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民间的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

30.09.2016  22:02
  今年4月,由中共信阳市委宣传部和信阳市文广新局重点打造,信阳市艺术中心创作并演出的大型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在本市百花之声大剧院隆重上演。

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的故事取材于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豫南大别山区。全剧以当年投身革命的红军战士王霁初(孙学翔饰)与善唱民歌的茶乡少女桂花(陈淑敏饰)在战火中的生死爱情为主线,讴歌了豫南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文艺为武器同敌人作斗争的战斗历程。《八月桂花开》的传奇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王霁初与桂花以信阳商城民歌《八段锦》为素材,重新作词编曲,使之成为传唱至今的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过程,演绎了一部充满革命理想、激情浪漫、气壮山河的红色传奇故事。可以说,这部在传承、发展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理念下,由本地剧作家、作曲家创作,当地基层文艺院团演出的原创大型民族歌剧的艺术实践和成功上演,不仅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当代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我国当代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诸多的思考。

不可否认,在我国当代众多舞台艺术样式中,歌剧艺术仍未曾达到像戏曲、曲艺、舞蹈等那样融入普通大众的程度。虽然自20世纪以来,几代艺术家为打造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并影响至今,但生活于基层的普通百姓大都只是通过电影、广播对剧中的优秀唱段以歌曲的形式产生的审美接受与记忆,而真正能有条件在剧场身临其境地欣赏并感受到歌剧舞台艺术的则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日益丰富和提升,文化的多元化更促使着人们审美选择的多样化。为此,大型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的推出,填补了河南本土题材民族歌剧创作的空白,其在丰富我国当代基层文化产品结构的样式,为广大百姓提供多样化审美选择的战略举措上,尤其是他们面向大众创作,走进基层普及民族歌剧的文化发展理念,是值得学习和倡导的。

人们常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但音乐是有民族性的。长期以来,在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实践中,关注现实题材、吸收地方民间音乐之精华与风格特征运用于创作,有很多成功作品,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在这些特色浓郁的民族歌剧所产生的大众审美效应和创作经验中,其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执着的民族文化自信与坚守的创作理念,在当代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信阳地处豫南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歌舞之乡。其当地颇具特色的信阳民歌,2006年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信阳还是我国近代史中重要的革命老区和红色根据地,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信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压迫,争取解放,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正是当地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资源、先烈们那铭刻在革命历史中使人难以忘怀的伟大壮举,不但强力催生着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的创作激情,更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文化和精神支撑。

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的编剧和主要曲作者,是当地戏剧与民间音乐研究与创作的资深专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长期的创作经验积累。但歌剧毕竟是具有自身艺术规律与表现形式的舞台艺术,怎样在汲取民间音乐精华的基础上,既尊重歌剧艺术的创作规律与表现特征,又保持浓郁的地域特色,打造一部具有时代风采和贴近大众审美的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剧组可以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该剧的主题音乐采用了当年诞生于信阳的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调,并使之贯穿全剧。为了重现当年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过程,编剧和导演特设置了一场别具特色的重头戏:在温馨的场景中,一号女主角桂花习惯而下意识地哼唱着家乡小调《八段锦》——小小鲤鱼亚红腮,上江游到下江来……那清新的民间音调即刻触动了男主角王霁初的创作灵感,在此启发下,他想着新写的歌词,不由自主地唱出——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歌声由弱渐强、由近至远,由二人的演唱引来众多红军战士的大合唱。一首激情澎湃并迅速唱响大江南北的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这样诞生了。那亲和又充满自信的旋律所迸发的震撼力,不但唤起了人们的红色记忆,更使该剧的红色主题在响彻云霄的歌声中得以升华,加之著名歌唱家陈淑敏与孙学翔精彩的演绎,产生了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该歌剧在运用了常规的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重唱、合唱等表演形式外,为了宣传、传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地方民歌,除前面提到的《八段锦》外,又结合故事的情节与背景,贴切自然地在场景中插入了多首原生态民歌,如三弦弹唱《打商城》,男女声对唱《送郎当红军》,女声独唱《十二月奴发嫁》《放风筝》《薅秧歌》等。这些风格浓郁的传统民歌原汁原味的现场演唱,既在作品中传承、传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优美的乡音乡调,又极大地增强了现场的亲和力。这一独具的创意在民族歌剧新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也更加强化了该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歌剧《八月桂花开》采用了民族声乐与西方管弦乐队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乐队写作中大量复调与层次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了管弦乐队具有的动态变化与交响性的表现力,助推和渲染了人物情感的抒发,提升了该剧的审美品格。

该剧上演以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立即安排到所属各县区演出,听取群众意见,准备下一步的加工提高。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的创作与实践,在如何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基层百姓,尤其是在以新创作品为本地主创与表演人才搭建实践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对探索当代民族歌剧在基层院团的创作与人才培养,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当代发展与普及等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