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牵两地 豫哈情谊长 ——河南省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14.08.2017  19:38

  丝绸之路上,河南与哈密,一个在中原腹地、一个是新疆门户,相隔2000多公里,情谊绵延2000多年。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河南对口支援哈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历届主要领导均亲临援疆一线。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产业、民生、文化等领域多点发力,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援疆格局。

  援疆是一段需要用力成就、用心浇灌的征程:7年来,河南安排援疆资金23.2亿元,派遣援疆干部人才1922名,在当地建起了一座座学校、医院和厂房。一亿人的河南大市场,对哈密经济形成有力支撑;两地市县乡村结亲,情谊更加深厚;厚重的中原文化和独特的边疆风情,在交流中交会交融……

  一条丝路牵两地,同心发展情谊长。

  产业援疆打造发展“加速器

  【场景】8月7日,在哈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疆唱歌的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即将投产,公司负责人毛龙正忙着进行设备调试。唱歌的果公司由河南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是我省产业援疆的重点项目。

  “我们现在有了新身份,是唱歌的果公司的正式员工了!”伊州区五堡镇哈密瓜种植户热合曼兴奋地说。以前每到夏季和秋季,全家人要为农产品四处找销路,高产量经常换不来高收益。

  唱歌的果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对哈密的优质哈密瓜、葡萄、红枣等进行精深加工,投产后不仅将加快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也将带动周边200多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最新的一组数据勾勒出2010年以来河南产业援疆取得的成绩:促成签约产业援疆项目100多个,落地实施项目40多个,到位资金约260亿元,产业援疆工作居全疆前列;哈密地区生产总值从130亿元增至近500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7951元,年均增长15.9%;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3177元,年均增长17.3%。哈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居全疆前列。

  如今在哈密,“河南印记”处处可见。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产业,正源源不断地从河南“嫁接”到哈密,在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上拔节生长,硕果满枝。

  这无疑是一种互惠和双赢:哈密的装备制造业正逐渐形成产业链,一些新兴材料产业填补了当地空白,产业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破解。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吸纳了近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与此同时,河南的企业也在哈密找到了资源“蓝海”,拓展了发展空间。

  高架的电力塔线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千里戈壁。这是国家实施“疆电外送”战略的首个特高压输电工程——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长约2210公里,成为连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

  该工程投运3年来,已经向河南送电超过500亿千瓦时,占全疆外送电量的近九成,成为推动哈密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民生援疆叩开百姓“幸福门

  【场景】“河南的医疗专家帮我捡回了这条命!”回忆起一个月前自己经历的生死考验,哈萨克族妇女卡瓦汗·木沙连声说“像做了一场梦”。

  卡瓦汗是哈密市沁城乡小堡村村民,她被公牛顶伤后出现并发症,病情危重,被送到哈密市中心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疆医疗专家杜玉明和哈密市中心医院的大夫会诊,一起制订了详尽的抢救治疗方案。十几天后,卡瓦汗康复出院。

  “援疆医疗疑难危重病例大会诊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医疗质量,为百姓健康提供保障,也为哈密培养了高素质医学人才。”杜玉明说。

  对口援疆,民生先行。河南将90%的援疆资金用在了改善民生上。

  兴建安居房,缓解“居住难”。“十二五”以来,我省援建“富民安居”房、“游牧民定居”房4.02万套,“十三五”期间计划再建近万套,让游牧民住上舒心房。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55岁的马汗·塔合曼搬进安居房后,把羊交给别人代牧,自己开起了饭馆和商店,一家人不用再经受风吹日晒,收入也翻番。

  组团来援疆,缓解“看病难”。“十二五”期间,河南在哈密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4个,先后选派103名医疗干部、340名卫生专家和87名名医援疆,助力哈密医疗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修建新校舍,缓解“上学难”。先后实施了教育援疆项目23个,新建幼儿园25所,新增双语教学班402个,实现了哈密乡镇学前“双语”教学全覆盖。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学校组建了“河南援疆实验班”,我省先后选派了40名优秀教师到红星高级中学支教。

  1.1万名各族中小学生用上了新校舍,10.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所有乡镇实现村(社区)卫生院、卫生室全覆盖……一再加长的“民生账单”,提升着边疆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彰显着河南民生援疆的大爱情怀。

  文化援疆搭建群众“连心桥

  【场景】“这只瑞兽葡萄纹铜镜太精美了,真让人大开眼界!”这几天,哈密市博物馆成了市民范亚丽留恋不已的地方。

  7月20日,“丝路唐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在哈密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展出的唐三彩、金银铜器等,生动体现了千年丝路上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交流的繁盛。

  民相亲缘于心相通,文化援疆、情感援疆一直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豫哈两地根连心牵。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数万名河南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屯垦边疆。“我是哈密人,也是‘疆二代’,我的祖籍在河南!”在哈密,不时能听到当地人这样说。

  如何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输送到哈密,增进两地群众的认同度、亲近感?河南援疆干部持续进行探索。

  豫剧、钧瓷、汴绣以及品牌电视节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河南文化名家、名品来到哈密,用厚重的中原文化润泽边陲。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也在哈密得到弘扬。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哈密市委党校、兵团第十三师党校实现了结对共建,拓展了哈密干部人才培养方式。

  濮阳市和伊吾县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登封老井村和哈密一棵树村、濮阳县西辛庄村和哈密头道沟村结成了亲戚,两地人民在往来合作中心意相通,情感交融。

  哈密市回城乡建国清真寺伊玛目艾合买提·赛都拉3年前曾到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参加培训,感受颇深,“学会汉语,在两地文化交集中,找到中华文化之根这个最大公约数,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7年来,河南用心援疆、真情援疆、精准援疆,在天山南北,在大漠戈壁,谱写了气势恢宏的历史华章。如今,接过援疆“接力棒”,河南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在忠诚担当中,在无私奉献中,正续写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交融新篇章!(记者 阙爱民 李卫华 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