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文物大案中警醒了

02.06.2015  21:44

据新华社报道,历时9个月的“11·26”文物大案日前成功告破,这起被称为“共和国涉文物第一大案”的案件,不管从涉案人数、追缴文物数量还是涉案金额,都创下了多项历史之最,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75人,摧毁盗墓、倒卖文物犯罪团伙10个,追缴文物1168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5件套。

一连串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然而该案带给人们的警醒远非如此。在公安部门公布的案件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趋势:作案者已不是单个团伙,而是成员组成有序而严密,各个环节丝丝入扣。面对发展如此迅速的文物犯罪团伙,反观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管理存在的诸多漏洞,不得不令人为文物安全捏一把汗。

其实,文物犯罪的温床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近些年收藏热不断升温,不少人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从事文物盗掘,再加上文物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一些文物贩子打着收藏的幌子为文物犯罪分子提供便利。由此来看,盗墓、转运、收藏、倒卖一条龙的形成可谓“水到渠成”。

该案的告破凸显了目前我国文物盗掘团伙的大部分特征:10个团伙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团伙内部组织严密,头目及手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伙间又相互依靠、互为利用。成员构成中,有不用罗盘仪就能定位古墓的高手,也有靠探测仪屡屡得手的好手,还有隐蔽在文物部门内部的“线人”时刻上演着“无间道”。盗掘后销赃迅速,作案人员不少有文物收藏证,并与多名文物贩子保持长期联系,形成非法文物交易链条。

面对如此复杂而又庞大的作案网络,我们急需好好反思:如何透过大案弥补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的漏洞,因为我们再不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文物盗掘只会按下葫芦又起瓢、继续蔓延。

笔者以为,首先,各级政府应将文物保护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其次,管理体制方面需要查漏补缺、不为犯罪分子留下见缝插针的机会。再次,文物交易市场急需整顿,销赃路径的查堵会使盗掘者无处脱手,从而使盗掘行为有所收敛。最后,应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大潮中,使犯罪分子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