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企业“痛源”多措增加幸福感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是一种收获感、幸福感、成就感,是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切身感受,习近平用最朴素的语言概括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未来,要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完善全面营改增改革,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来保证市场主体的信心、切实提高企业的幸福感。
企业的幸福感是什么
在经济学的框架中,一个人的幸福感往往取决于其收入的多少,而在管理学中更侧重于工作或劳动环境的舒适程度对人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的幸福感更多在于企业经营过程的好坏,而这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利润当中。企业能否获得更多回报、能否降低更多生产成本以及能否减少更多交易费用,都成为企业衡量其经营过程好坏的重要标准,税收其实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
随着我国改革向深水区不断推进,企业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加,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政府政务处理中心化,都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监管遵从成本;无论是营改增改革还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都减轻了企业的经营负担。但是这还不够,政府在努力提高企业幸福感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减轻企业经营的“痛感”。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商业环境报告2017》中指出,中国的商业环境排全球第78位,虽然比上年的排名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排名不高。政府如何解决企业经营之“痛”,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是提高企业幸福感的关键。
正确认识企业经营之痛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走势下行以及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外需求趋冷,使得企业的利润率不断走低,成为企业经营之“痛”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税制改革在速度方面追不上利润率下降的脚步,相对来讲,使得企业认为营改增改革缺乏显著的效果。但是从账面分析上看,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数据为例,2014年工业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仅占主营业务成本的1.8%,应交增值税占了主营业务成本的3.6%,应交所得税则占1%。故而企业税金在经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很小。
另外,近两年来我国金融部门尤其是“P2P”“互联网金融”等概念热炒,使得金融部门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本。金融过热使得实体经济缺乏充足的资本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社会资本的倒置使得金融等部门没有发挥为实体经济集中资本力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资金洼地”,使得市场资本在非生产环节中“空转”,造成资源错配和泡沫的产生。
同样,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所提高。企业的用地成本提高,大量企业由于房地产市场利润暴涨而放弃了原有的制造业务转向了房地产开发和房产投机。同时,电力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此外,原材料价格也持续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以2016年10月上旬为例,有38种原材料价格上涨,8种下降,4种持平,这导致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大下降,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痛感”。企业缺乏对系统性成本提升的有效解决方法,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政府进一步减轻税负,提高市场效率。
增加企业幸福感任重道远
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已经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各项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但是企业经营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生产企业利润率较低,经营负担比较重,这都说明要增加企业的幸福感,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任务仍然艰巨,对政府未来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调控企业经营成本。企业的经营成本不仅仅在于税收,而是多方面、整体性的。要继续推动能源价格体制改革,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兼顾市场和社会利益,保障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用人成本等微观经营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痛感”。
要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2016年5月,国务院研究决定全面铺开营改增试点,当年减税超过5000亿元,但是营改增绝不是我国税制改革的终点。随着经济主体形式的不断创造和发展,我国税制体系也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税制改革,落实税收公平原则和量能课税原则,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社会资本走向,合理发展科学的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
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不断提高市场和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总之,企业的幸福感是市场活力的有力支撑,是改革空间的扩大和延伸,政府需要不断深化各项体制改革,从而提高企业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