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琴文化真正走入生活

15.01.2015  11:31

近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办的“当代古琴音乐周”落下帷幕,古琴音乐周期间举办了3场古琴音乐会及多场讲座与座谈会,包括当代古琴重奏作品(决赛)音乐会、上海古琴研究会专场音乐会和海上琴汇——当代古琴作品音乐会,为公众提供了一次与古琴“亲密接触”的机会。

此次古琴音乐周的创新点在于“着眼当代”,上音民乐系教授、上海非遗古琴传承人戴晓莲说:“这次活动关注60年来古琴音乐创作的历程,按照不同年代的曲目来安排演出顺序。同时,也增加了现代古琴创作的力度,在古人已有遗产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创新。

古琴越来越“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始关注古琴。据了解,本次上海“当代古琴音乐周”3场音乐会门票在开幕前两周就已售罄。此外,古琴在国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开始有琴社传播古琴文化,也有外国学生来中国专门学习古琴。与之前几乎无人问津相比,古琴在当下逐步“”起来。

古琴的“复兴”与当代人的传统文化情结日益浓重是分不开的。此外,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师黄梅说:“以前只能借助传统方式推广古琴,现在有许多社会力量,如专业的项目经纪人等,在古琴推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们投资音乐会或设琴馆,这些来自民间的力量大大促进了古琴的传播。

专业教育仍不容乐观

对于“古琴热”现象,并没有让戴晓莲感到乐观,与大众浅尝辄止地学习古琴相比,专业院校的古琴人才培养仍然问题多多。她认为,一些综合类院校的音乐系,甚至很多艺术院校对古琴教育的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也限制了古琴教学的质量。再者,与钢琴等“大专业”相比,古琴报考人数也相对较少。

古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张璐说:“很多人仅把古琴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在高校学习古琴专业的学生并不多,有古琴学科设置的院校也相对较少,因此高校中古琴老师的需求量非常少;古琴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在乐团中也很难入齐奏的编制,因此毕业进入乐团的学生也不多。”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读研究生二年级的陆笑姿则说,她的同学大部分去琴馆教学。

大众学习古琴迅速升温的表象下,依旧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毕业生工作难找,琴馆却一师难求。戴晓莲说,京沪两地音乐学院每年的古琴专业毕业生加在一起仅有10余人,琴馆教师根本供不应求。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急速发展的“古琴热”会造成学习者和教琴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如今,琴社比比皆是,学琴非常方便,过去好的演奏家不过一二十人,现在有些业余学者并没有深入学习就标榜自己是演奏家,甚至自己出去开设琴馆、授课教学,造成古琴教育的浮躁和肤浅。

不应忽视古琴文化传播

如何改变这种肤浅的“古琴热”现象?戴晓莲认为还是应从基础教育着手,让古琴真正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除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外,古琴学习也应受到综合类大学、甚至中小学的重视。如古琴多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相关,传播古琴艺术应该把其蕴含的文化纳入教育,如学习诸葛亮城墙上弹古琴空城退敌、俞伯牙钟子期遇知音等故事时,可伴随有古琴音乐鉴赏等课程,潜移默化地在中小学生的心里扎下传统音乐文化的根。”黄梅也表示,对于古琴学习的追求,不仅是学习曲目演奏,应更多追求古琴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典故。

作为古琴音乐传播的主要推动者,一些专业音乐高校也在古琴教育推广上下了功夫。2014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华大远程教育中心古琴、古筝专业教学推广展示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中国首个由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主办的古琴远程学历教育项目正式启动。对于古琴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许多教师也绞尽脑汁。黄梅说:“为了让观众了解演奏家在演奏时内心的想法,以及作曲家如何二度创作等问题,现在的音乐会举办形式逐步变为讲演式——在演出开始前会有相应文字性说明,告诉观众传统的表现方式与新的演出形式的差异之处,不同感受方法的区别以及演奏家二度创作的处理方式。对于这种音乐会创新形式,观众的反响非常好,能够让古琴走下神坛,让观众听得懂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