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果农的贴心人——记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李华玲

28.05.2014  10:16

站在猕猴桃田里,李华玲嘴角上泛起笑容。(资料图片)

  5月27日,上午9时,天气晴朗,西峡县猕猴桃办原主任李华玲登上了县城开往五里桥镇的公交车,头戴一顶草帽,一副农家妇人打扮。

  一如19年来每一个平凡的一天,李华玲将赶赴乡村,赶赴猕猴桃田,那里有等待她解疑答惑的农民朋友,那里是她的战场,那里是她的舞台。

  “李大姐来了!”上午11时,五里桥镇黄狮村的村民围了上来。站在猕猴桃田里,一路上话语不多的李华玲,嘴角上泛起笑容,双眼有了神采,声音也清亮了起来。

  还是那样的行程,还是那样的打扮,还是那样朴实的群众,还是那样专注的李大姐,19年了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

  然而,不知不觉中,从无到有,皱纹爬满了额头与眼角。

  不知不觉中,从无到有,鹳河两岸形成了百公里猕猴桃长廊。

  不知不觉中,当年的青年果农已经抱上了孙子,盖起了洋楼。

   “干部说得对,说得有用,群众才会信你;有真本事,老百姓才会服你

  写空千根笔芯,记满百本笔记,李华玲就是西峡猕猴桃的“活辞典

  时光回溯到2013年9月3日。

  那天上午,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到西峡县调研,所到之处发现很多种植户口中经常挂着“李大姐”。

  时任西峡县委书记摆向阳介绍说:“这是县猕猴桃办的李华玲主任,抓猕猴桃多年,是个功臣。

  穆为民见到了这位其貌不扬、衣着土气的中年妇女,她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对当地猕猴桃田的熟悉,令市委书记瞩目。

  穆为民问李华玲:“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学林的吧?很专业啊。

  李华玲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没上过学,都是自学的。”旁边有人说:“她爱学习,光笔记本就记了好多。

  调研结束,穆为民要看李华玲的笔记,工作人员拎过来整整两个布袋。

  穆为民小心翼翼地翻看着,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本子,写得密密麻麻,有报纸剪贴、专家讲课、领导讲话、管理技术、基地数字……他一边看一边感慨,除了赞叹,还有感动,他喊来其他市县同志都来阅读华玲的笔记。

  这一摞摞密密麻麻的笔记,不仅有全县猕猴桃每年发展的详细情况,更有猕猴桃修剪、施肥、授粉、套袋、采摘等技术要领,有全世界、全国猕猴桃发展的最新动态,有猕猴桃贸易公司、客商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有各地猕猴桃专家研究成果的详细记录……简直就是一部关于猕猴桃的百科全书。

  在李华玲的办公室,记者看到窗台上放着一大把空笔芯。

  县桃办的刘小玉说:“这是李大姐做笔记一年用废的,之所以没扔掉,是留着给猕猴桃测糖时扎孔用的。

  同事说,李大姐不怎么会用电脑,做笔记都是手写,这些年用掉的笔芯得有上千根,记下的笔记有上百本。

  李华玲跟猕猴桃的结缘,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

  地处伏牛山南麓的西峡县,是世界上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也是猕猴桃的原产地,山上有40万亩野生猕猴桃资源,人工种植猕猴桃却一直没能发展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县里看准市场,确定了在当地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方向。

  1995年夏天,时任丹水镇副镇长的李华玲,分管林果业。别的乡镇都还在观望,一贯雷厉风行的李华玲却二话不说,挽起袖子,要建全县第一个猕猴桃种植示范园。

  李华玲没上过大学,没学过林果,对猕猴桃是个外行。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她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充电。无论是做副镇长时还是后来到桃办工作,近二十年从未间断。

  每个双休日都是她的实验时间,坐车到猕猴桃园做各种品种的实验:各品种发芽期和开花授粉时间的观察记录、不同纸袋对果子颜色的影响、不同施肥品种和不同采摘期对果味的影响……从早晨5点下地一直干到天黑,常常顾不上吃饭。多年下来,仅记录实用技术的笔记就有70多本、数十万字之多。

  每天夜晚都是她的学习时间,自学各种版本的《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猕猴桃栽培实用书籍。

  李华玲的丈夫陈继定说,经常睡觉时看她在看书,半夜醒来看她在做笔记,天都亮了还在那忙活,忍无可忍时就大喊一声:“博士,天都亮了!

  有人问李华玲,无论是副镇长还是桃办副主任、主任,都是干部,作指导就行了,学那么深干吗?

  李华玲说:“干部说得对,说得有用,群众才会信你;有真本事,老百姓才会服你。

  在五里桥镇黄狮村,猕猴桃种植户王志强说,刚种猕猴桃的那几年,每到授粉、疏蕾等关键时期,李大姐三天两头来指导,那真是手把手地教啊,比方哪个枝儿、哪个芽儿,距离多远,她是拿着尺子给我们说。后来她工作忙,来的少了,但只要有困难,给她打电话,她一定会想办法帮助解决。

  在西峡采访的几天里,记者所到的丹水、阳城、丁河、五里桥、重阳等乡镇,无论是种植基地的农户、猕猴桃合作社的社员还是猕猴桃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提起李华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就是西峡猕猴桃的‘活辞典’……

   群众工作没那么难做,只要掏心窝子,任何难题都能化解

  19年如一日,她骑自行车甚至是徒步踏遍了西峡的山山岭岭,帮群众培育一地“摇钱树

  李华玲深深记得,1995年县里号召大家种猕猴桃时,群众抵触情绪大得很,对来做工作的镇干部很不客气。

  袁店村当时有100多户村民,李华玲和镇果办的李新华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不落地做工作,反复讲种猕猴桃的前景、算种猕猴桃的经济账:

  “猕猴桃营养价值高,城里人喜欢吃,卖价好。一亩园十亩田,种一亩猕猴桃见的钱,贴住你种10亩麦。全部买成麦子的话,能从地这头儿铺到地那头儿……

  后来,李华玲还托人从外地买来关于猕猴桃种植的录像带,驮着自己家的电视,到村民家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再后来组织大家赴陕西猕猴桃产地周至县考察,让村民们了解信息、开阔眼界。

  袁店村村民袁国显说,俺爹是个老犟筋,威胁说谁让种猕猴桃就打断谁的腿,后来索性锁上门,不见面了。

  “李华玲不依不饶,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来,一次不行来两次,不管俺爹咋说咋骂脸咋难看,只管二叔长、二叔短地喊,天天来动员,弄得俺妈俺奶都不好意思了,最后全家合伙劝俺爹把种地合同签下来算了。

  就这样,从夏到秋,每天都是黎明出门,半夜才推着自行车摸黑回家,李华玲已经不记得自己跨过多少沟沟壑壑,也数不清在各个村之间穿梭了多少回,只记得鞋都穿烂七八双……不到一年时间,袁店、南湾、西湾、王岗等9个行政村的1200多户村民先后和镇里签下了1600亩的猕猴桃种植合同。

  县里领导得知这个消息,惊呆了,连连感叹“神速”。李华玲憨厚一笑说:“其实,群众工作没那么难做,只要掏心窝子,任何难题都能化解!

  县猕猴桃生产办副主任薛莹说,只要县里不开会,李大姐都要下乡。

  李华玲常说,猕猴桃管护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细致活儿,每个月的管护都不一样,必须亲自去督促、检查、指导、培训,要不睡觉都不香……

  10.5万亩猕猴桃基地分布在15个乡镇的200多个村村寨寨,光是专业村就有50多个,她把桃办的人分成四支小分队,按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要求每个月必须跑完一遍。

  早些年交通不便,李华玲就骑自行车甚至是徒步踏遍了西峡的山山岭岭。

  建园过程中,她带着工具,挨家挨户测量登记。

  关键时期,她常常是凌晨起床,到田间地头一块地一块地察看,谁家的地缺墒了,谁家该施肥了,谁家的果树该授粉了,她都了如指掌,及时督促果农一一落实。

  对群众急需的猕猴桃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她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果农需要时,她早叫早到、晚叫晚到,随叫随到、不请自到。

  2001年担任桃办主任后,平时事务繁忙,李华玲就利用周六周日下基地。

  薛莹说,李大姐一般都是早上7点出发,按照事先排好的路线,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特别是伏天,田里高温炙热,天上连个鸟都没有,她中午也不休息,戴上草帽,就又上地了,年轻人都感觉支持不住,但李大姐似乎不知疲惫,依然认真、仔细。50多岁的人了,你哪里能看得出!

  当地老百姓都还清楚地记得,在猕猴桃基地建设初期,苗源极缺。

  当打听到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大山深处有优良海沃德种苗时,李华玲兴奋得像个孩子,连夜坐上南下的火车。

  在通往苗圃的路上,由于山高坡陡还有水库相隔,无法通车,她硬是在崎岖不平的山路和稻田堰埂上步行30多里,现挖现购了5万株优质海沃德种苗,连夜返回。

  鞋底跑掉了,双脚打起了血泡。当地育苗户感动地说:“还没有见过像你们恁吃苦、恁下力办事的干部!

  为防止时间长苗木失水,走一程,就要找水往苗木根上泼一次。村民袁群英回忆说:“那苗纯正,拿回来支楞楞地,我记得是两块五一棵,俺们家种了两亩,全活了。

  那年冷得早,李华玲去的时候还穿着一双单鞋,加上白天黑夜地赶活赶路,把脚给冻了,以后每到冬天,左脚小脚趾都没有感觉。

  1995年底,西峡县第一个猕猴桃示范园区在丹水镇建成。此后几年,李华玲将全镇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迅速推进到7000亩。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等都曾视察过丹水的猕猴桃示范园。

  “当年,一部分人把地租给别人,自己去南方打工,后来听说种猕猴桃收入高,纷纷回家种植猕猴桃。”时任丹水镇英湾村村委会主任陈德富说,“现在家家都种猕猴桃,户户都住小洋楼。很多群众都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车。光俺村40多万元的大挂运输车就有10多辆,平时经营果园,闲暇时还可以跑车挣钱。

  袁国显他爹拉着李华玲的手说:“闺女,过去谁见过存折啥号样儿,我要是不种猕猴桃,现在非把肠子悔青不行。

   心里装着群众,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儿

  有人形象地称她为“李膏药”,目光时刻锁定大客商,一旦“”上,甩都甩不掉

  发展猕猴桃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致富,把枝头沉甸甸的猕猴桃变成真金白银装进农民的口袋。

  这些年,除了推动农户实行标准化种植、无公害种植,使西峡猕猴桃具有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外,李华玲琢磨的另一项大事就是开拓销售渠道,将目光锁定大客商。

  西峡位居伏牛山南麓,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使西峡猕猴桃曾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

  李华玲常常对桃办的人说:“咱虽然是山里人,可是眼光、思想要和外界接轨,用现代意识经营猕猴桃。

  她利用难得的到外地参加会议、论坛的机会,不停地捕捉信息,寻觅目标。

  有人形象地称她为“李膏药”,是说她对于客商及有用的信息,一旦粘上,甩都甩不掉。

  2010年,在四川举办的一次猕猴桃论坛上,李华玲了解到,中国猕猴桃协会主席、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黄宏文也来了。她虽胆怯自己的卑微,但一想到农民手里那些卖不上好价钱的猕猴桃,李华玲的勇气一下子就来了。

  眼看会议就要结束,再说不上话,就意味着一个绝佳机会的错失。

  在最后那天聚餐的间隙,李华玲硬是挤到黄宏文身边,用家乡话说:“黄主席,西峡猕猴桃种植规模大,质量也好,可是缺大的销售渠道,您认识的人多,给西峡猕猴桃找个‘好婆家’吧。

  黄宏文被眼前这个农家妇女模样人的诚意打动,向她介绍了联想控股。

  此后,李华玲又粘住了联想控股,几经努力,2011年5月18日,联想控股华夏联诚果业落户西峡,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联想控股打造的第一个农产品项目,在西峡投资5个多亿,征了几百亩地,一是建冷库,二是深加工。联想集团自己还做了一个1000亩的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收购猕猴桃的价格是市场的1.8倍。

  在长期的合作交流中,李华玲与浙江、上海、山东、湖北、广东等地一大批客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每年春节,李华玲不给领导拜年,不串亲戚朋友,却要给客商一一寄去贺年卡,还要在初一上午到办公室里,给客商和加工企业老总一个一个打电话,送去新年的祝愿和问候。

  李华玲的丈夫陈继定说:“给客商拜年记得跟谷种似的,10来年,年年不落。

  凭着李华玲的执着,这些年,先后有华邦、广州MG计航公司、果然风情、哪吒、兆丰、华夏联诚、日本西尾等15家猕猴桃大型企业及客商入驻西峡,积极开展鲜果收购、果汁、果片、果脯、果酱、果粒、果酒、罐头等系列产品加工,从根本上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西峡猕猴桃产业链条已具雏形。

  李华玲一心想让乡亲富起来的韧劲儿,终于引发了“蝴蝶效应”。

  2006年,“中国·西峡首届猕猴桃产业战略发展国际高层论坛暨产销见面会”在西峡召开,国内外知名猕猴桃专家及从事猕猴桃加工、销售的企业家“云集”西峡。

  现如今,该论坛已在西峡举办3届,吸引了新西兰、韩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客商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签订购销合同。

  西峡猕猴桃真正实现了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神奇跨越。

  陈继定这样评价她,“她这人心眼实,干工作‘一根筋’,别人信她”。

  华玲生下不久父母就离异并出走了,她是丹水镇王岗村一对贫苦夫妇的养女,从十几岁开始,就担水、劈柴,早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对人民群众有着朴素而又无比深厚的感情。

  用李华玲自己的话说,只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真心为农民做点事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儿,就没有打不动的硬心肠。

   “物质上少一分欲望,心里就多一分舒坦

  同事眼里出名的“老抠”,外出考察随身带泡面、从来不打的

  6000多个日日夜夜,200多个村村寨寨,走过数不清的沟沟壑壑,由于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猕猴桃生产一线,55岁的李华玲落下一身疾病。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头痛、头晕、心悸、失眠常常折磨得她不堪忍受,身体严重透支。

  她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时刻装着降压药、镇痛剂等十几种药物,从未因病痛耽误过一天工作。

  每逢身体不适,家人或同事劝她歇歇,她总说:“等退休再说吧。

  “李大姐,咱们去吃一顿肯德基行吗?不花公家钱,我请客。”2007年5月,和李华玲一起赴京参加农业部组织的项目培训会的同事袁云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

  “当时会期6天,为了节省出差费用,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驻地旁边一个专供农民工就餐的小店吃饭,一天花费5块钱,吃得我的胃直疼。会议快结束时我提出请她一起去吃肯德基,当时西峡还没有洋快餐,算是尝个鲜。

  “还是你自己去吧,那东西我吃不惯,我就在这儿吃。”李华玲婉拒了袁云凌的邀请。

  在同事眼里,李华玲是出了名的“老抠”。

  陪同她到北京、哈尔滨、西安、杭州等地出过差的同事,都清楚她有两个习惯:一是出行不打的,一律坐公交;二是很少进饭馆,将就吃泡面。

  2005年到陕西考察,为方便考察借了一辆车,临走时专门装了几箱方便面,她一路净吃方便面。李华玲说,“干工作就不能讲享受,物质上少一分欲望,心里就多一分舒坦”。

  发展猕猴桃近20年,全县人工种植面积10万亩,老百姓都富了,但李华玲吃个猕猴桃还要自己买。

  同事小刘说,李大姐身患糖尿病,她知道吃猕猴桃好。所以,每年收获猕猴桃的季节,她会买些放家里。但选的都是那种型号小、卖不上好价钱的果子,大街上一块多钱一斤。

  有一次,小刘跟李华玲去阳城看果品收购。临走时,一个种植户非得给车上搬两箱猕猴桃。车启动时,李华玲从车窗扔下200块钱。

  谈到这些,李华玲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说这干啥,农民挣个钱老不容易,咱白拿人家一个果,睡觉都不安生。

  有人说她干工作“一根筋”太较真。李华玲说,“既然组织上让咱干这个工作,咱就要认认真真干好,当干部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华玲同志的事迹很普通,普通到每个人都不难做到。但她的独一无二,恰恰说明十九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可贵。我们引导党员、干部向李华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李华玲同志这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一以贯之地融入群众中去,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儿。”西峡县委书记、县长李德成说。

  现如今,淳朴的西峡村民编着曲儿,表达对李华玲的感激之情:“伏牛山高鹳河清,致富不忘李华玲……

  5月26日,李华玲和记者一起来到她猕猴桃事业起步的第一站——丹水镇。

  眺望着远处那片大山,李华玲告诉记者,前不久,已经和一家猕猴桃加工企业商定,退休后,将到深山区调查野生猕猴桃现状,并将致力于野生猕猴桃的保护和利用。“人工种植猕猴桃现在发展起来了,形势很好,野生猕猴桃还是个盲点,该关注了!

  大山旁是西峡百公里的猕猴桃长廊,明媚的阳光下,猕猴桃树伸展身子,傲然如一座座长在沃土里的绿色丰碑。

  这丰碑,已长遍西峡10万亩桃园,长在西峡10余万果农心头。(记者 周岩森 李铮 阙爱民 通讯员 杨文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