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最强大脑”为何集体跳槽?
□悦连城
如果给科研人员一个走红的理由,我首先想到的是“发顶刊”“得诺奖”。然而,现实却突然改了剧本——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90多名科研人员辞职”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
有学历、有编制、有地位,本是“高配人生”,为何集体跳槽?一群“最强大脑”的出走,是否另有隐衷?
据媒体报道,此次科研人员大规模辞职的原因有二:一是近两年核能所申请不到大项目,经费短缺;二是院方强制为核能所更换保安,与科研人员产生冲突。
钱,没给到位;心,受委屈了。看来,任何人都难逃马云的“辞职因果律”。
遗憾的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回应称:“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
管理学的“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一家只有200余人的研究所减员近半,如此“伤筋动骨”无论如何都难属“正常”。面对大批“老朋友”的“断舍离”,单位不能老拿“自由流动”当“挡箭牌”,而要在“关怀人才”上有所作为。
周总理请“两弹”科学家们吃肉的故事值得一提。1961年1月5日,4000多名科技工作者被召集到人民大会堂。过了一会儿,周总理来到钱学森和钱三强中间,幽默地对大家说:“吃肉补脑。你们今天的会议主题就是吃肉!”
在经济困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能用朴素的“请吃肉”去暖科研人员的心。如今各种条件大大改善,科研单位又怎能在“尊重人才”上失分呢?
近年来,有关科研人员出走的新闻却屡见不鲜——2017年,清华大学的颜宁因入职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而备受关注;2018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张小平也因跳槽某民营企业被推到风口浪尖;如今,近百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又登上微博热搜……
我愿意相信,科研人员的出走是出于事业发展的需求,都能与“老东家”保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情谊;但我同样有理由怀疑,大规模科研人员出走的背后,有道不尽的辛酸和不便言明的苦楚。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将学术生涯称为“一场鲁莽的赌博”。衷心希望,这群试图突破人类知识边界的智者,能得到应有的报偿与尊重。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