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降42.7%
虽然已经不再具体负责财务工作,可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管曹芳芳,还是对自己的老本行门儿清,她最牵挂的就是亲自参与的“营改增”试点执行一年多来究竟给企业带来了多大变化。和华胜天成一样,本市34.9万户试点企业,都非常关心各自的“营改增”效果。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北京市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营改增”试点改革。“营改增”试点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交通运输,文化、体育、娱乐业,邮政电信等多个领域。
截至2014年4月底,本市营改增总减税379亿元,试点改革企业税负下降42.7%。更为关键的是,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被贯通,降低了企业生产设备采购成本,激励企业设备升级和科技创新。同时,更多的制造业企业选择增加试点服务采购,2013年,新办试点企业纳税人8.2万户。
“‘营改增’以后,我们企业的税负至少下降了一个点。”对于这家主攻大数据整合业务的科技型企业来说,“一个点”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企业每年可以少缴税上千万元,占到企业年利税总额的20%左右,省下来的钱,可以直接补充研发投入,占到了当年研发费用的近10%。”曹芳芳说。
干财务出身的曹芳芳算了一笔账:在“营改增”之前,如果企业成功揽下合同额1000万元的软件工程,各项成本800万元,需要按照1000万元为基数,按照5%的税率全额缴纳营业税,即50万元。“营改增”政策执行以后,企业只需为商品、劳务“增值”部分即200万元缴税,假设进销项都按6%的新税率计算,约缴纳12万元税款,相当于“节省”了38万元。这部分资金,企业可以用于研发扩大再生产。而2012年一年,华胜天成的营业额超过50亿元。
在很多企业看来,除了“省钱”,“营改增”的另一大利好是“省事”。
“什么业务该走营业税,什么业务得走增值税,以前企业在签合同时必须先算清楚,不然就会多缴税。为了合理规划缴税,有些企业甚至要求对方出具相应税种的发票,相对增加了对方的交易成本。”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绝大部分试点企业反映,参与试点改革对于企业财务核算、票据管理、采购、销售以及业务支撑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运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提升,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等各部门衔接配合更加紧密。
和华胜天成一样的减税企业,已经成为“营改增”之后的主流。随着试点改革的推进,新办试点企业不断增加。2013年,本市新办试点企业纳税人8.2万户,主要集中在研发与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分别为3.1万户、2.5万户、1.8万户,三个行业占全部新办试点企业的90.6%,地区优势产业呈现集聚效应。截至2014年4月底,试点改革户数达到34.9万户。
试点改革实施以来,市财政局共组织多场专题座谈会,调查重点企业近百家,逐月跟踪试点企业税负变化,并在2013年对1.06万户规模以上试点企业进行统计监测:当年,这些营改增试点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5353.9亿元,同比增长11.6%,高于非试点单位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587.3亿元,同比增长19.6%,高于非试点单位3.6个百分点;营改增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86.6万人,同比增长4.4%,高于非试点单位4.9个百分点。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营改增”试点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试点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劳务和货物重复征税的问题,为二、三产业实现专业化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税制环境,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剥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