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自如看调控(新常态 新亮点)——年中经济形势述评(下)
制图:张芳曼 |
又到中流击水时。
当时间定格在6月的最后一天,人们惊喜地发现,中国经济最终“有惊无险”,描绘出稳中有进的上扬曲线。
稳中有进,靠“无形之手”释放发展能量,也靠“有形之手”调节发展节奏。如今,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完善,逐渐形成了调控新“力学”:
——处变不惊,调控定力更强。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区间调控,告别“经济一多云就要强刺激”的思维定势,在喧嚣中保持了可贵的定力。
——定向施策,调控发力更准。不搞“漫灌”,而是搞“喷灌”“滴灌”。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定向调控。
——远近结合,调控效力更久。选择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
——标本兼治,调控动力更足。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宏观调控向改革要动力,助经济添活力。
展望下半年,既有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回升的动力,也有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但动力大于压力。总体看,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会高于上半年,全年有望实现7.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下半年,宏观调控应怎样“弹好钢琴”?战略上,应适应“新常态”,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
战术上,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将“连续稳定”和“预调微调”相结合;将“巩固调控”和“创新调控”相结合;将“出台政策”和“落实政策”相结合。
今年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已经鸣哨。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运筹帷幄,有市场主体的活力迸发,中国经济必将奋力拼搏、再创佳绩。
到中流击水时。
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多、市场预期波动不稳等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打好了表现不俗的“上半场”。
下半年,坚持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继续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迎来勇夺佳绩的“下半场”。
善谋善为,调控日趋成熟
上半年也曾是一个令人紧张的“上半场”:
4月份,一季度经济指标集中发布。货运量、用电量、进出口额等多项指标让人身上一凛,顿觉乍暖还寒。一时间,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四起,呼吁经济刺激的声音也不少。
然而,当时间定格在6月的最后一天,人们惊喜地发现,中国经济最终“有惊无险”,描绘出稳中有进的上扬曲线。
稳中有进,靠“无形之手”释放发展能量,也靠“有形之手”调节发展节奏。如今,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完善,逐渐形成了调控新“力学”:
——处变不惊,调控定力更强。
在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区间调控,告别“经济一多云就要强刺激”的思维定势,在复杂形势中保持了可贵的定力。
保持定力,不为亦是有为。一季度经济波动是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的正常表现,并没有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稳增长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某个数字,而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只要能保证充分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一季度,我国就业稳中向好、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看清了这些速度背后更为重要的东西,就不会去计较GDP小数点之后的数字变化。而不启动强刺激政策,既能防止过度使用“激素”留下“后遗症”,又能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获得更大空间。
——定向施策,调控发力更准。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矛盾问题的主要方面往往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如此背景下,再用“大水漫灌”式调控,精准度不够,成效自然打折,对房价过高等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疗效甚至会起反效。
不搞“漫灌”,而是搞“喷灌”“滴灌”。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定向调控,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从加快棚改,让亿万百姓早日“出棚进楼”,到14条铁路集中开工,中西部地区成为“主工地”,从对服务业定向减税,到对“三农”、小微企业定向降准,定向调控点准了发展潜力和发展阻力的穴位,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远近结合,调控效力更久。
“选择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是上半年宏观调控的又一亮点”,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拘泥于短期经济走势,而是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统筹考虑,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有效衔接。宏观政策告别了过去“在经济增速和物价起落之间,一会儿减少投资、紧缩信贷‘踩刹车’,一会儿加大投资、放松信贷‘踩油门’”的单一需求管理,在完善需求管理的同时,引入了重视释放经济增长源泉的供给管理,以挖掘中国经济的长期动力。
——标本兼治,调控动力更足。
越是挑战多、困难大的时候,越是要下好改革先手棋。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向改革要动力,助经济添活力。从减少行政审批、简化企业工商注册程序到压缩政府“三公经费”,从扩展“营改增”的行业覆盖面到推进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无不折射出寓调控于改革的全局协调和长远追求。
缓中趋稳,动力大于压力
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方能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展望下半年,既有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回升的动力,也有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但动力大于压力。
从有利条件看,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改革红利正在释放。今年3月1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实施,短短几个月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3月至6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440.06万户,同比增长20.48%,注册资本(金)7.22万亿元,同比增长54.37%。“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改革红利将在下半年更多呈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调控效应陆续显现。上半年定向调控的政策大多在5、6月份推出,这些政策的作用将在下半年集中体现。
速度容忍度有望提高。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70%以上,下半年就业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从而为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不利因素看,“三期叠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结构调整的阵痛在传统行业依然存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和影子银行等领域的财政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会高于上半年,全年有望实现7.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范剑平分析,二季度投资需求在相对低的平台上走势平稳,6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明显加快,预示着下半年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有了一定基础;消费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大众消费担当主角,消费市场涌现出网络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亮点;外贸方面,5、6月份进出口增速的增幅逐月扩大,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形成合力,出口向好趋势将更加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两驾加快速度、一驾平稳前行,经济增速自然会有所加快。”
平常心态,加强改善调控
下半年,宏观调控应怎样“弹好钢琴”?
战略上,应保持平常心态。
时下,中国经济已出现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等为特征的“新常态”。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全面小康仅需7.2%的年均增速等因素存在,我们“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而将进入中高速增长的轨道;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将逐步优化、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我们要适应‘新常态’,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不必纠结于增速是7.4%还是7.5%,而应腾出手来办大事,把更多精力放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上,加大提质增效的步伐”,潘建成说。
战术上,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
——要将“连续稳定”和“预调微调”相结合。既要坚定信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预调微调,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要将“巩固调控”和“创新调控”相结合。对上半年宏观调控的好经验、好做法应加以巩固,对下半年宏观调控方式的新探索、新创造也不应止步,从而使宏观调控更好地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将“出台政策”和“落实政策”相结合。“落实好已有政策,与出台新政策同等重要”,范剑平说,应当打通政策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坚决反对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等弊端,决不允许“走过场”;同时,对于政策实施效果,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确实出现政策“水土不服”,也应及时调整完善。
今年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已经鸣哨。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运筹帷幄,有市场主体的活力迸发,中国经济必将奋力拼搏、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