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药品不良反应 消费者勿“中招”
在2013年中,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比2012年增长9%。在上万字的报告中,中药注射剂、中成药口服制剂、老年患者用药、心血管类药品等使用问题较为突出。怎样去理解所谓的药品不良反应呢?患者选药购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为了规避种种偶然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为了衡量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普遍程度,一般药品说明书中都会对各种不良反应进行细致的按频率分类。绝大多数药物的频率分类如下所示:
非常常见:指该不良反应发生率>10%,一般此类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发生率会非常高,与药物的相关性往往也较高;
常见:指该不良反应发生率>1%且<10%,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与药物的相关性较“非常常见”略低;
少见(有时也被称为“不常见”):指该不良反应发生率>0.1%且<1%,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但若服用此药的人群庞大(如该药用于治疗流感、高血压等常见病),实际上依然会有很多患者“中招”;
罕见:指该不良反应发生率>0.01%且<0.1%(有的药品说明书中也定义为<0.1%),此类不良反应很少发生,且和药物的相关性很弱;
非常罕见:指该不良反应发生率<0.01%,并包括某些个案报道,此类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关性非常弱,发生率更是非常之低,不过也有某些“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确是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
许多消费者十分担心不良反应带来的身体损害,但专家提醒,在对待不良反应的问题上,消费者应该理性对待,不应该因为药品的不良反应就不进行相关服用。理性看待数据,要清楚地了解不良反应数据和实际不良反应并非总是有关,不要将说明书中记载的“罕见”、“非常罕见”级别不良反应的影响扩大化,也不要对任何记载的不良反应掉以轻心;
39健康网编辑提醒,药品的副作用程度较轻,如果有的人副作用程度很重,就要考虑改用别的药。患者初次服用某种药品,一般要从较低剂量开始,服用后仔细注意疗效怎样,有没有副作用;如副作用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剂量,但不能超过最大治疗剂量。增加剂量后更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