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大讲堂”黄旦:媒介再理解——基于当前传播状况的思考

02.07.2018  18:11

6月29日上午,“至善大讲堂”第十六讲在明伦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楼东报告厅开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旦作了《媒介再理解:基于当前传播状况的思考》的报告。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关负责人出席报告会。报告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徐书耀主持。

黄旦从传播现状谈起,为大家介绍了新闻业的业态和新闻传播的状态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发生的巨大变革,并就“如何理解媒体”、“当前传播的新形态”两个问题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当前传播状况的思考。他通过对以往的媒介和新媒介分别进行阐述,带领大家去重新理解媒介以及新媒介的全“”之处。黄旦表示,媒介不再是“工具论”中目的的手段,征服外界以实现人的意图,或者“能力论”中人的一种行动能力,它应当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制度、组织的机器来运作实践活动,通过连接、组合、感知和体验以及生成与转化来占据关系中介中功能性的位置,并以口头、印刷和电子三种方式来构成新的信息方式。

对于“当前传播的新形态”这个问题,黄旦通过探讨不同媒介引发的不同传播方式进行了相关阐释,并由此得出大众媒介类似于“农耕主义”,意在将变动的社会固着为点,移动数字媒介类似“游牧主义”传统,暂时地固着是为了不断移动的结论。黄旦表示,大众媒介的“标准化”传播与移动数字媒介的“千手观音式”的共享性传播,都体现出媒介的“实践性”特点。他总结到,媒介即实践,移动信息,媒介际性即存在。在随后的互动环节,黄旦对大家提出的“媒介环境局限性如何思考”“当前的媒体教育该如何改革创新”“如何认识数字媒体对传播教育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徐书耀在总结时表示,黄旦教授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以及深入浅出的传授方式,强化了我们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引导我们在预设清晰的前提下,多角度探讨如何看待新媒介、如何从新的角度理解媒介等问题,从而深入了解大众媒介和移动数字媒介在传播方式以及特性方面存在的异同。另外,这场《媒介再理解》的文化传播盛宴,也为现场师生对媒介的再思考和当前传播新形态的再思考提供了新的启迪和帮助。

河南大学“至善大讲堂”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遵循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开放性的原则,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演讲、作报告,面向全校研究生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代表作品:《新闻传播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