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去年止付11.09亿元 这十类诈骗手法最多
原标题:河南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去年止付11.09亿元 当心!这十类诈骗手法最多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邵可强
我省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毫不手软,据省公安厅统计,河南警方2018年共抓获此类犯罪嫌疑人14861人,共止付涉案资金11.09亿元。1月16日,大河报记者从省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了解到,根据梳理多发的案例,发现10类诈骗手法在我省最多,岁末年初,提醒群众擦亮眼,谨防上当受骗。
【数据】去年河南止付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资金11.09亿元
2018年省反诈中心组织各地以“雷霆”行动为载体,接连发起8次“雷霆”反诈集群战役,开启我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新模式,破案7000余起,刑拘犯罪嫌疑人3000余名。
据统计,2018年全省共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14861人,同比上升4.42%,止付涉案资金11.09亿元,同比上升119.05%,冻结涉案资金15.05亿元,同比上升76.39%。
【梳理】我省高发多发的十类诈骗手法
●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此类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
●兼职刷单刷信誉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QQ群、微信、网页、论坛等渠道发布“足不出户,日赚千元”“无本创业,工资日结”等赚眼球的广告语,以给网店刷单提高商家信誉的方式,指定受害人在某网络平台上购买指定的物品,交易成功后会承诺将本金和相关奖励一同返还给受害人,由此受害人可以轻松快速得到高额的回报,诈骗分子继续诱骗受害人投入资金刷单,最后并不按事先约定返还本金和报酬,直到受害人意识到被骗报警。
●冒充熟人(朋友、领导)诈骗
该类诈骗中,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途径得到熟人的相关信息,后冒充熟人的微信号、QQ号(通过采用相同网名、头像等),向受害人提出紧急用钱的理由,并不断催促,使受害人向犯罪分子转款。
●贷款办卡类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一些群众想做无抵押贷款并且想快速拿到钱的心理,诱导群众上当。取得群众的信任之后,不法分子又以“保证金”、做“资金流水”等说辞要求群众转账,达到诈骗财物的目的。
●冒充军警诈骗
诈骗分子自称武警、消防等工作人员与受害人取得联系,谎称单位需要采购。最关键是要买其他军需用品。诈骗分子提供所谓“供应商”号码,让受害人自行与厂商联系。“供应商”与受害人“谈妥”后,提供账号以供转账。受害人与厂商联系并付款后,如果还未发现上当,骗子便提出其他物资需求,以更大利润引诱受害者再次上当。钱一到手,“军官”“供应商”通通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冒充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自称购物电商平台客服,通过拨打电话方式,告之受害人购买产品有质量问题,后以协商数倍退款金额作赔偿为由,加受害人为微信好友,谎称“蚂蚁借呗”借款后系统会自动扣除,将受害人“借呗”钱款转移。
●网络购物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互联网发布虚假廉价商品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则要求先垫付“预付金”“手续费”“托运费”等,并通过银行ATM机骗得钱财。
●投资理财类诈骗
此类骗局通常标榜具有海外背景,从事的行业能赚取巨额利润,投资者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尝到甜头,继续追加投资后,将血本无归。
●网上交友诈骗
此类犯罪指犯罪嫌疑人在百合网、珍爱网等征婚交友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发布信息,把自己打扮成单身的优质男女,与对其有意思的人员长期聊天,获取信任后以各种理由向受害人要钱。
●网络招工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诱骗受害人(以年轻人居多)上钩,待受害人向诈骗分子询问时,诈骗分子以“中介费”“劳务费”“保证金”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先交钱,随后再给受害人介绍工作。当受害人向对方转账后,对方立刻消失。
【责任编辑:张怡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