城失陷后,鲁西北的形势日趋严重。中共鲁西北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继续坚持鲁西北平原游击战争,并作好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事进攻的准备。会后,赵伊坪和张维翰一方面抓紧补充部队,另一方面在于部和部队中进行坚持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动员工作,很快稳定了干部及战士的情绪。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共北方局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和鲁西北急剧变化的形势,决定把鲁西北和泰西特委合并,成立鲁西区党委。1939年1月,鲁西区党委在北馆陶成立。张霖之任书记,赵伊坪任秘书长兼统战部长。赵伊坪受鲁西区党委委托起草了一份《在新形势下给鲁西北全体党员的紧急信》,详细阐述了当前的形势与斗,争的任务,以及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意义。这封信发出后,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党员和广大抗日干部,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在敌后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信心。
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党委领导机关随八路军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地区向茌平、博平地区挺进。5 日清晨,部队在高唐琉璃寺一带与日军遭遇。经过一天的激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先遣纵队司令员李聚奎和中共鲁西区党委书记张霖之决定利用黄昏突围转移。部队从琉璃寺寨内突围出来,向许楼方向前进。突然,前方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敌人的骑兵、装甲部队迎面扑来。交战中,赵伊坪中弹负伤坠马落地,不慎丢失眼镜,而他由于高度近视而行动困难.不幸被日军所俘。凶残的敌人把赵伊坪绑在一棵大枣树上,用尽酷刑,百般折磨。赵伊坪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痛斥侵略者的暴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敌人恼羞成怒,将他全身浇上汽油,放火点燃。赵伊坪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中共鲁西区党委领导人和八路军战士得知赵伊坪惨遭敌人杀害的消息,个个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大家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为赵伊坪报仇。在鲁西区党委和八路军先遣纵队领导下,鲁西北广大人民纵横驰骋在鲁西大平原上,筑起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这块神圣的土地,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全国解放后,赵伊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茌平县党组织寻找到赵伊坪的遗骨,连同琉璃寺战斗中一起牺牲的战友,安葬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东头的烈士陵园。1984年郑州烈士陵园举办厂赵伊坪烈士事迹展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为烈士题词.原鲁西北特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赵健民挥笔题写了《念赵伊坪同志》诗一首:
忆昔当年鲁西北,
戎马驰驱战敌伪。
痛君为党勇捐躯,
悲思战友泪沾衣。
对赵伊坪作了高度评价。赵伊坪的老战友熊义吾的三首悼词代表了人民对赵伊坪烈士深切怀念之情:
(一)
中州豪士,巍然特出。
幼攻典籍,采精去粗。
长通马列,信仰贞笃。
出为革命。不畏艰苦、
历经险恶,如茹香薷。
磊落胸怀,侠烈为骨。
高尚其德,风流谈吐。
才智隽拔,卓识突兀。
命笔成丈,龙蛇飞舞。
洋洋洒洒,建瓴高屋。
立志超越,高瞻远瞩。
(二)
民族不幸,日寇侵凌。
烽火连天,兽蹄纵横。
人命倒悬.国脉将倾。
慷慨时艰,敌忾填膺。
豪气冲霄,投笔从戎。
北渡大河,进抵聊城。
帷幄策划,抗战扩兵。
挥戈杀贼,叱咤驰骋。
冒弹直前,凛凛风英。
被俘不屈,壮烈捐生。
忠灵不泯,永贯碧空。
(三)
月凄水寒,薄雾满天。
悼念故友,情怀万千。
忆昔音像,仿如目前。
想见何及,隔断黄泉。
哀哉痛哉,涕泪涟涟。
霹雳一声,乾坤翻转。
旭日东升,妖气尽歼。
神州光复,禹甸咸安。
未竞初赋,后继黾勉。
谨具素枕,遥为君奠。
庶乎可以,含笑长眠。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漯河党史人物传》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