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集资诈骗等9项罪名可免死

28.10.2014  09:00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2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将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等六项草案内容。其中,最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取消9项死刑罪名。

看看此次会议将审议哪些草案

行政诉讼法

修正案草案

●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产生的争议纳入行政诉讼

有些常委会委员、代表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实践中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的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产生的争议,不同于一般民事争议,应当纳入行政诉讼解决。因此,草案将上述两种协议纳入受案范围,并增加了相应的判决形式。

反间谍法草案

●反间谍法明确界定间谍行为

“反间谍法草案”对间谍行为作出了明确定义,即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下列行为: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为间谍组织招募人员的;窃取、刺探、收买或者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的;进行其他间谍活动的。

刑法修正案(九)

草案

●网传虚假险情、疫情、警情、灾情拟入刑

除了拟取消9项死刑罪名外,“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新增多项措施严厉惩处各类网络犯罪。其中拟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灾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可判刑

另外,还拟增加规定:“未经公民本人同意,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反恐怖主义法

草案

●拟建立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

“反恐怖主义法草案”对有关工作体制机制责任和安全防范、情报信息、应对处置等手段措施做了规定,是一部包括权力与责任、实体与程序的专门性法律。

在情报信息方面,草案拟规定建立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和跨部门情报信息运行机制,统筹有关情报信息工作。在应对处置方面,草案规定了建立健全恐怖事件应对处置预案体系,明确了指挥长负责制和先期指挥权,详细规定了可以采取的各种应对处置措施。

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

●拟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7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拟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而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草案

●除随父母姓外,公民可选其他姓氏

“民法”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而“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长期以来两者存在“打架”之嫌。此次的解释草案明确:中国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同时有正当理由的也可选取其他姓氏。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