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亲植“触奸柏”

19.06.2014  09:47

 

北京的孔庙位于安定门内的国子监街路北,其西边毗临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北京的孔庙内古柏森森,庙内有古柏百余棵,最著名的要数“触奸柏(除奸柏)”了。相传,此树为宋元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许衡所植。许衡,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触奸柏”巍然屹立在大成殿的西侧,高约20米,树围5米之余,枝叶繁茂,茁壮挺拔。“触奸柏”编号为“古树A00922”,树下立着一块“触奸柏”的说明牌,上面写着:这棵古柏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至今已近700年。明代奸相严嵩一次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官帽。后人就说此树有知,可辨忠奸,就称它为“触奸柏”或“除奸柏”。

    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奸相严嵩代替皇帝来孔庙祭孔。严嵩率百官来到孔庙,此时他仿佛就是皇帝似的,大摇大摆地走着。当他走到大成殿前的一棵古柏旁时,一不留神,乌纱帽被古柏的一个大枝掀掉了。代替皇帝祭孔,掉了乌纱帽,这可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也是对孔圣人的不恭,吓得他也不敢发作,捡起帽子慌忙戴上。此事传开,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就叫它“除奸柏”。又相传到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也是代替皇帝来孔庙祭孔,走到“除奸柏”旁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从树上掉下的一个大枝正巧打中魏忠贤的头。从此人们又称此柏为“触奸柏”。

    有关许衡手植古柏的记载,由来已久。《元史·顺帝本纪》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1年)冬十月甲申朔,甘露降于国子监大成殿前柏木。”这说明元国子监大成殿前的确植有柏树。明代万历年间,学者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中有“彝伦堂(彝伦堂元代名为崇文阁,在国子监内,明代永乐年间改名为彝伦堂)前古柏是元儒许衡手植”之句。清代康熙年间任国子监祭酒的吴苑其诗《古柏行》中就有“许公手植非无疑”一句。诗中还赞曰:“一株参天势更奇,郁蟠元气何淋漓”,这“一株参天”指的就是“除奸柏”。清钦定国子监志中有“大成殿下西南古柏一株,相传为许衡手植”。在《宸垣识略》(清康熙年间成书,是记载北京史地沿革和名胜古迹的书籍)中记“国子监古柏,元祭酒许衡植”。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汗国正式改国号为元朝。许衡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蒙古要想一统华夏,就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也就是让元朝“行汉法”。忽必烈采纳了许衡的建议,决定开设太学。元世祖就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主领教事,元世祖亲自选择蒙古子弟到国子监深造。当时所选的弟子大都年龄尚小,“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元史·许衡传》)许衡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许衡不愧是元代著名的教育家。至元十年(1273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衡请还怀(即今焦作)”。依史料所载,许衡只当了3年的国子监祭酒,“触奸柏”应是此时所植,那么,“触奸柏”的树龄应为近740年为宜,而非上述牌子上所言“近700年”。

    一棵古柏之所以被人格化和形象化了,主要是寄托着人们的爱憎。沧桑古柏巍峨挺拔,供后人瞻仰凭吊。

    上图 “触奸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