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举:王家山40多村民被日军烧死 如今村子仅剩石碑
赵举老人向大家敬了个军礼
赵举正在题字
中原网讯(记者 殷海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当年苏轼的一首《江城子》是写给亡妻的,但这首词也恰恰适合今天的采访对象——赵举。自17岁被抓进矿厂到参加八路军,再到抗美援朝得胜归来,12年后赵举衣锦还乡,却发现父亲早已病亡。
子欲养而亲不待
赵举是山东省梁山县人,1941年被日军捉劳工到了张家口,由于矿上工作太苦,半个月后,他和七八位工友逃到了宛平城,在那里遇到了八路军宛平县大队,队长问他参不参军,他立即答应了。那年,他17岁,时任通信员,司令员是萧克。
参加八路军后,赵举给远在山东的家人写了封信,告诉父母他已经当兵,劝他们不要挂念。直到抗美援朝结束后,赵举才有机会回家。已经十多年没见,那时父亲已经病故,赵举深切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酸楚。
日军门头沟扫荡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在军事上扫荡,经济上封锁,山口到处都是碉堡,要想经过平地,必须经过敌人的据点。八路军游击队缺医少药、缺粮少食,生活异常艰苦。
“我们那时候生活物资奇缺到什么程度呢,没有盐,就用咸土泡水。到秋收季节,他们就来抢粮。”
1941年底,在北平门头沟的上达摩村,有一次党员干部去开大会了,村子遭到日军偷袭。一位炊事员正在河边洗衣服,突然有一伙敌人从后面的山坡上来了。
“幸好炊事员穿的是便衣,日本人看到他后并没有仔细盘问,临走前给了我们炊事员一脚,然后往上达摩村去了。炊事员一看坏了,他赶紧绕道跑回去打报告。”
很快,一班几个弟兄就和鬼子遭遇上了,当时因为大部分党员都去开会了,留在村子里的只有30多个兵,不是敌人的对手。一班的班长和两名战士均牺牲了。
王家山惨案 全村人被烧死
1942年10月,日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第五次“强化治安运动”,在昌宛地区,采取“并村”行动,在抗日根据地边缘地带制造无人区,割断民众与八路军的联系。王家山村位于日伪据点斋堂以北的北山上,有40余户家。
12月上旬,八路军接到情报说鬼子要去王家山扫荡,部队命令我们去打伏击,可是我们埋伏了一晚上也没见鬼子的身影,天空还下着雪。
第二天上午11点多,有人报告王家山被敌人“洗”了,大家听到后都格外震惊。赵举说,我们埋伏的地点离村子还有30里路,等我们回去后鬼子已经离开,被烧掉的房屋还在冒着烟。
赵举正在讲述抗战故事
“后来听逃出来的人说,敌人是拂晓时进的村,他们将40多个人都赶到一间房子里,一个个问谁是八路军、谁是共产党员。由于没人招供,他们一气之下就把40多个人火烧了。”
据门头沟史料记载,王家山惨案,遇难者42人,内有古稀老人2人、中青年妇女12人,其中怀孕妇女有6人;16岁男孩儿1人、15岁以下孩子27人,其中最小的刚刚满月。17户人家从此绝根断代。制造王家山惨案的日军头目赖野,于1943年在河北省涞水县被八路军击毙。
赵举回忆起这一幕十分心痛,他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当时的状况。前几年,赵举老人去了北京,还想亲自去王家山看一看,结果当地人告诉他,那个村子早没人了,后代都搬下山了,山上只有一块纪念碑。
今年93岁的赵举老人对于养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说年轻人打篮球那种锻炼方式太剧烈了,不长寿。而他的锻炼方式是每天都把所有的穴位按摩一遍,晚饭前还要到公园里走上8圈,天天吃清淡的食物。如今,赵举的老伴已经去世,孩子都不在身边,他也不依靠他们,自己住也自己做。
赵老说,70年前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今年的阅兵是我向往很久的,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应该珍惜和巩固今天胜利的成果,这是子孙后代的责任,只有国强则民才能强。
编辑:殷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